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9 10:13
白象舞是云南耿马自治县傣族群众盛行跳的一种民间舞蹈,也是耿马特有的舞种,每年傣族泼水节等重大节庆都要跳傣族白象舞。曾先后参加省市艺术节汇演,受到省内外观众一致好评。白象舞属双人拟兽舞,十分讲究舞方之间的默契配合。该舞蹈步伐稳健、有力。舞蹈基本动作有:“原蹈步”、“前后跳”、“左右跳”、“鼻走”等。经过民间艺人长期不断改进,而今,耿马白象舞已经成了一整套基本舞步,表演者借助白象道具模仿大象动作,把笨拙的大象表现得活泼可爱、步伐稳健、韵律十足。
白象,被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佛经中,象的形象是很圣洁的。又因佛教尚白,故曰白象。据传说,佛的母亲因梦白象而孕育了释迦牟尼。《杂宝藏经》卷二、三,《贤遇经》卷十二,《太子须大拿经》等经书中,都把象写得很吉祥、圣洁和贤良,甚至把它说成是御国法宝,只有国土司和国王才有资格将其作为座骑。
在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的文学作品中,白象被视为真、善、美的象征。在长诗《相勐》里,公主楠西里总布被妖精困在魔洞中,她梦见白象来救自己,并将情人相勐比作神圣的白象。长诗《召波拉》中写道:“梦见白象是吉兆,将有贵子到我家。”《苏年达的故事》叙述了主人寻找七头七尾宝象的过程等等。
佛教节日中亦专门有白象节,每年春耕栽插完毕,瑞丽等地的傣族即举办“大象摆”。届时聚会,抬着篾插纸糊、外粘棉花的白象表演。近年来,制作白象的工艺越来越高,白象舞也愈跳愈好。
白象舞是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思茅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场合的道具舞。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扎白象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
白象舞道具造型分白牙白象和红牙白象两类,舞蹈意义相同。马鹿舞傣语原名“戛朵”,“戛”意为玩、耍,“朵”相传是一种形似马鹿的长体、长角的神秘野兽,“恩朵”即模仿这种野兽跳的舞。由于“恩朵”与马鹿舞形象、跳法近似,久而久之民间渐将两者合二为一,统称为马鹿舞。舞蹈起于古代先民居于山林常与大象、马鹿交往对其产生好感而跳舞模仿,相传大象是佛的使者,“朵”是去朝佛时被佛发现的,它们后来都成了拜佛舞蹈的内容。
白象道具用竹木扎制衬架,上糊纸布并饰以须穗绒毛、亮珠,适当加以彩绘,使眼、鼻、嘴、牙、尾等能随意摆动。二人将上身钻入其内,一前一后挎架着道具,操纵进行表演。马鹿舞一般是两只马鹿配合在一起表演,脚上基本动作为走步、点步、跳步、碎步跑、起伏步。白象舞的舞蹈动作按舞蹈分类法可分为原地后踢步、踏步转身、前进或后退踏步、双吸腿跳、双脚跳步转圈、前腾跃步、抖身踏步7种舞蹈动作。两种舞蹈通常同场演出,在象脚鼓、铓、钹等打击乐伴奏下相配共舞,动作有的仿生,有的夸张,忽而跳跃,忽而翻滚,动头摇尾晃身,姿态优美又生动有趣,富有艺术魅力,能营造出热烈欢腾的喜庆气氛。两种舞蹈均由男子表演,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大型活动中,马鹿数量不限,少则两只,多则十几只。
白象舞是傣族特有的舞蹈,历史悠久,传承情况良好。目前,临沧傣族白象舞在勐永镇仅杨永富能制作道具,能完整进行表演者也大多为老年人,年轻一辈中缺乏掌握白象舞表演技巧和道具制作的人。马鹿舞在孟连傣族村寨流行盛广,勐马镇和娜允镇的30多个村寨都有多人会跳马鹿舞,勐阿马鹿舞腿脚动作富于跳跃,更具武术性,而勐梭的马鹿舞动作舒缓灵活,表演性较强。
艺术源于一定的生活实践和文化背景,又表现和反映这种生活和文化背景,就傣族的民间舞蹈艺术而言,它反映着傣民族的文化心理,表现出了该民族的审美情趣、感情趋向。透过古朴优美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可以窥见傣族温柔、细腻的民族性格和刚柔相济,兼容并蓄,博大深邃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世俗的艺术、其起源与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等有关。在小乘佛教传入傣族聚居前,傣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而今傣族地区依然存在两者共存的文化现像。在傣族原始信仰中,孔雀、金鹿、大象曾作为傣民族的图腾物,而在小乘佛教中,它们又是佛教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如今。这些珍禽异兽已演变成为傣民族典型的文化象征符号,象征光明美好、吉祥幸福。以白象舞为例,傣家人由于对白象的崇拜,在跳白象舞前,都要举行庄严而隆重的请白象跳舞仪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文化、中原文化、其它民族文化等对当地民族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新格局,白象舞在这种大环境中受到了冲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人们对白象那种如神般的崇拜已逐步淡化,看白象舞时的那种虔诚、隆重的场面也渐渐地发生变化。年轻人对跳白象舞这种传统舞蹈没有跳迪高、唱流行歌曲那样热忱,即便学跳,也学得不深,没有很好地去钻研、把握白象舞蹈精髓。好在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白象舞这一宝贵的传统艺术资源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专家们的高度关注,已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进一步挖掘、丰富白象舞,培养白象舞接班人。每逢重大节庆日,都要专门安排跳白象舞,白象舞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相传,古时有个国王叫朴善宰,生下王子依生达纳时,宫中大象亦生一头小白象,国家从此人寿年丰。王子成人,见某邻国蒙灾,便慷慨赐象,使之振兴富强。国王震怒,将王子逐入山林。傣家民众请求国王接回王子,邻国闻讯也送回白象。其时,天 空普降米花、蜡条,倾刻皆化为金银,人们不禁欢腾起舞。此后,傣家每逢喜事便舞“白象”庆贺。“白象” 如真象大小,用竹、木扎身架,以白布贴棉为皮,头、 耳、鼻均可活动,头置九面圆镜,身缀各种图的银饰,背架孔雀鞍(鞍饰孔雀头、翅、羽),驮一座五彩八角亭。表演时,两精壮小伙脚套白布所做象腿,钻进象腹,托着象身,和着鼓点,时而跃腾,时而甸旬,时而旋转,时而疾奔。一老爹牵引象鼻开道,三小女跳 象脚鼓舞相陪,一大妈着白上衣尾随,连呼“水!水!” (傣语“好!好!”),不时向空中抛撒洁白的纸花。整个 舞蹈象征白象给人间带来吉祥。
白象起舞,主要靠两个精壮的卜冒(傣语:小伙子)舞动。前边有位波涛(傣语:大爹)拉着象鼻子牵引,旁边有三个小卜冒有节奏地跳起象脚鼓舞陪伴。激越奔放的象脚鼓敲起来了,白象也随着鼓点起舞了。只见它四腿灵活自如,时而跃起,时而匍匐,时而转身,时而疾行,是那样地逼真,那样地传神。跟在起舞的白象后面有一位穿白上衣的咪涛(傣语:大妈)不时将一把把米花撒向空中。随行围观的人群中不时响起一片“水!水!水!”的欢呼声,欢庆白象给傣家带来的吉祥和幸福。
居住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永镇一带的傣族群众盛行跳白象舞,每年泼水节都要跳这种传统舞蹈。白象舞是一种拟兽舞,表演者借助白象道具模仿大象动作,把笨拙的大象表现得活泼可爱、步伐稳健、韵律十足。而白象作为专用道具,它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如今只有当地的傣族老艺人会制作。制作白象需要的材料有木料、竹子、棉花、白缎子、彩条、彩线等,制作工具则需要凿子、砍刀、铁锤、木钻、刨、锯等。
第一步:制作龙骨架。龙骨架直接关系到做出的白象是否结实牢靠,因此选材很重要。必须选坚硬、有韧性的木材,拿回家晾干后锯成方条,按照所作白象的尺寸下好料,在相应的位置凿上眼或制成榫头,按顺序穿斗在一起,工艺精准细致。
第二步:编制身体。编制白象身体的材料是竹子,竹子的选材很关键,老、嫩要合适,太老则脆,太嫩则过软。按习俗,选好竹子后,砍竹子时要避开属牛、兔、羊和月圆的日子。把竹子砍回来劈成竹片,将竹片沿着龙骨架的脊,依次一根根固定好,再按白象的胖瘦将这些竹片弯成弧形固定在腹部。在前腿和后腿位置间不编竹片,便于前后两个表演者钻进白象腹中表演。
第三步:装饰。装饰的工序有三道:首先是铺纱布,将新纱布裁剪好后,用钉子或胶水牢牢地固定在白象架子上;二是铺棉花,将新棉花按1~2厘米的厚度均匀铺在白象身上,以使做出的白象看上去丰满、匀称;三是用白缎子缝制成白象外套套上,用圆珠子、彩丝线等饰品装饰点缀,再做一个小彩亭系在白象背上。
白象舞是傣族人民独有的舞蹈,透过白象舞表演的这种表象,我们可以看到傣族是一个崇尚自然、酷爱和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民族。从他们对白象动作的模仿和创新,把笨拙的大象表现得活泼可爱、步伐稳健、韵律十足,实在是一份难得的艺术精品。从白象舞的来源及人们对白象舞的那份虔诚,我们不难看出,傣族人民万物有灵光的雏形。对白象舞的挖掘与开发,不仅能体现党的民族政策和优越性,而且对发展当地的旅游业,繁荣民族文化资源库都有相当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