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1-22 22:39
俾斯麦体系,又称大陆联盟体系,是素有铁血宰相之称的德意志帝国时任首相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耗时近二十年在欧洲大陆建立的外交,军事联盟体系。此体系始于1873年,正式终结于1892年。德奥同盟、三皇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俾斯麦大陆体系的初步形成。《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俾斯麦为德国构建安全体系最终形成。随着德皇威廉二世亲政,俾斯麦下台,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同盟标志着俾斯麦联盟体系的解体。
普法战争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为争夺欧洲霸权爆发了普法战争,7月法国向普鲁士宣战。9月,双方在色当会战,法军惨败,拿破仑三世和10多万法军当了俘虏,法兰西第二帝国崩溃。1871年1月,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完成统一。1871年5月,德法签订《法兰克福和约》。主要内容:法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德国;法国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德国留驻法国,直至赔款支付完毕,军费由法军承担。普法战争在德法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法德之间的敌对情绪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约成为法俄未来结盟的基础。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在俾斯麦体系建立之前,欧洲处在梅特涅塑造的维也纳体系之中。1848年革命冲击了正统主义原则,打击了神圣同盟;克里米亚战争打破了欧洲协调机制;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旧有的均势格局。维也纳体系构建的欧洲秩序宣告瓦解。
俾斯麦消除德国安全困境的努力
德国的安全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是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德国地处中欧,与多国接壤,很容易受到他国攻击,国防线延伸四面八方。二是德国面临复杂的外交环境,德法成为宿敌后,德国必须阻止俄、奥加入法国阵营。
为此,俾斯麦精心设计了其战略构想。他奉行名为大陆政策的均势外交原则,建立德国为中心的联盟体系,联合俄奥,拉拢英国,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已取得的霸权地位,从而保证欧洲国际体系的稳定。
1873年三皇同盟
普法战争后,俾斯麦的外交策略是尽可能地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其他大国与法国结盟。1872年9月6日,德、俄、奥三皇在柏林会晤。除了一致表示反对社会主义国际的革命运动以外,并未产生一项共用的政治协定。1873年6月,俄奥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10月,德国加入该政治协定,从而结成了第一次三皇同盟。
通过同盟,德国实现了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标。俄国加强了在中亚地区对付英国的力量和西部边疆安全的保证,使俄奥当时在巴尔干的矛盾有所缓和。
“东方问题”再现
19世纪70年代,近东危机爆发。1875年,在奥斯曼帝国北部的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两省爆发了基督教徒起义,起义得到了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同情和支持。奥斯曼帝国派出军队镇压,但收效不大。巴尔干局势引起了俄、奥匈、英、德欧洲列强的注意。俄国支持泛斯拉夫运动,赞成巴尔干斯拉夫独立,以达到它在远东的目标,废除1856年《巴黎和约》的限制、控制君士坦丁堡和确立有利于俄国的海峡体制。1871年,俄、土、德、奥匈、英、意、法七国在伦敦签订公约,废除了《巴黎和约》所规定的黑海中立条款,再次确定了封闭海峡、禁止外国军舰通行的原则,并同意土耳其有权在平时对友好和同盟国家的军舰开放海峡。英国与奥匈主张维持奥斯曼帝国现状,围绕近东危机各国展开一系列外交努力。
在各种斡旋无果下,1877年俄国向奥斯曼土耳其宣战,俄土战争爆发后,英国积极进行外交活动来阻止俄国占领君士坦丁堡,1878年,土耳其被迫与俄国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和约规定:土耳其承认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完全独立;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亚西南部分;土耳其保证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实行改革;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自治公国,其疆域包括保加利亚、东鲁米利亚全部及马其顿大部分,由俄国军事占领两年。《圣斯特法诺和约》使俄国大大扩张了在巴尔干的势力。
1878年柏林会议与《柏林条约》
1878年,商讨解决近东危机的会议。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参加会议。俄土战争后,双方签署《圣斯蒂法诺和约》引起英、奥两国的强烈不满。两国逼迫俄国同意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这一和约。俄国被迫做出重大让步,接受《柏林条约》,取代了《圣斯蒂法诺和约》,其实质是列强共同瓜分土耳其和大国权力的再分配,并迫使俄国吐出已经获得的部分战利品,加剧了俄国与德奥的矛盾。柏林会议结束后,英、俄、奥三国的势力在近东形成了一种新的均势,近东危机暂时缓解。
1879年德奥同盟
柏林会议标志着俄奥协调的失败,欧洲君主联合的三皇同盟动摇。德俄关系也倒退。俾斯麦先着手巩固德奥关系,以此迫使孤立的俄国放弃反德立场回到王朝欧洲联合的大陆上。即使俄转而寻求法国支持, 德奥同盟也可进行抗衡。奥也有意与德国签订共同抵制俄国侵略的防御性条约。1879年10月7日,《德奥同盟条约》。德奥加强了抑制俄国侵略的力量。对德国而言,如法国进攻德国,可获得奥善意中立;如俄法联合进攻德国,可获得奥援助;又不需要承担奥主动进攻俄国时的援助义务,从而避免自己因奥扩张政策而卷入与俄国战争。德国从一开始就取得对该同盟的主导权。
1881年三皇同盟
英国是俄国在近东及亚洲的主要敌人。 俄国有意与德奥订立条约以保障其近东利益, 摆脱孤立的地位。1881年,在柏林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签订了《三皇同盟条约》。条约为期3年,1884年续约。条约规定:缔约国之一同第四国交战时,其余两国应对盟国保持善意中立并努力使战争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部分领土现状的任何改变必须经三个缔约国共同协商;缔约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一个具有普遍约束性的欧洲原则,土耳其如违反这一原则,将被视为与受害国处于交战状态,并失去《柏林条约》保证其领土安全的权益。另外,三国又签订了一份附加的议定书,议定书规定:奥匈对波黑两省保留随时合并的权利;三国不反对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合并。《三皇同盟条约》签订时内容保密,直至1920年它的具体条款才被公诸于世。1887年条约期满后,由于俄奥在巴尔干的冲突加剧而未能续约。1881年德俄奥同盟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
德、奥、意三国同盟
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意大利扩张的目标:一是伺机从奥手中夺回原属于意大利的特兰提诺和的里亚斯特;二是将临近意大利的北非纳为自己的殖民地。但难以实现。意大利德普雷提斯内阁决定与德奥结盟换取支持。俾斯麦对法俄接近迹象担心三皇同盟不足以保证德国的绝对安全,赞成与意大利结盟 。
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的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如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援助意大利;如德国遭到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如俄奥发生战争,意大利将恪守中立。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三国同盟的正式形成。此外,1887年,三国还续订了《三国同盟条约》。
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保加利亚亚历山大大公力图摆脱俄国控制,保俄关系紧张。1885年9月,东鲁米利亚爆发反土起义,自行宣布与保加利亚合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不能容忍一个不听命于俄国的统一的保加利亚的存在,要求列强施加压力,迫使亚历山大大公解散保的合并。1885年10月,君士坦丁堡会议,俄国建议恢复《柏林条约》规定的现状。俾斯麦支持俄奥合作。1886 年 8 月,俄利用保国内亲俄势力发动政变,废除亚历山大大公。但保摄政当局在英奥支持下对俄进行抵制。
1887年保加利亚会议选出了亲奥、德的斐迪南新大公,危机平息,挫败了俄国重新控制保加利亚的企图,使俄国丧失了1877—1878年俄土战争后在保加利亚的政治优势,是俄国外交上的失败。由于俄奥在巴尔干的冲突,导致《三皇同盟条约》未能续约。
法德关系危机和
保加利亚危机期间,德法关系再次紧张,法国出现布朗热运动是德法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俾斯麦担心法国趁机进攻德国。为吓阻法国,俾斯麦采取加强德国军事力量的威胁手段。俾斯麦决定加强德奥意三国同盟关系,以确保德国的安全。意也有意续订三国同盟条约以获益。
1887年2月10日,《三国同盟续约》。通过《三国同盟续约》,意在条件允许时若主动对法开战,将得到德国的援助,这使得三国同盟演变成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同盟。
两次《地中海协定》
俾斯麦构建结盟体系的重要考虑:希望通过英意和英奥之间的协约联系,将英国也拉入到牵制法俄的路线上来。英意在地中海存在着遏制法国的共同利益,英奥在巴尔干问题上也存在遏制俄国的相同立场。
英虽与法俄有利益矛盾,但不信任德国,主张与意奥只订立一种不承担明确援助义务的协定,并将范围界定在维持地中海地区的现状。1887年2-3 月,英意奥以互相交换照会的形式达成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12 月,三国又以照会形式达成了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德国虽没有参与这两个协定,但通过其盟国意奥的参与而间接地实现了与英国的非同盟性联合。
但由于协定条款规定了英国承担义务时的模糊性,又揭示了英德合作的有限程度。俾斯麦希望与俄国订立协定,获得三皇同盟所规定的俄国杂法德战争时采取善意中立的保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也有意从德国那里获得其在巴尔干和海峡问题上的支持。
《再保险条约》
1887年6月18日,俄德《再保险条约》。自三皇同盟终结后,俾斯麦借助《三国同盟续约》、 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实现了对其结盟体系的调整,而其目标就是要牵制法俄的力量,阻止法俄结合,确保德国在欧洲大陆占据支配地位。但调整后的结盟体系仍很脆弱。
通过《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俾斯麦基本上完成了对联盟体系的调整。20年间欧洲没有发生过全面战争,这个时期欧洲列强在欧洲本土的直接冲突很少,欧洲体系相对稳定。
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变
威廉二世独揽大权,在具体的外交策略上偏重于反俄联英逐渐开始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反俄联英的外交策略主要表现为德国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1890年德国与英国签订旨在把英国拉入三国同盟的《赫尔果兰—桑给巴尔条约》,通过该条约德国获得了1814年以来英国所拥有的赫尔果兰岛,作为回报,德国放弃对桑给巴尔岛的权利,从而极大地便利了英国对东非的控制。但英国不想失去其对外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对三国同盟的承诺义务持保留态度。
1897年,威廉二世抛弃了“大陆政策”,逐渐推行全球争霸的“世界政策”,导致欧洲军备竞赛加剧和相互敌对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法俄同盟的建立
1893年,法俄秘密签订的协定。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全力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国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全力进攻德国;如果三国同盟国家动员其军队,法俄两国无需协商便立即动员其全部军队,并调往边境;双方不得单独媾和,不得泄露协定秘密;协定还规定了两国保持经常性的军事合作、互换情报、不得单独媾和、协定的有效期与三国同盟相同。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初步形成。标志着俾斯麦体系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