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6 11:44
一直以来人们所讲的营养学更多的是从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几大营养素的应用方面出发,去研究营养对身体的作用和影响。2011年专家发现——植物的微小核糖核酸可以通过日常食物的摄取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器官,并指出这些极为微小的物质,一旦进入体内,将通过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发挥生物学作用。这个发现不仅在转基因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且在营养学领域也引发了新的思考。
从西方医学的角度来说,生命科学的进展和人对自身的认识一直以来都是越来越细化的。从系统到器官到组织到细胞、由大到小到极小极小,最后无限小,现代营养学沿着这样的路子一直发展至今。人们逐渐认识了几大营养素,认识了各种酶,还认识了微小的核酸,以后一定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可以说认识是没有穷尽的。
但是营养学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是要解决人的健康问题的,而要认识这些极小极小的物质却需要一段时间,客观讲认识的深化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我们现 在的人该怎么办?那些许许多多未被发现的物质也有可能将来就是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就在他们还未被科学家们发现的当下,正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全息营养这个学术概念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了出来。
全,代表全面均衡。息,代表细小的分类,也是所有未被人类发现和利用的物质的一个统称,可以把它叫做生命信息。
研究者们在发现了微小的核糖核酸后提出,我们吃的不仅仅是食物,而且是信息。有时候,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差别,就在这些微小而又宝贵的信息上。
比如说,一个鸡蛋,实验室可以化验分析出里面有什么成分,通过检测人们可以知道它每百克含有蛋白质14.8克、无机盐1.1克、钙55毫克等等,可是如果我们拿这些检测出来的成分重新合成一个鸡蛋之后,它还能孵出小鸡,孵化出生命吗?这显然不能。因为认识的营养素还远远不够,我们没办法用这些我们已经发现的、有限的元素来合成一个生命,而缺少的那些还未被人类看见的微小物质对生命的诞生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物质我们把它们叫做生命信息。
再比如说,一粒种子,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里面有什么成分,这没问题。但是我们用这些分析出来的成分合成一个种子,一个缺少了生命信息的种子,把它种在地里还能长出来粮食吗?也不能。
过去营养学评价一个东西的品质,喜欢用营养元素检测的方式,看看里面有多少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等等。营养元素的分析和检测依然是衡量营养价值高低的重要指标。可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营养和生命的认识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发现,单单用元素分析的方式去衡量一个食品或者保健品的营养价值的高低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为有可能正是那些看不见的微小物质决定了品质。而全息营养这个概念正好照见了我们传统营养学中的一些局限,用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去认识营养学。这个概念如果和临床紧密结合,可以为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其实,把全面均衡的食物作为营养的最主要来源更加符合全息营养这个概念。食物是有生命的,来自于自然,生命信息的来源也是自然。
过去,中药材的采集是很讲究的,采什么地方的、什么季节的药材,用什么样的水煎熬都有精准的要求。如果单单按照营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界定的话,这种讲究就显得没有必要。如果换个角度,从生命信息、从全息营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讲究是十分重要的,而事实上按照过去那种严格标准采集来的中药材确实也比人工规模化种植的中药材的药用价值更高。不同的地域、土壤、光照、气候可以为万物提供不同的生命信息。营养学把这些生命信息纳入到原有的体系中来,用全息营养的理念去服务社会,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