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瀛鳌

更新时间:2024-04-23 13:32

余瀛鳌(1933年3月—2023年11月2日),祖籍江苏阜宁,汉族,中共党员,中医文献学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33年3月,余瀛鳌出生。

1955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年在“全国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深造。

1956年,拜秦伯未为师。

1958年,分配至中国中医研究院。

196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包钢职工医院支援祖国建设。

1963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

1982年,任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临床文献研究室主任。

1991年,任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1992年,获聘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

2013年,获评为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

2017年,获评为“全国名中医”。

2022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3月,获评为第四届“国医大师”。

2023年11月2日13点20分,余瀛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余瀛鳌在“辨病”“辨证” 方面,提出了“通治方” 的创新思路。据2023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网站数据,余瀛鳌采用“主方主证”与“通治”治疗方法,先后创制了针对肝病、肾病、癫痫等66种疾病的75首通治效方。

截至2022年8月,余瀛鳌已发表论文300余篇,编纂《新安医籍丛刊》《历代中医名著精华丛书》《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中国古籍珍本提要》《宋以前医方选》《中医通治方精选》《中医文献辞典》等医著100余种。

据2023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网站数据,余瀛鳌已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人才培养

余瀛鳌倡导文献研究要“学以致用”,开创了中医临床文献学科,构建了中医临床文献学的学术内涵、研究方法与研究范畴。

20世纪80年代,余瀛鳌和马继兴一起主办了两届全国中医文献进修班,培养了80余名中医文献专家,其中已有多名成为中医医史文献领域的中流砥柱。

余瀛鳌作为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导师,截至2012年2月,已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生30余名,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古籍资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鸿涛,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管理处处长谢琪,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张卫,时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陶晓华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余瀛鳌出生于中医世家,其高祖即为医,康熙年间便行医乡里;先曾祖余赞襄业医于道光至光绪中期;先祖余奉仙悬壶问世,诊治富于胆识,是晚清“苏北三大名医”之一;余瀛鳌父亲余无言志在“改进中医”。家世业医,耳濡目染。余瀛鳌尚在年少之际,便偶尔随父出诊,帮着抄方子。余无言重视经典医籍的学习,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余无言为医治学的良好品格深深地印在了余瀛鳌的脑海里。

人物评价

“余瀛鳌既注重对中医理论和古籍文献的深入研究,又重视临床实践,是真正知行合一的中医大家;在文献研究中,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为中医古籍整理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临床工作中,他医者仁心,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使患者如沐春风、受益良多;在工作生活中,他平易近人,甘为人梯,提携后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史文献学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评)

“余瀛鳌勤勉好学,孜孜不倦,学贯中西,成就了高尚的学养和精湛的医术。”(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纪委书记于林勇评)

“余瀛鳌‘敏于行而讷于言’,平素看似木讷,不苟言笑,但内心非常丰富,若逢其志趣所在,往往又能款款而谈,意气风发,言中有物,底蕴深厚;其谦谦君子之风、温润祥和之态、医者仁人之心,正是中医经世致用的表率;‘世尊余夫子,熟典人所知。五代传家学,鬓白著不松。尊为儒者俦,术为富苍生。历世犁医坛,慷慨驾舟轻’。”(时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儒医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卢祥之评)

“余瀛鳌是平易近人的谦谦君子,他兢兢业业,辛勤耕耘,从不争抢取各种名利,但其学术人格却在业界尽人皆知,为众人称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王凤兰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