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5 14:02
克木人(英文:Khmus)亚洲中南半岛的一个民族。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克木人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都有分布,但在老挝的人数最多。在中国约有3000人。在越南等国为单一的民族。克木人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全民族讲克木语,部分人掌握了傣文和汉语。
克木人
Khmu
克木人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文化群体,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西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他们分布的区域分别属于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等国家。克木人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图腾崇拜,在克木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同一图腾姓氏的人不能结婚。克木人的宗教可以称为一种原始宗教,他们信仰鬼神,信仰自己的祖先。每个村寨都祭“官鬼”,一般是在大树下摆一块画有人像的石头,每年一、二月开发坡地之前,搭一棚子举行祭祀仪式。每个家庭供有祖先灵位,一般在夜间祭祖。祭祖时 ,人们要模仿本族图腾(如虎或鸟)的动作。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夫兄弟婚、妻姊妹婚相当普遍。保存母系氏族残余,招婿之风盛行,舅父在家中具有重要地位。个别地区还有群婚现象。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克木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在中国也有少量克木人,但是为未识别民族。
克木人是中国一个人口较少的族体,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和景洪市郊区,属于“百濮”群体之一,中国克木人分“达迈老”,“达迈交”和“达迈泐”三支,“达迈老”迁自老挝,“达迈交”迁自越南。
克木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语言,与布朗语、佤语、崩龙语以及柬埔寨的高棉语关系密切,属孟高棉语族。 克木人主要从事旱地农业,过去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图腾制度的存在,对规范克木人的通婚范围有很重要的作用,采用外婚制,因图腾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通婚集团,通过婚姻的连结,形成了更大的社会互动网络。
在中国,克木人主要集中于云南省勐腊县南腊河、南亮河、南满河、南俄河两岸,以及景洪市嘎洒乡曼迈村公所的老、中、新寨,总人口现仅2000余人。
克木人信鬼神,祭供祖先,崇拜图腾。多住山坡,村寨稀疏。长期过着游耕生活,以玉米、薯类和豆类为主食。主要农具为打塘点种的尖棒,长达5米,一端包铁尖,另一端装响器,播种时,在“乐声”中边跳舞边掘塘。运输工具主要是用大型背篓。
克木人很早就生活在西双版纳以至老挝北部边境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西双版纳边境最早的土著居民之一。据在勐腊县的调查,该县从今尚勇的辖区的到勐满一带,曾经是克木人早期的集中聚居区域,方园近百华里,建立过一百多个村寨,有类似部落联盟的大酋长,有兵员“决、闷贺先干”(即一万个矛兵、十万个弩箭手),当时,克木人在这一带辛勤开荒种地,在磨歇凿井熬盐。鼎盛时期,克木人生活富庶、安居乐业。同时,由于麻歇盐的品质优良,远销四方,当时的勐交(今越南)、勐老(今老挝)、景东(今缅甸景栋)、景先、景海(泰国今景迈府一带)的商人,纷纷前来贩运,一队队驮盐的马帮云集麻歇。麻歇曾一度成为远近有名的交易大集市。
另据传说,南来的交人(勐交)过去曾经派攻打过勐腊克木人的中心区——“拱补法”(即天峰山)。在抗击交人入中,克木人居高临下,用擂石和弩箭阻击交人。交人屡攻不下,企图用火攻,他们用壮羊三千只,羊角上绑上蜡烛,入夜时点燃羊角上的蜡烛以后,再驱赶羊群狂奔开路,向天峰山发起勐攻。见此情况,机智勇敢于的克木人沉着应战,他们及时将擂石分成两层,用第一层阻击羊群。当带火的羊群被第一层擂石砸死、交人蜂拥而上时,克木人的第二层擂石顿时倾泻而下,加之弩箭发齐,交人死伤惨重,幸存者落荒而逃。克木人取得了胜利,保卫了家园。
后来,克木人被傣族土司征服而沦落为奴隶。他们每年要定期轮流下山为傣族土司服各种劳役,如搭晒台养象、割马草、舂米、扫马厩等等,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在这漫长的受压迫、受奴役的岁月里,克木人无力抗争,纷纷背井离乡,到老挝等地寻找谋生的道路。其中有的生来又迁回故土,有的长期在外定居,以致造成人口锐减。据调查,现今克木人的村寨,也并不是往日村寨的直线延续,而是历尽沧桑,在多次辗转迁徙中分分合合,在从妻居的婚姻制下,有进有出所以每个村寨的成员,他们的血统都具有多元性。比如,景洪县曼播寨的克木人就说他们的祖先是勐宋(今越南)土司赔嫁公主的四对男女青年的后裔,以及后来外民族成员迁到这里与克木人融合,发展为21世纪初的500多人。勐腊县曼种寨的克木人也自称他们的祖先来自老挝。据当地克木人作为赔偿,给勐捧土司养象,后来因死亡、逃跑以及迁徙,只剩下21世纪初的二十户人家。
当然,这些都不足于作为史实来论证克木人的先民。但从克木人的颁现状看,大多是跨境而居。另外,西双版纳的克木人与老挝、泰国境内的克姆族以及越南北部的高目族(克木、克姆、高目都是汉文翻译时的异写)在语言、休质形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相似。再加上中老边境的克木(或克姆)人长期在经济上互相依存,文化上互相交流、以及互相通婚、自由迁徙,多方面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今日的跨境面居的状况。
据汉文史籍记载,早期颁在西双版纳以至老挝北部边境地区的克木人,属于“百濮”群体之一。譬如,有关创世纪和人类起源问题的传说故事,就有许多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传说相似。其中有这样一段。
克木人居住环境 克木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讲话时的发音经常出现明显的弹舌音。它与布朗语、佤族、德昂族以及柬埔寨的高棉语关系密切,在语音、语法特点等方面基本一致,都属于孟高棉语族。据勐腊县人民政府的同志和勐腊一带的克木人反映,他们在观看西哈努克访问我国的纪录片时,能听懂西哈努克的讲话。还有的克木人喜欢收听柬埔寨的广播。另据反映,克木人语中原来有自己的数词,有从1~10的基数词不达意,但后来由于长期受傣语影响,数词不达意全部改用傣语。解放后,在克木人居住的村寨使用汉字和傣文,并用这两种文字进行教学。21世纪初,克木人中有部分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傣文和汉文。
据考察,克木人和各民族一样,在古代曾经历过从原始游群过渡到氏族公社的阶段,至还仍然保留着母系制社会以及由母系制向父系制社会过渡的氏族制遗迹。比如,在氏族制下,人们开始过着以血缘为基础的集体的社会生活,各血缘集团(即氏族)之间为了通婚、交往等需要,为了彼此有所区别,就分别以他们经常接触到的植物和他们熟悉的动物,以及其他自然物。就其氏族图腾来看,至今还保留着它原始朴素的遗迹。勐腊、景洪两县的克木人,每个氏族都是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对象。主要有虎氏、水鸟氏、小瓦雀氏、牛屎雀、野猫氏、白头翁氏、水獭氏、八哥(鸟)氏、犀鸟氏、破脸狗氏、孔雀氏、水葫芦(鸟)氏、秧鸡氏、树蕨氏、细白花氏等等,共 20余种。再一个明显特点是,克木人的每个村寨都有若干氏族,克木语叫作“达”,即祖先的意思。既有男性氏族,也有女性氏族。以勐腊县暖养寨为例:全寨共 22户人家,按男、女户主的姓氏(图腾)划分,有水鸟氏14人,虎氏14人,长尾鸟氏4人,野猫氏3人,小瓦雀2人、孔雀氏、水葫芦(鸟)氏1人。具体讲,就是在克木人的每个家庭里,夫妻之间是分别属于不同的氏族,所生的子女也按性别属于不同的氏族,男孩归属父亲的氏族,女孩归属母亲的氏族。这样,在一个家庭中,同时存在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据有关学者考证指出,这种情况生动说明:克木人曾经经过纯粹的母系制社会,然后又从母系制社会向低度系制社会过渡。
克木人是一个尚未确定族称的少数民族,现有二千余人,居住在云南省景洪、金平县和我国老挝接壤的勐腊县边境一带。由于历史的原因,克木人与外界的交往较晚,至今仍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痕迹。其中,原始的婚姻习俗十分惹人注目。
克木人的婚姻是自由的。男女双方在节日活动和生产劳动中认识和了解后,女方可将意中人领回家。如果父母热情款待,就意味着婚事可成;如果父母质问男方:“你来家里干什么?”男方自知婚事告吹,便悄然离去。
克木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到女家的情况很普遍,婚礼大多女方家举行。举行婚礼前,男方要杀猪设宴。但是,杀好的猪必须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看守好,若被女家抢去,就要出钱去赎,赎不来,婚事就办不成了。因此,寨里常常发生“抢肉战”,女家“抢”过去,男方又“抢”回来,追得鸡飞狗跳,叫声笑声不绝。
入宴前,新郎新娘隔门对唱,唱好了婚礼继续进行,唱不好婚礼到此止步。因此,这是决定婚礼能否继续举行的关键。待客人入席坐定后,新娘便将屋门关起,新郎手端肉锅,站在门外与新娘对歌,一问一答,十分精练。如新娘听新郎唱得合拍,答的有理,才开门放新郎进屋,宾客才开宴;如新娘不满意,新郎只好吃闭门羹,隔门听音,不能进屋见新娘。
宴席上,大家用吸管吃水酒。水酒是用糯米酿成的,做好后放在一个大坛里封口保存,遇到喜庆或节日,就往坛里灌清水抬到桌上。吃酒时,每人持一根用金竹做成的吸管,大家围着酒坛吸。吸到一定程度又掺水,再吸,再掺水,直到酒味全尽方离席回家。谁中途退席,主人会不高兴。
克木人严禁近亲结婚,若有违反,男女均被视为“猪狗”,要举行特殊的仪式,以示惩戒。仪式的内容有两项:一项是在寨外的林子里杀羊祭神,乞求消灾免难。届时,全寨的已婚者去吃,吃不完的就地倒掉,不准带回寨子;一项是通婚男女四肢着地,学猪爬,到猪槽里吃糠。吃糠时,由老人口念咒语,用斧头劈两人卧地空档,将槽内的糠分成两半,以示通婚者已经分离。这种仪式带有迷信色彩,说明克木人认识自然的能力还落后。但是,他们严格禁止近亲婚配,无疑是人类优生学的一大进步,对本民族的繁衍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男女都穿蓝布衣服。男服肥大,束腰带,缠头巾。妇女都有一件节日穿的蓝色紧身短衫,胸襟刺绣,配有银质钮扣以及绣花腰带和头巾。喜欢讲述古代故事和民间传说。
迷信神鬼,祭供祖先,崇拜图腾。每个村寨都祭“官鬼”,一般是在大树下摆一块画有人像的石头,每年一、二月开发坡地之前,搭一棚子举行祭祀仪式。每个家庭供有祖先灵位,一般在夜间祭祖。祭祖时,人们要模仿本族图腾(如虎或鸟)的动作。
克木人以崇拜的图腾为姓氏,这种姓氏有的用动物作姓氏如虎氏、野猫氏、松鼠氏、水獭氏、大灵猫氏、破脸狗氏、树蜥氏、犀鸟氏、白头翁氏、水鸟氏、长尾鸟氏、小瓦雀氏、团鸡氏、野鸡氏、孔雀氏等6种;有的用植物作姓氏,有树蕨氏和细白花氏两种。每种姓氏都有它的来历和传说,如姓虎的人传说他们的祖先被虎所害,后人一方面畏惧老虎,一方面又崇拜老虎,因此,把老虎作为这个氏族的标志。克木人的传递方式也较奇特。一对夫妇所生的子女,子随父姓,女随母姓。各氏族的成员,对于代表自己祖先的动植物图腾都十分敬畏。如虎氏姓的成员,特别爱护老虎。水鸟氏的成员,不能去捕水鸟,更不能去吃。
每个氏族只敬畏自己姓氏所代表图腾的动植物,其他氏族则不受约束。
克木人是一个尚未识别的族群,现有二千余人,居住在云南省景洪、金平县和中国与老挝接壤的勐腊县边境一带。由于历史的原因,克木人与外界的交往较晚,因而,他们的喝酒方式最为古老和奇特。在宴席上,大家用吸管饮水酒。水酒是用糯米酿成的,做好后放在一个大坛子里封口保存,遇到喜庆或节日,就往坛里灌清水抬到桌上。喝酒时,每人持一根用金竹做成的吸管,大家围着河坛吸。吸到一定程度又掺水,再吸,再接水,直到酒味全尽方离席回家。谁中途退席,主人会不高兴。
大约八世纪时,西双版纳的克木人波达闷在磨歇河中捉鱼时发现盐泉,景洪领主傣族的召阿牙叭先组织开发盐井并担任“召哥”(盐官),用巨木挖空作井壁,用竹筒引流卤水,以柴煎盐,不仅当地人民受益,并销到国外。磨歇盐井所祭的盐神“帝洼拉哥”,就是捉鱼的克木人波达闷和傣族领主召阿牙叭先。每年三月第一个属鸡日祭神,平常年献牲黑猪一头,三年大祭献牲黑牛一头,每季均献鸡(雌雄各一)、献酒、献饭,并点燃腊烛。每到祭日要由傣族村寨派人去请克木人一起祭祀,这一天克木人被奉为上宾。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境内的克木人非常敬重水牛,无论在水井上,还是在屋檐下,都要制作一些水牛头图案,供人们敬奉。每当栽完秧后,克木人为了感谢水牛一年为人们耕作的辛劳,还要过一次水牛节。
栽完秧后,克木人要选一个吉日,给水牛过节。过节这天,主人要把牛拴在自家的竹楼下,在两只牛角上吊上红花,然后,又在两只牛角上各点上一只蜡烛。主人边抚摸着水牛,边说些感谢牛为人们耕作辛劳的话,还要在水牛前杀一只公鸡,并将一点鸡血涂在牛角上。鸡杀好煮熟后,主人要包一团糯米饭、两只鸡翅膀、一些盐巴和栽完秧留下的一把稻秧给牛吃。主人边喂牛边撒酒合掌,祝愿牛无灾无病,来年更好地为人们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