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1 09:45
1135型“克里瓦克”级护卫舰研制于苏联海军大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苏联海军在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领导下开始实施远洋进攻战略,意图打造一支能在大洋上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海军对抗的全球舰队。“克里瓦克”-该款专司反潜、确保海上编队安全、并可单独执行任务的全新设计的作战舰艇就在该背景下诞生了。
该级舰是一种全新的作战舰艇,同战后苏联海军在役的42型“科拉”级(1134型,Kola class)、50型“里加”级、159型“别佳”级以及35型“米尔卡”级等护卫舰相比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135型“克里瓦克”级由加里宁格勒的扬塔尔波罗的海造船厂、乌克兰刻赤的卡布隆造船厂和列宁格勒的日丹诺夫造船厂共同建造,原计划建造42艘,实际建成服役40艘(该数字不包括俄罗斯为印度建造的三艘大改的11356型“剑”级隐身护卫舰)。
从大型反潜舰的角度来说,1135型“克里瓦克”级与61型“卡辛”级驱逐舰、1134型“克列斯塔”Ⅰ级巡洋舰、1134A型“克列斯塔”Ⅱ级巡洋舰和1134B型“卡拉”级巡洋舰相比只能排在最后一名。
不过,被降级为护卫舰后,1135型“克里瓦克”级一举扭转了苏联海军护卫舰吨位小、远航能力差、武器装备落后的局面,开创了红海军护卫舰大型化、远洋化和现代化的先河。从长远来看,1135型“克里瓦克”级是苏联海军第一级、同时也是最后一级批量建造的大型导弹护卫舰。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后续1154型“无畏”级隐身导弹护卫舰批量建造,1135型护卫舰会逐渐淡出装备序列。
在前苏联护卫舰的建造史上,1135型“克里瓦克”级导弹护卫舰大体可以分为3主要型号,Ⅰ型建于1968-1981年,共建造19艘;Ⅱ型建于1976-1981年,共有11艘;Ⅲ型建于1984-1993年,共9艘。
“克里瓦克”Ⅲ级舰是为前克格勃建造的,但后来归海军指挥。它的任务相当于美国的海岸警卫队,因为在苏联时期,克格勃除了情报工作,还同时担负国家边境的守卫任务,是“边防部队”。“克里瓦克”Ⅲ级舰拆掉了SS-N-14导弹发射装置和1座SA-N-4导弹发射装置,装上了机库和飞行甲板。“克里瓦克”Ⅰ和“克里瓦克”Ⅱ级舰正在拆解,但有两艘1995年已报道退役的舰,在1996年又重新启用。
俄罗斯以1135型护卫舰为基础,1997年专门为给印度建造该型建造1135.6型塔尔瓦级护卫舰(英语:Talwar-class frigate,俄语:Фрегаты типа Тальвар)。俄罗斯对1135.6型护卫舰做了范围广泛的重新设计,形成了一种满载排水量3850吨的多用途水面战斗舰,主要用于反潜和反舰。
1135型“克里瓦克”Ⅰ型(基型舰),采用长首楼舰型,舰首尖瘦,水线以上的舰首有明显外飘,显示其压浪性能较好;舰身带有折角线,首部干舷较高,舰桥及其它上层建筑低矮,适宜海上长时间航行:标准排水量2810吨,满载排水量3200吨:全长123.5米,宽14.2米,吃水7米;采用M-7型全燃联合动力系统(COGAG),包括两台功率各为18000马力的M-8K型主燃气轮机和两台功率各为6000马力的M-62型巡航燃气轮机,全舰总功率48000马力,四台燃气轮机连接两根推进轴;最高航速可达32节,经济航速14节:续航力4000海里//14节或1600海里/31节,最大自持力30天;全舰编制192人(其中包括22名军官)。
1135型“克里瓦克”Ⅰ型舰首的一座并排结构四联装RPK-3“暴风雪”(北约命名SS-N-14“石英”)反潜导弹系统的KT-106发射装置是其最明显的识别特征。整个红海军也只有该级舰才采用该种布置SS-N-14导弹的方式,从外观上一眼就能认出来。KT-106发射装置内装有四枚85-R型导弹,该导弹仅为反潜导弹,不具备攻击水面舰艇的能力。正是由于该种作战能力的缺失,苏联海军从1984年起使用新型85-RU型反潜/反舰两用导弹取代了85-R,加强了反舰能力,整个导弹系统的名称也相应改为URK-5“喇叭口一B”。但因发射装置仍然是KT-106,所以该一改动从外形上是看不出来的,而北约对该一系统的编号也维持为SS-N-140。
在KT-106的后面,是一套埋于舰体甲板内的4K33“黄蜂”-M型(北约命名SA-N-4“壁虎”)双联装升降式近程舰空导弹发射装置。该系统在舰上共设置了两座,另一座位于巨大的方形烟囱与舰尾主炮之间,两套系统各配备20枚9M33M型导弹。在SA-N-4的后面和低矮舰桥的前面,居中布置有两座环形的12联装RBU-6000“龙卷风”_2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共配备96枚RGB-60型火箭深弹。另外,舰桥后的中部甲板两侧各安放一组并排式四联装CHTA-53-1135型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SET-65·53-65型鱼雷。从以上武器装备可以看出,Ⅰ型舰的武器配置重点是反潜,其次是防空,而在反舰方面,舰后部梯次安排的两门AK-726型双联装76毫米舰炮支撑着门面。
雷达火控
。
声呐系统
1135型“克里瓦克”Ⅰ型舰载声呐共有两种:第一种是位于舰首水线下的MG-332“大力神-2”(北约命名“公牛鼻”)舰壳声呐,由于该声呐没于水中,因此从外形上无法观察;第二种是MG-325“织女星”(北约命名“化马尾”)拖曳变深声呐,储放在舰艉凸起的T形声呐室中,此声呐室外形低矮,高度低于最后一座AK-726舰炮炮管的水平界面。
1135型“克里瓦克”Ⅱ型
在1135型“克里瓦克”Ⅰ型大规模建造并服役的时候,原型舰制海火力薄弱的缺陷逐渐暴露了出来。由于1135型克里瓦克Ⅰ型舰的对海作战武器仅有舰后部的两门AK-726型76毫米舰炮,射程及炮弹威力相对有限。因此,换装新型大威力舰炮成为不对舰体进行大改且能迅速提升对舰作战能力的最佳途径。
改进换装的舰炮是7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AK-100型单管100毫米全自动高平两用舰炮。该炮虽为单管,但口径增大,弹丸威力提高,杀伤效果明显提升,且最大射程也由AK-726的15千米增加到21千米。两座外形圆滑的AK-100炮替换了AK-726成为该级舰最明显的外形特征。另外,原型舰上的“袅声”雷达也被新型的MR-114“狮”(北约命名“莺声”)所取代。经此改进后,1135型“克里瓦克”Ⅰ型也就随之变为1135型“克里瓦克”Ⅱ型(苏俄内部命名为1135M型)。
1135型“克里瓦克”Ⅲ型
苏联红海军1135型“克里瓦克”级护卫舰所表现出来的优异性能也吸引了克格勃所属的边境警卫队的注意,因此,在原型舰的基础上改进一款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巡逻舰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该1135型“克里瓦克”Ⅲ型(苏俄内部命名为1135.1型)。
从1981年8月14日第一艘“缅任因斯基”号开工到1993年4月2日最后一艘“基洛夫”号完工,1135型“克里瓦克”Ⅲ型共建造了8艘。除最后一艘“基洛夫”号在苏联解体后被乌克兰海军获得外,其它7艘均被分配到太平洋地区服役。该型舰不再需要担负编队反潜的重任,所以拆除了舰首的SS-N-14导弹,在同一位置换装了一座AK-100型舰炮,相应地,原来控制SS-N-14的两部“季风”制导雷达也被一部控制AK-100舰炮的MR-145型火控雷达所取代。
除舰首的装备变化外,1135型“克里瓦克”Ⅲ型烟囱后的舰尾也进行了重新设计。为满足边境警卫队搭载直升机的要求,烟囱后的一套“黄蜂-M”舰空导弹系统和两门火炮均被拆除,腾出的空间增设了直升机起降平台及机库。同时为弥补防空火力的不足,还在机库顶部两侧各增加了一座AK-630M型6管30毫米近防炮,作为配套,烟囱前原布置舰炮和防空导弹火控雷达的位置被更换为一部MR-123(北约命名“低音帐篷”)雷达。另外,该型舰的8艘中除第一艘“缅任因斯基”号和第二艘“捷尔任斯基”号之外,后续6舰还将主桅顶部的“安加拉河一A”更换为更先进的MR-760“军舰鸟-琳”(北约命名“顶板”)双面板三坐标雷达。
边境警卫队使用的1135型“克里瓦克”Ⅲ型由于用途不同,外形上与其它1135型“克里瓦克”级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克里瓦克“Ⅰ级改进型
除上述两种1135型“克里瓦克”Ⅰ级改型护卫舰都是重新设计后建造的全新战舰。苏联海军在现役1135型“克里瓦克”Ⅰ型舰中还进行过现代化改装的尝试,前后共有两型。由于北约没有对该两型舰进行新的命名,所以沿用苏联/俄罗斯自己的命名。
1135.3型:1984年,在上年火灾中严重受损的“炎热”号经船厂修复后被改装为1135.3型,该次改装的内容很少,仅仅将原舰尾的“织女星”拖曳声呐换为探测距离更远的“明星-M1”型新型声呐。该种声呐体积较大,以致布放室的外形变宽变高,在舰尾甲板所占面积增加。从外观上看,该声呐室的高度己经高于最后一座AK-726舰炮炮管的水平界面,再加上该次改装仅有该一艘,因此如果看到只有声呐室不同于基型舰的1135型“克里瓦克”级,那就一定是改装后的1135.3型“炎热”号。
1135.2型:相比1135.3型而言,该型的改装步子要大得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有“列宁格勒共青团员”号、“飞翔”号和“热情”号三艘1135型“克里瓦克”Ⅰ型舰进入造船厂进行改装。该次改装旨在全面提升对海作战能力,加装了先进的反舰导弹并换装了新型雷达,使改装后的1135.2型舰成为全能护卫舰。
从舰首方向看,原舰桥前的两座RBU-6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两舷拟装备的两组四联装Kh-35“天王星”(北约命名SS-N-25“弹簧刀”)亚音速反舰导弹。之所以说是拟装备,是因为一直该种导弹及其制导雷达还没有真正上舰,留在1135.2型上的只有两个倾斜布置的导弹支撑架。
在声呐方面,舰尾部和1135.3型作了同样的改装,该型舰的舰壳声呐换为MGK-345“青铜”(北约命名“公牛辆”)型。
“剑”级隐身导弹护卫舰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就考虑在1135型“克里瓦克”Ⅲ型的基础上采用新型武器装备和全新隐身设计理念,设计一款全能型的现代化改进型护卫舰,并称之为1135.6型。苏联解体后,该计划曾一度搁浅。不过,印度海军对现代化护卫舰的需求拯救了该一计划。印度海军首批从俄罗斯订购了三艘1135.6型护卫舰,并将其命名为“剑”级(音译为“塔尔瓦尔”级护卫舰)。
虽然此三舰是在1135型“克里瓦克”Ⅲ型基础上改进的,但由于采用了流行的隐身结构,配备了新型舰载武器和雷达系统,所以其外形已经与其它1135型“克里瓦克”级护卫舰有了天壤之别。该型舰的舰首依次装备了A-190E型单管100毫米舰炮、“施基利”中程舰空导弹系统、八联装垂直发射的“俱乐部-N”反舰导弹以及一座RBU-6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强大打击能力。同时,机库两侧的两座强悍的“卡什坦”舰载弹炮结合近防系统又将该型舰的防御水平提高到新的档次。由于三艘1135.6型护卫舰都出口到印度海军服役,因此印度海军赋予三舰固定舷号。
俄罗斯为给印度建造塔尔瓦级护卫舰,对1135.6工程进行了范围广泛的重新设计,形成了一种满载排水量3850吨的多用途水面战斗舰,主要用于反潜和反舰。排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增加了武器系统,并用钢取代了轻合金。
俄罗斯海军向杨塔船厂订购了三艘新型1135.6M型护卫舰。1135.6M型克里瓦克Ⅳ级舰是在1135.6型塔尔瓦级的基础上,按照俄军方要求采用隐身技术和特殊的船体设计,其特点是降低雷达截面(RCS)以及电磁、声学和红外特征,并配备先进的俄罗斯制造的传感器和武器系统。新舰将原本塔尔瓦级的3S90单臂导弹发射器,换成三组12联装垂直发射器3S90E冷射式垂直发射器;整个防空系统仍为施基利-1,导弹改成适应垂直发射的9M317ME。该级舰首舰“格里戈洛维奇上将”号(舷号745)于2010年12月18日敷设龙骨、开工建造,于2013年7月交付,2014年正式入役。
1975年11月8日晚,一艘隶属于苏联海军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1135型“警戒”号驱逐舰擅自启锚,离开驻泊地急驶而去。随之,部署在波罗的海地区的苏联海军护卫舰、驱逐舰、舰队航空兵以及空军的前线轰炸航空兵立即紧急出动,从空中和海上两个方向立体搜索、拦截和追猎该艘军舰。该起令波罗的海舰队乃至整个苏联海军颜面尽失、倍感耻辱的叛逃事件。原来事发时,“警戒”号已经被以政治副舰长瓦列里·萨布林海军少校为首的叛逃人员控制,他们诱捕并关押了舰长波图利内海军中校,妄图劫持军舰前往瑞典。最后,在其它舰艇、飞机真枪实弹的拦截、攻击下,最初被蒙骗的水兵们醒悟且释放舰长,并在波图利内的带领下冲进驾驶舱击伤萨布林,重新夺回了战舰的控制权,戏剧性结束了该场冷战期间震惊苏联的叛逃事件
“警戒”号叛逃事件在时隔二十多年后的1996~1997年,被俄罗斯媒体披露出来,使其彻底曝光。当时任下诺夫哥罗德州州长的鲍里斯·涅姆佐夫还发起了一场为萨布林平反的运动,并向叶利钦总统提出了平反要求,希望为萨布林少校恢复名誉。但是,这一平反运动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叶利钦的理由是拒绝为任何企图背叛祖国的人平反。那么,身为政委兼副舰长的萨布林究竟为什么叛变当时苏联官方的说法是萨布林是一个疯子、精神错乱者,并于1976年将其秘密处决。事件曝光后,西方军事专家则认为,萨布林很可能是受到了西方间谍的策反而发动叛乱的。1135型舰当时在西方的眼里,是苏联海军战舰设计思想的一次尝试和创新。如果能完好地得到这样一艘军舰,对于西方来说,可谓求之不得。
苏联解体后,某些媒体把萨布林被称为极权政权的受害者。俄罗斯执法机构曾三次复核审查该案件,1994年第三次复核,俄罗斯最高法院军事法庭根据新的情况对案件进行了审查,将萨布林的叛国罪重新定性为违反军事法的犯罪条款——越权、违抗和反抗上级,但不予平反。
1988年2月12日,美国海军第六舰队9000吨级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CG-48“约克城”号和8000吨级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DD-970“卡伦”号以享有“海上无害通过权”为由,抵近苏联的黑海舰队塞瓦斯托波尔基地以南海域侦察苏军情况。苏联海军迅速作出反应,派舰跟踪并警告美军舰艇己经进入苏联领海范围,要求两舰立即驶出,但两舰仍以依照国际规则拥有无害通过权为由对苏联海军的警告未予理睬。
苏联海军不甘示弱,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做出了撞击美军舰艇、迫其离开、维护苏联领海主权的决定。
执行该项命令的是隶属于黑海舰队的两艘护卫舰,分别是3000吨级的1135型“克里瓦克”Ⅰ型“忘我”号(舷号811)和1000吨级的35型“米尔卡”级SKR-6号(舷号824)。面对吨位数倍于己的美军舰艇,两艘苏联护卫舰丝毫没有犹豫,坚决执行了命令。最终,811舰“忘我”号执行了对“约克城”号的撞击,而824舰米尔卡号则撞向了“卡伦”号,使美舰在无限惊恐中撤出了苏联领海。此次撞击事件发生在苏美冷战即将结束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在国际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冷战结束后,一些观察家还将此次事件称为“冷战的最后一次事件”。1988年,美国第六舰队又派遣舰艇闯进黑海抵近侦察。眼看美国军舰与苏联军舰越靠越近,相隔仅有400米,苏联海军黑海舰队司令向1135型护卫舰下达了撞击指令。而美国人根本不相信苏联仅仅3000吨级的军舰会撞击美军的万吨巡洋舰,水兵们甚至跑到军舰甲板上来看笑话,认为苏联人只是在虚张声势。直到1135型护卫舰“咣当”一下撞到了“约克城”号导弹巡洋舰左舷中部区域后,美国人才意识到苏联人开始动真格了,马上撤出了黑海海域。
2015年7月26日是俄罗斯海军节,当日俄罗斯各舰队举行不同的庆祝活动。俄罗斯总统普京检阅了波罗的海舰队。然而在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港内,俄罗斯海军1135型克里瓦克护卫舰“美好”号进行导弹发射表演时发生事故,SS-N-14反潜导弹刚飞出发射架就解体落海。根据现场视频显示,该导弹的两个火箭助推器向两个不同方向崩出,主发动机未点火,和挂载的鱼雷一起旋转着落入海中。观察者网军事观察员认为,该导弹可能因为检修等原因,应同时点火的火箭助推器出现问题,导致助推器和鱼雷失速旋转落海。
2022年3月4日综合俄新社和俄塔社报道,乌克兰海军旗舰“格特曼·萨盖达奇内”号护卫舰被击沉之后,乌克兰战略通信和信息安全中心称,该军舰是被乌克兰水手自己凿沉的。乌克兰独立通讯社(UNIAN)报道称,该护卫舰当时正在尼古拉耶夫港接受维修,武器已被拆除,舰员将其凿沉以避免它落入俄罗斯军队手中。“格特曼·萨盖达奇内”号属于苏联11351型护卫舰,排水量为3650吨,在1993年服役,但没有装备攻击性的导弹系统。
1135型护卫舰服役近四十年,并没有真正参加过实战,但其表现及突发事件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135型护卫舰基型舰的对舰打击火力偏弱,经过不断改型改进,后续1135型护卫舰的作战效能大幅度提高。作为一款远洋护卫舰,改型舰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在服役生涯中,该级舰远航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除加强与受访国的各种联系外,还起到了展示苏/俄海上威力的积极作用。(《舰载武器》评)
1135型护卫舰系列的一生,可以说是“荣辱兼有、几度沉浮”,在苏联海军护卫舰的建造史上,1135型护卫舰是一级非常重要的战舰。在其之前,苏联护卫舰的排水量仅在1000~2000吨之间,装备弱,航行及作战性能差,而1135型护卫舰的排水量达到3000吨以上,装备了大量的电子、武器设备,出现了多种型号,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族。1135型护卫舰可以算是苏联海军第一级现代化护卫舰,并为苏联随后研制新型护卫舰11540型护卫舰(不惧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1135型护卫舰也被认为是世界海军界摆脱二战型护卫舰设计思想,建造专用大型远洋导弹护卫舰的发端,虽然设计上还存在缺陷,但之后美国佩里级护卫舰和英国大刀级(2型)与23型护卫舰(公爵级)的设计理念却都遵循了1135型护卫舰的标准,如4000吨级的满载排水量和燃气轮机动力系统。然而,也恰恰是1135型护卫舰,由于其历史上不光彩的一幕让其从大型反潜舰降级为护卫舰,这在整个苏联红海军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国际展望》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