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07 15:42
一曰:“须言之有物”。反对“近世文人沾于声调字句之间”的“文胜之害”,主张新文学的创作要特别注重情与思两者。
二曰:不摹仿古人。胡适在此运用进化论的观点,说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绝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遵循语言本身的规律与定则。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认为文学青年受到古代文学浸染,对落日而思暮年,临秋风而思零落,写诗作文所取笔名也故意用“寒灰”、“无生”之类灰色词语,这是“亡国之哀音”,必须戒除。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主张“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字俗语。
胡适又于《新青年》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民国7年4月)将这“八事”修正为“八不主义”:
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烂调;
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
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
胡适主张使用“白话”做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对于白话,他的看法是:
一、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
二、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字眼。
三、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
虽说胡适后去台湾替国民党做官。被共产党骂得很惨,但这八不主义的确是写文章的真谛。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
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提倡的“八事”与“八不主义”,其精神与意义皆一贯,其中要求“言之有物”及不作“无病呻吟”是论文学的内容,其他六项则论文学的形式。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乃胡适等人见中国积弱难反,认为僵死的文学语言使国人无法阅读,倡导“我手写我口”,企图以白话文普及知识,提升国力。
此外涂释仁于《消灭成语,杜部长来立第一功》一文中道:八不之中,乍看标题可能与成语使用有关系的是“务去烂调套语”与“不用典”两条。细看胡适的说明,所谓的“烂调套语”指的是像“寒窗”、“春闺”、“玉楼”等词汇,这与现今大家所谓的成语并不相同。
而胡适在“不用典”的项下则是分“典”为广狭二义,广义的“典”不在胡适的反对范围之中,而广义之典的第二种正是“成语”。胡适清楚的写着:“成语者,合字成辞,别为意义。其习见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铸”‘成语’,亦无不可。‘舍本逐末’等皆属此类。此非‘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余光中痛批“八不主义” 据台湾媒体报道,杜正胜认为,成语会使人“思想懒惰、一知半解、头脑混沌”,也与现代生活无关;他尊崇胡适的“八不主义”,反对使用成语典故。
杜正胜的话随即激起岛内学术界、教育界人士的痛批。曾因提倡增加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而与杜正胜“较量”的著名诗人余光中教授指出,“八不主义”强调的是少用冷僻成语,并非不用。若胡适在世,一定会对杜正胜很不以为然。
余光中说,现代人说话、写作已不会通篇使用文言文,但文言文仍以成语的方式保存下来,成为“白话文的润滑剂”,往往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怎能说它没价值?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林安梧指出,成语是文化传统经时间考验累积下来的智慧结晶,像“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简单四个字,就可传达丰富的含义,怎能轻言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