更新时间:2024-10-23 22:15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天主教的巴黎耶稣会传教士在上海建立了徐家汇天文台,从事气象、天文和地磁等观测、预报。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原佘山天文台的主楼始建。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始建佘山观象台,首任台长为罗马教廷科学院院士、法国人蔡尚质神父。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佘山观象台建成,并安装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巴黎制造的40厘米口径双筒折射望远镜。同时建有直径约10米的可转动的天文圆顶,在天文圆顶的东侧建有子午仪观测室。天文望远镜配有彗星照相仪、太阳黑子照相仪、太阳分光仪。
1950年12月,佘山天文台由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1962年8月14日,佘山天文台与徐家汇天文台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2003年,佘山天文台文物建筑进行修缮。
2004年,以佘山天文台为基础,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天文行业博物馆——上海天文博物馆。
2021年~2023年,佘山天文台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对建筑物、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藏书室等设施进行修建升级。40厘米口径大双筒折射望远镜恢复了观测能力。
佘山天文台地处西佘山之巅,即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天文台之一,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总面积约4148平方米。主建筑观测台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十字形,高二层,十字交叉处为望远镜圆球顶建筑,能转动。另有图书室等用房。
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
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焦距7米,重约3吨,由两个镜筒组成,两个物镜的口径均为40厘米,分别用于目视观测和天体照相。淡绿色的圆顶直径10米,可做360度旋转,还可开启天窗。天文观测人员从梯子爬到半空中的廊道,借助身体的重量用钢丝绳拉开天窗。与现代自动望远镜不同,这是一台手动望远镜,一次天文观测往往需要数人配合,坐在红色观测椅的人则为主导者。镜筒上有望远镜的生产年份“1899”。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从法国购置,在当时是亚洲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在20世纪伴随中国和西方的几代天文学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天体照片。直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天文台自行设计制造了更先进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这架“世纪望远镜”才逐渐退出从科研第一线。根据佘山天文台保留的资料,曾在1910年、1986年两次记录下了哈雷彗星的回归,其最后一张底片拍摄于1999年。最后一次打开是在2005年。2021年,巨镜启动功能性修复,更换物镜、更换圆顶与导轨齿轮,清洗保养500多个零部件,安装上数码相机。
子午仪
佘山天文台的帕兰子午仪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购于巴黎,其主要部件是可沿南北方向旋转的80毫米铜制望远镜,能自动记录恒星过子午线的时刻。仪器安放在山顶的花岗岩基墩上,曾参加过民国十五年(1926年)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两次国际经度联测。
设备遗存
佘山天文台另外还有30厘米、15厘米、10厘米等各种口径的天文科普望远镜供参观者观星赏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佘山天文台又安装了口径为1.56米的大型光学望远镜、口径为25米的射电望远镜和口径为60厘米的卫星激光测距仪,这些设备为中国的天文科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书籍资料
佘山天文台建筑内具有百年历史的图书室内珍藏着众多书籍资料。有18世纪以来包括26个国家、600余种类,总计近2万册的中外天文学书刊和论著,以及近万张天文观测照片。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落成仪式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成立50周年暨建台140周年庆典活动,在位于松江佘山的65米射电望远镜现场举行。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是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10月底联合立项的重大合作项目,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探月工程专项共同出资建造的、具有多种科学用途的、全方位可动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由中科院上海天文台负责运行。建设大型射电望远镜系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该射电望远镜口径65米,高度70米,重约2700吨,主反射面面积为3780平方米,相当于9个标准篮球场。它能在方位和俯仰两个方向转动,以高精度指向需要观测的天体和航天器。
上海天文博物馆
上海天文博物馆地处上海市松江区西佘山之巅。其前身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于建造的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佘山天文台,是中国最古老的近代天文台,1962年更名为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成为一个重要的天文科研基地,二十年前工作重点逐渐转向文物保护和科普教育工作,1999年被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4年,上海天文台佘山站以百年老台为基础,建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天文博物馆。博物馆包括“时间与人类”和“中外天文交流”两大展馆。前者展示时间的基本概念,阐述时间与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关系,以及上海天文台为中国时间工作所做出的贡献。后者以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近代天文科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并穿插介绍相关的天文知识,其中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可谓镇馆之宝。此外,博物馆园区里还设有星座广场、日晷、国际经度联测纪念碑等景点。
佘山天文台是中国现代意义上最早的天文台,是研究中国天文学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创建至今,做了大量天体观测工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照片和天文资料,成为中国天文科研中心之一。它亦在中外天文学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欧洲天文传入中国后的中国天文学研究和中国近代天文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佘山天文台在天体运行及人造卫星定轨等方面取得了27项国家级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运用新技术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的单位。这个百年天文台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天文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2002年,佘山天文台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佘山天文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29日,佘山天文台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23年12月,佘山天文台保护修缮工程入选第四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1992年,佘山天文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1月30日,佘山天文台被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二批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是当时上海市新批准的14个基地之一。
1997年5月,佘山天文台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1999年,佘山天文台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佘山天文台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山顶。
上海市内乘坐194路、199路、松江33路、松江92路、松江94路公交车,在佘山站下车前往。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距离佘山天文台约9.4千米,驾车约1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