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2 01:21
便衣队最早出现于1933年7月间,时值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为了既能反击敌人对革命老区的疯狂进攻和血腥报复,又能更好地保存自己,中共红安县二程区委和仙居区委摸索和创造出了这种独特的对敌斗争武装。他集党政军的职责于一身,既是当地党的区委(工委)或支部,又是当地的苏维埃政权和军事组织。便衣队不愧是鄂豫皖边区党组织和红军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的一大创举。他不仅是边区党组织和红军坚持游击战争的一支战略铁拳,而且,也为以后我党我军在开辟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斗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片名:便衣队
题材:革命、历史
制片人:于德水
年份:2011年
该片以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来柱上将为原型,塑造了李来柱上将以基层指战员的亲身经历,记述了中野二十八师英雄四连从华北到中原直至湘云贵川的战斗生活。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由中国党建网牵头隆重推出的红色革命历史影片《便衣队》正在进入紧张的筹备工作中。通过该片展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的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了共产党人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
便衣队最早出现于1933年7月间,时值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为了既能反击敌人对革命老区的疯狂进攻和血腥报复,又能更好地保存自己,中共红安县二程区委和仙居区委摸索和创造出了这种独特的对敌斗争武装。他集党政军的职责于一身,既是当地党的区委(工委)或支部,又是当地的苏维埃政权和军事组织。便衣队人员少而精,三五人一队,身藏短枪、匕首进行活动。队员基本上是当地人,熟知民情、地形,战时是兵、平常是民,来得快,去得也快,因而不易被敌军发现,但却最容易发现敌军,善于避敌之长,击敌之短。
便衣队成立后,在为红军筹粮筹款,搜集敌人情报,偷袭敌人的据点、碉楼,捕捉反动分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鄂豫皖省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兼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郑位三对这种对敌斗争形式给予充分肯定,说它是个了不起的创举,并以鄂东北道委书记的身份,举办便衣队训练班,向鄂东北各县推广这个经验。他将便衣队的任务概括为:做群众工作,侦察敌情,发展党组织,扩大武装,打击小股敌人,处决地方反动分子,负责上级党政军机关和红军的给养。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在1933年11月10日给党中央的报告中说,便衣队是“极为适宜的一种游击武装的方式”,“要建立白旗下的群众工作与秘密组织工作,首先最有效的还是发展便衣队的组织”;“现在最有希望及最重要的运动就是便衣队的运动”,省委“决定用党、苏维埃、红军及游击队的全部力量,去发展这种武装形式”。在省委的领导下,便衣队迅速发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势由此出现转机,局面大为改观。
红二十五军离开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后,根据地的斗争形势更加严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根据省委指示,将分散的红军集中起来,迅速重建了红二十八军来坚持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红二十八军自成立之日起,几乎天天处于敌人的围堵之中,部队根本无法在一个地方长时间立足。于是便衣队这一对敌斗争的形式便引起了以高敬亭为首的边区党组织和红军的重视。斗争的实践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便衣队是对敌斗争的一支坚强的重要力量,能完成主力部队不能完成的某些任务,已成为坚持老区,开辟新区的重要力量,是党和红军联系群众的桥梁,主力红军的得力助手,插向敌人心腹的利刃。”于是,边区党组织和红军就把组织与发展便衣队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
高敬亭不仅要求地方党要大力发展便衣队,还亲自选派富有群众工作经验的干部、战士,协助地方党组织来发展便衣队,并给他们独立处理党政军大事的权力。便衣队经过残酷斗争的锻炼,独立作战的能力很强,红军主力部队在外线牵着敌人兜圈子,便衣队就潜入基层大显神通,开辟出一小片又一小片的游击根据地,来作为红军的依托。他们开展工作的主要方法是:“依靠地下党和革命群众,从单庄独户开始,立稳足后,再用亲连亲、邻连邻由点到面开展工作,由山区到平原,由一点到多点,点面开花连成一片,由一个队到几个队,由秘密活动(组织秘密的农民小组、妇女小组、青年小组、发展地下党员)到建立隐蔽的游击根据地,逐步到公开建立小便衣队和游击队,成立党的领导机关,掌握基层政权,开设山林医院、被服厂、修械所,建设比较巩固的后方基地。”便衣队日益发展壮大,敌人视为心火之患,开始动用主力部队分片清剿。高敬亭则令各支便衣队:“以智慧与勇敢,与敌巧周旋,以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粉碎敌人的清剿,不满足于虎口余生,而要在斗争中进一步得到壮大与发展。”于是,在各地的便衣队中,便开展起“七破”杀敌立功活动,破并村、破搜山、破坐探、破清乡、破连坐、破碉堡、破封锁。敌人对便衣队的发展和作用既震惊又无奈。国民党豫鄂皖绥靖公署在检讨其清剿失利的原因时,也不得不说:皆缘此等赤匪,多为本地土著,所到之处,又有人从而勾引通窝,以致行动自由,飘忽无定,兵来匪去,已成惯技……”老便衣队长、原水利部副部长汪少川将军在回忆便衣队的这段历史时曾经形象地说:“便衣队星罗棋布,形成夹攻敌人的奇观。”
三年的游击战争中,鄂豫皖边区共有大小111支便衣队,600余人,分布在鄂豫皖边界的22个县境内,活动范围东迄霍山、潜山,西跨平汉铁路至应山,南抵蕲春、黄梅、广济(今武穴市)和黄冈(今团风县),北达信阳、固始。这种以群众工作为主的武装工作队党政军三位一体,在上述广大的区域内,深深地扎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中,积极配合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给国民党军以沉重的打击。可以说,便衣队不愧是鄂豫皖边区党组织和红军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的一大创举。他不仅是边区党组织和红军坚持游击战争的一支战略铁拳,而且,也为以后我党我军在开辟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斗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