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8 10:25
在陕北,村上的人死了,葬礼过程中有一个重要仪式叫“侑食”,听上去是“游食”。这个仪式在下葬前晚于灵前举行,即向亡人供献祭品。仪式上,披麻戴孝的孝男孝女们横竖成行、整齐有序地跪在灵前场地,统称“孝子”,有时多达几十人。仪式中的重要角色是“端祭饭的”,可一至数人。他们随在吹鼓手队伍后,手托木盘,盛以祭品,伴之鼓乐,步履轻盈,扭舞穿行于跪地孝子之间。游走之后,将祭品跪送灵前。“端祭饭的”用拇指、食指、小指托木盘,用另两个手指抵住盘底,盘中稳置祭品,另手持彩绸或扇子,边走边扭。有时将木盘祭品顶在头上,两手持扇扭舞,甚至站到桌上表演。跪着的孝子们,要往面前地上放钱,“端祭饭的”只能跪在地上用嘴去取这些“小费”。吹鼓手和“端祭饭的”行走的路线,要经过每一位跪着的孝子。讲究些的,行走的是扭秧歌的传统图案。每一道祭品供到灵前后,旁边站立的祭仪主管要拉长声音高喊“孝—子—磕头”,喊声在山间夜空回荡。地下跪着的孝子们一齐把头磕到地上,白花花一片。如此反复多次,祭品常有数十种之多。
早期,“侑食”的意思是劝食。《周礼·天官·膳夫》:“以乐侑食,膳夫授祭。”汉·郑玄注:“侑,犹劝也。”《诗经·小雅·楚茨》:“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服。”《集韵》:“侑,劝食。”
后来,这个词更多地用于祭祀———给神祖供食。唐·颜真卿《对三命判》:“(乙仕登三命,举以特牲,祀以少牢,人告其僭加於举礼也。)侑食以乐,执恭展礼,以辨等威,以明贵贱。”《宋史·谭世绩传》:“大享神祖仍用富弼侑食。”明·郞瑛《七修类稿》卷十一:“国朝祭天地郊庙朝会乐章,板行于世,惟侑食乐章,人未知之。”《续资治通鉴》一百二十八:“自昔帝王必有佐命之臣,功铭鼎彝,侑食清庙,以劝万世。”恐怕“侑食”很早就已经是一种祭仪了。
《儒林外史》三十七回:“金东崖赞:‘行侑食之礼。’迟均、杜仪又从主祭位上引虞博士从东边上来,香案前跪下。金东崖赞:‘奏乐。’堂上堂下乐声一齐大作。乐止。迟均赞:‘拜……’”———这跟陕北的“侑食”程序有点儿像。
今天世界各国举行盛大的宴会时,往往要奏乐助兴。其实,我国早在周朝,筵宴时便开始奏乐了。据《周礼·天宫·膳夫》记载,“以乐侑食,膳夫受祭,品尝食,王乃食。卒食,以乐彻于造。”由此可见,周人君王在进餐时,要奏乐助兴。餐毕,还要在音乐声中,将未吃完的食物收进厨房。
“以乐侑食”,在我国不同的朝代和不同规格的宴席中,有着不同的内容。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一次宋朝皇帝举行盛大寿宴,“以乐侑食”的盛景十分可观。当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进宫祝寿时,教坊司仿百鸟齐鸣,然后开始入席。入席后,行酒、上菜之间,要反复奏乐。第一、二次行酒,均奏乐唱歌;第三次行酒,演京师百戏;第四次行酒,演杂剧;第五次行酒,琵琶独奏;第六次行酒,蹴球表演;第七次行酒,四百童女跳采莲舞等。
北方兄弟民族进食,同样也“以乐侑食”,但所奏乐章不同。据《辽史》记载,“曲宴宋国使乐次”,其乐章是:酒一行,咸角篥起歌;酒二行,歌;酒三行,歌手伎人;酒四行,琵琶独弹;酒五行,阙;酒六行,笙独吹,合法曲;酒七行,筝独弹;酒八行,歌,击架乐;酒九行,歌。
明代皇帝进膳时亦奏规定的乐章。据《中国烹饪史略》记载,明洪武元年的《圜丘乐章》中规定,进俎时奏《凝和之曲》,御馔奏《雍和之曲》。
“侑食”这个词儿,在普通话里,已被弃入语言冷宫。它早就已经含有的“祭仪”词义,也被忽略不计。但是,它始终活跃在民间,至今不衰。陕北的“侑食”,就是给死去的长辈献上丰盛的食物。对于黄土高原上的死者来说,这最后一顿“饭”,才是他这一辈子最美的一顿饭。
(本版刊发的有关陕北传统语言风俗的内容,均收入作者王克明著《听见古代》一书,中华书局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