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9 14:18
理宗皇帝赵昀出生在绍兴,虽属赵宋皇室,但由于是皇脉偏支,当时可以说与平民老百姓无差别。他年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全氏无力抚养孩子,只得回到娘家绍兴府山阴县虹桥里沙港口村寄居。赵昀的舅舅是当地的保长(全保正),家境尚好,所以他一直在沙港口全家长大。直至18岁才被史弥远选中带进宫中,登上皇位。水涨船高,全氏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成为当地的望族。据县志和全祖望先生《鲒埼亭集》中的《鹊巢坊记》记载,理宗皇帝登基后没有忘记在外婆家的日子,曾颁有恩旨“凡全氏男丁年满二十,可进京为官”,这在当时可是很大的恩宠了。而全氏子弟不想以裙带关系为官,无一人进京。后皇帝念全氏有此高风亮节,遂在村东鹊巢堰边建造石坊,记载此事,所以又称鹊巢全氏。
追封全氏三代:
赵昀:公元1205~1264年,宋朝第十四个皇帝,南宋第五代皇帝,宋理宗,在位时间从公元1225~1264年为期四十一年,终年六十岁。母全氏慈宪夫人。追封曾祖以下,则有如:太保唐公全安民,唐公子为太傅越王全份,越王子为太师申王全大中、太师徐公全大节。徐公即宋史所称全保长(保正)。申王子为太师和王全昭孙,是为度宗元舅。徐公子为少傅节度使周公全纯夫、少师节度使全?amp;#91;夫(进士)。和王子为太尉参政元坚(永坚)。周公子为太府卿全槐卿。
赵禥:公元1240~1274年,宋朝第十五个皇帝,南宋第六代皇帝,宋度宗,在位时间从公元1265~1274年为期九年,终年三十五岁。皇后:全玖,会稽人,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也。略涉书史,幼从父全昭孙知岳州。景定二年十一月,诏封永嘉郡夫人。十二月,册为皇太子妃。弟永坚等补承信郎、直秘阁。度宗立,咸淳三年正月,册为皇后。追赠三代,赐家庙、第宅。弟清夫、庭辉等一十五人,各转一官。五年三月,后归宁,推恩姻族五十六人,进一秩。咸平郡夫人全氏三十二人,各特封有差。后生子不育,次生瀛国公。十年,度宗崩,瀛国公立,册为皇太后。宋亡,从瀛国公入朝于燕京。后正智寺为尼而终。
宋度宗于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农历7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昰七岁,全玖皇后所生的赵昮四岁,俞修容所生赵昺三岁。南宋末,元军攻陷首府临安,不少朝中大臣惨遭杀害,其余则弃官四处逃生,恭帝瀛国公(南宋第七代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275~1276年)投降,并同全皇后一起被押北京,然后又被迁居内蒙古,于吐蕃为僧;全皇后于正智寺为尼而终。益王赵罡即位于福州,被元军追逼沿海南下广东潮惠,后再撤到雷州,景炎三年(1278),皇帝由于在逃亡途中受到飓风惊吓,惊恐成疾驾崩硇洲,卫王赵昺仅8岁继位。次年,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末皇朝君臣全体死难,但皇室及臣子不少留在广东。
查及各州府县志,在南宋末年其间,仅有1238年戊戌科周坦榜全清夫登科进士在册。在全祖望先生《鲒埼亭集》中的题跋和记先少帅事也记载,唯少师全清夫以科甲起,累官至平江军节度使,判湖州,颇以盛满为惧,未老乞休。
且先来看现存比较早的嘉靖十三年我族遂溪县迈合村(今属湛江市麻章区)岁贡生全美和全俊撰写的资料:
全氏族谱序(十世孙桥美谨志)
全氏以前世居闽南泉郡晋江曰瓦裂巷先代有。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讳正奏,公迁籍居广东之南,古干水县城北之岭头埇磨刀石田,始有全之族。奏公长子居士宅今石城东桥,次子教谕公至元卜居南桥,乃并安厝。正奏公遂得今之鲤鱼墩,是居士教谕二公皆始迁之祖所自出。正奏公以源寓于闽,或隐或仕,世次失详,今断自可知之。
祠堂经始记(九世孙图山俊谨序)
尝翻阅省州府县志,帙见全姓名标乡榜者三,节著坊者一,而贡而监而青衿尚游,不可更仆数;又尝按图籍据见闻,见弘正间,丰二十甲全氏居五,而桥之东,桥之南,与夫化州电白迈合新村三合遂溪大塘溶村全村北潭,在在有以全为氏者亦在在有名人硕德丰货,褒出者心窃慕之。第未知其果一祖?抑五百年所共者?适闲坐族父老访之,乃曰:粤东原无全氏,全氏之源盖发于始祖讳正奏公,也公毓秀,闽晋江瓦裂巷,登科及第。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迁居广之南,因择古干水县城北之岭头埇构居焉是。
正奏公粤东全氏始祖也,岭头埇始祖卜居故址也;岭头埇之磨刀石田,众祖合居遗迹也。既而分居散处云礽,世系几不可考,于是索各小宗支图,因知六世祖讳通公登科东桥人也,讳有志公登科南桥人也,讳节公登科化州人也,黄氏贞节迈合祐配也。贡监庠生足证志帙,世代蕃衍,足徵图籍见闻,始信果出一祖也,非若李若张之五百年共一家者,比得此则孝弟之心,油然而不容遏,何者情发于亲,亲见于服,无何而亲尽矣,服斩矣,喜不集庆,忧不赴吊一涂人矣,吾所谓涂人者,其初兄弟也。
我东桥明朝万历壬子年春王之吉十二世孙我真,字若彝撰:
续修族谱志
诘授银青光禄大夫讳正奏公之后,宗同则虽籍异而必修,虽亲疏而必录。凡死丧嫁娶,相告相闻,而不绝或至后代兴废不常聚散不一苟。按世谱而索之,其势将自至于不遐遗,所谓百世可知者此也,议者也。古诸候世国卿大夫,世家祖贵而宗尊,故分自一人也,一人而兄弟,而百千万亿竟不知出之一人,是以岁时荐祭不能达诚婚姻丧祭,无由通款,且也宗同习异,居同行异,不惟不知始祖。并不知全氏为同宗,故谈右族曰:数人多。曰:全氏訾,其幽不知祖,明不知兄弟。亦曰:谱不存,祠不立,故也。彝稚无父母抚成人,深知愤先世不谱祠而分;幸小宗各有图而合,有机也,于是采辑而编次之。首始祖追自出也详,名节著显荣也,略先代示传疑也,备近世遵闻见也,谱成矣,族之显。晦循良勤俭知礼,与夫顽不即化笔之书矣,然详于考究未免略于聚首。复拜诸父曰:彝欲创大宗祠以会聚子孙共达诚于始祖俾得面会,知其宗同派异,庶丧葬必赴,冠妻必告,孤贫有所依,顽荡有所制,颖敏者不迫饥寒,不至如涂人视也。何如?诸父曰:善。是以为序。
续修全氏族谱序
谱牒之修有关风教,所以管摄人心,定昭序穆,本穷源者也。予尝按谱系而遍阅之知全氏发源始祖,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讳正奏公,宋元兴自闽来粤,籍居广东之南,古干水县城北之岭头埇;遗二公,长居士公定宅今石城东桥,次教谕公卜居南桥,是居士教谕二公皆始迁之祖。而正奏公又居士教谕二公分为两支,桥之东,桥之南,与夫化州电白遂溪等处,支派蕃衍,不能悉录。
独谕生端甫章甫,端而下又有弥谦次子商来琼南乐邑,娶妣陈氏而肇居溪滨为第一世祖讳有贤公。自有贤公而下四世单传至五世祖,长公道,次公隆,分为两支,俱以习读孝友为务,设家塾,贻孙谋游泮者,世出明经者,辈起余耳,而目之佥曰:根深支必茂,源远而流自长也。贤公迁琼始祖也,道公开创始祖也,第七世祖长五伦,次五纲,三五魁公,分为三支。
纂修全氏族谱序(东桥佚名苗裔撰)
吾始祖正奏公也,公闽晋江人也,昔宋时官拜荣禄大夫,播迁后修改,始祖登升银青光禄大夫。正奏公
考赐进士官,诰授光禄大夫,娶洪氏正一品夫人,生二子,长子居士,次子教谕。始祖正奏公也公号毓秀(闽江)福建省晋江县瓦裂巷,公孙登南宋正春科赐进士官,拜授诰银青光禄大夫,左仆射尚书,迁广东之南因择古干水县城东正是岭头坡,始祖卜居故址也,而有磨刀田为记,仝名沙悁田是也。长子后孙分居东桥等处,次子后孙分居南桥等处。本族各房裔孙散居高雷廉琼各州府县,俱是始祖正奏公之后裔孙也,皆同一本宗亲。
始祖安葬在三合鲤鱼墩,后被海盗毁坏,至大清乾隆二十九年岁次甲申十二月初七日子时重修,坐壬向丙兼亥巳筑灰墓,立碑为记。又至道光癸卯年孟冬月再重修,坐亥向巳加壬丙,又至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仲秋八月辛酉月十二日辰时又再三重修,坐壬向丙兼亥巳,筑灰墓,立碑为记。
全氏大宗祠
建造全氏大宗祠在前大清乾隆二十八年,旧宗祠被风雨倒崩重修建造。大宗祠在东桥下坡坐壬向丙加亥巳,又大清道光丙子年丙申月甲子日辛未时重修。
以上族谱资料皆说全正奏为福建省晋江县人,他是正春科进士。无论怎么讲,正春科的说法是错误的,历史上也没有正春的年份。然而,正奏公似乎并不是登科进士,更不能论荣禄大夫,左仆射尚书。
正奏公和毓秀公是谥号,始祖的真名世次已经失详,我们能从他的谥号上看,一生的丰功伟绩未授以褒贬,由于宋皇室已灭亡,无法正式上奏朝庭授号,故以“正奏”代之,意思为正在禀奏,然而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居士为国子监太学生,次子为国子监司事,衣冠钟灵毓秀,故又谥号“毓秀”,意思为子孙后裔育英俊之才。
临安被攻陷后,行宫迁移福州,皇室和官员们迁居福建地区,全清夫堂弟全永坚为太尉,可想而知全氏皇亲也跟随迁移福建。而少师全清夫则随迁泉州晋江县,瓦裂巷则是隐藏一种涵义,并非有瓦裂巷的存在,瓦裂巷表现当时的局势,南宋末年犹如瓦裂,江山一日日逐渐被元军吞噬,南宋完全破碎无可挽回了。小朝庭立足未稳,元军迫近,又开始海上逃亡至雷州府硇洲岛,那时是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全清夫也就大概六十出头年龄,因此隐居石城县南之岭头埇。轶传记录南迁所遗留有两首诗,现仅有一首流传于东桥,希望全氏后裔谨记:京都一别去,皇恩何日还,径步万山水,源结他乡定!
在上面的若彝《续修族谱志》和大清光绪《石城县志》,全若彝,本邑廪生,少而敏学,笃志潜修,与兄若性齐名,有双丁二陆之目。丁卯,若彝倡议重修学宫,因为门逼狭,若彝遂迁居让其地为泮池,凡鸠工庇材皆力董其成,将贡而卒,年六十有余。可以说最初兴建的全氏大宗祠是在于明朝万历壬子年,全氏大宗祠也为我族的学宫。全氏大宗祠也称全正奏公祠,在东桥村,坐壬兼亥,外设南门(现已堵住),左右两侧各设侧门,台阶三级分,上下两座,横七间过,左右二廊及西边附屋一廊。一看家庙式样,就可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官僚家族,其正奏公的身分也即显示出来。无可否认,它是一品官家庙,全正奏为进士与官拜南宋荣禄大夫之说也顺理成章,难倒我族真有够胆冒着杀头的危险虚建假一品官家庙?要是那样的话,我们早在六百年前已经被朝庭追而诛之了。
从南宋灭亡(1279年)至清末(1911年)长达632年中,正奏全氏再没出现登科进士,辉煌的曾经已经远远逝去,已经没有读书的优越条件和环境,更重要读书也需要家传,经过元朝近百年的灭汉文化,从此家族一蹶不振。正奏公之所以隐姓埋名与元朝初期诛灭宋赵贵族有着莫大的关联。我族一直隐藏到明朝才稍微恢复元气,书香相继,绳其祖武。
附表1:琼粤正奏全氏选举人物统计表:
朝代 姓名 时间 授予官职 备注
南宋 全正奏 1238年进士 太师,荣禄大夫 另号毓秀
全居士 约1260-1276年国子监太学生
全教谕 约1260-1276年国子监司业
明朝 全有志 永乐朝六年戊子科林超榜举人 交趾州判(判官) 石埇人
全通 永乐朝举人二十一年癸卯科区贤榜 拣选知县 东桥人,字学海
全节 正统朝六年辛酉科举人 古田知县,临桂知县,柳城知府 化州人
全琏 正统朝岁贡 电白人
全才 正统朝岁贡 电白人
全宽 成化朝岁贡 德庆州训导 电白人
全俊 宏治朝岁贡 邵武训导 迈合人,号图山
全节彭 万历朝三十三年岁贡 迈合人,号节
全 叙 宏治朝岁贡 东桥人,全三纲之祖
全三纲 万历朝元年恩贡 东桥人
全 美 嘉靖年岁贡 遂溪县学 迈合人,号桥
全若性 万历朝四十五年岁贡 东桥人
全若彝 万历朝廪生,将贡而卒 东桥人,号我真
全大伦 嘉靖朝岁贡 梧州府照磨 化州人
全 资 隆庆朝岁贡 化州人
清朝 全子熙 廪贡生 试用训导,澄迈教谕 遂溪县人
全火享 增贡生 试用训导 遂溪县人
全宏彬 乾隆朝岁贡 新安训导 不详
全宏彪 乾隆朝岁贡 不详
全宇昌 乾隆朝岁贡 电白人
全 恕 嘉庆朝元年岁贡 城内人(今廉城)
全志沂 道光朝八年岁贡 历署海康,阳江教谕,内阁中书衔,重游泮水 城内人(今廉城)
全朝焕 附贡 宣课大使 不详
全炳荣 增贡 父全兆微,祖全天德
全 瑜 例贡 不详
全业成 监生 不详
全文春 庠生 不详
全魁赞 钦赐副贡 乐会县人
全魁晋 乐会县贡 乐会县人
全魁正 乐会县贡 乐会县人
全守彝 琼州府贡 乐会县人
全守溪 乐会县贡 乐会县人
全献正 乐会县贡 乐会县人
其他 剩余其它,不能尽录,敬请谅解。若有错误,欢迎指正。
附表2:琼粤正奏全氏苗裔蕃衍简略表
良垌镇:东桥村、南桥村、山心村、拉尾村、坪南村、上三合村、河仔口、环尾村、山溪冲、石九坡、南北埇、塘尾村、龙井村、边坡村、后园村、冷水坑、里路坡、新村、思茅园、碑田村,营仔镇:山瑶村、前村尾,禾寮镇:沙田仔、石埇村、大坡口,吉水镇:长岭咀
化州市
秧地坡、埇表村、旧屋地、山口村、六村村、竹山村、坡山村、园坡村、西中坡、大埚村、水西村、七塘村、九埇村、中间塘、播杨村、石头咀、京塘村、石岭村
凤山村、田头琅、村头村、白沙村、青山村、万坑村、低坎村、花垌村、新屋村、红新村、白文垌
茂名市
谭苗、谭葛、白坭坡、北潭坡、合沟村、久长村、文栏村、安至塘、红卫村、芩家村、内角村、那杰村、迈生村、坡楫村、蔴蕾村、桥头村、塘角村、箔屋村、山口仔村、箔屋村、黎村
迈合村、柳坑村、坡塘村、山溪冲、新村场、新坡仔、高阳村(个别)
海南省
溪边村、南中村
海口、澄迈、儋县、万宁、陵水
林家村、水蛟村、藤桥
海外华侨
新加坡、马来西亚
有关南宋少师全清夫与全正奏是否真同一人?全正奏的真实身份如何?来龙去脉怎样?有待我们全氏年轻有为的一代,继续追求与求证。
以上资料仅代表个人观点以供参考,由于时间和水平及本人能力等所限,资料存在时间地点人名的提法互异,未经核查和考证,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大家监督指正为盼。
参考文献:
1.《宋史》:(元)脱 脱,中华书局
2.《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清)全祖望,上海古籍
3.《岭南族谱撷录(岭南文丛)》,广东人民出版社
4.《全氏族谱》1989铅印仿古版
5.《石城县志》清光绪18年[1892]
6.《石城县志》民国20年[1931]
7.《化州志》清光绪16年[1890]
8.《高州府志》清光绪16年[1890],清道光7年[1827]
9.《遂溪县志》清光绪21年[1895]
10.《重修电白县志》清光绪18年[1892],清道光5-6年[1825-1826]
11.《茂名县志》清嘉庆24年[1819],清光绪14年[1888]
12《广东通志》清道光2年[1822],清雍正9年[1731],清同治3年[1864]
13.《琼州府志》清光绪16年[1890]
14.《雷州府志》清嘉庆16年[1811]
15.《晋江乡土志》民国11年[1922]
16.《会稽志》明[1368-1644],南宋
17.《咸淳临安志》清同治6年[1876]
18.其它不能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