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0 15:03
1955年10月,在省直属勃利种羊场基础上扩建而成。1956年12月,划归铁道兵农垦局管辖。1959年4月,改为八五五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垦分局管理。1963年1月,将一、三、五分场划出成立北兴农场;二、四分场与试验场仍为八五五农场。1968年6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四师第四十一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金沙农场”,1979年改为八五五农场,是黑龙江农垦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
八五五农场地处完达山东部的山间浸岗低山丘陵地带,地势为此区的山前台地,四周环山,地形起伏,岗谷交错,变化复杂,西北较高,东南较低,海拔最高为老黑背山683.7公尺,最低为120—130公尺。场区内有大砬子、老黑背、七里嘎、老爷岭、鹿山等山峰。耕地坡度较为平缓,一般在3°左右。农业生产队布局多为扇形,耕地集中于漫岗及沟壑水线两侧,便于机械作业。
农场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39.5公里,辖区总面积514.43平方公里,现有土地总面积80.4万亩,其中耕地45万亩,林地32万亩。农场下辖6个管理区,24个基层作业站,17个企事业单位。总人口12723人(2010年)。是一个农林牧副渔及生态旅游综合发展的中型国有农场。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约4,5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约合人民币32142元。2013年农场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
土地总面积为772000亩,有耕地320000亩,林地438220亩,水面13680 亩。场区耕地多在丘陵漫岗地带,土壤层草甸白浆土占80%以上,沼泽草甸土约占12%,黑土层厚度多在15~20厘米,土质较粘重,透水性差,肥力低,pH值在6 左右。有机质>10%的占耕地面积的1.87%,有机质在8 —10%的占3.5%,有机质在3%和4 —8%的各占47%左右。
场区内有小的河流5条。北为挠力河水系的上、中游,南为穆陵河水系的上游金沙河、小裴德河,还有沟壑水线密布全场,但河道弯曲,河床狭窄,一般年分在雨季经常漫溢出槽,枯水期则间歇断流。总长度954公里,流域总面积760平方公里,流径总量1.25亿立方米,水域7049亩,占总面积的0.8%。
场内已建数座水库,一是金星水库,库容360万立方米,灌溉稻田3000亩;另一座是红星水库,库容940万立方米,水面4500~6000亩,可灌溉水田7000亩,有抽水站一座,可灌大田4000亩,已养鱼50万尾。另有育红、金沙、青一、新西河水库。
场区内大部可耕地已开垦利用,但尚有大量草场和林业资源有待开发利用,中、成龄林材蓄积量约70万立方米,植树造林更有广阔的天地。煤炭储量初测在500万吨以上,三十年内自给有余。山野产品丰富,山蕨菜每年出口都在5万斤以上,木耳、蘑菇、山葡萄、黄花、榛子甚多。野生药材数量较多的有五味子、刺五加、芍药、野百合、穿地龙、黄芪、龙胆、防风、人参和党参。野生动物有熊、狐狸、旱獭、獐狍、狼、猪、黄鼠狼、野鸡等。
本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有山区性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而多雪,夏季短暂而炎热,由于受海洋性暖流影响,多对流雨和地形雨。秋季气温变化急剧,常有霜冻。
春季多风易干旱,四季气候变化较大。历年平均降雨量为553.4毫米,年最大降雨量为902.2毫米,最小降雨量为305.3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45.6%,虽然降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场区山南为暴雨中心,6—8月最大降雨量在635.3毫米,最小降雨量为1 35.9毫米,偏多的年份占19%,偏少的年份占22%,一日最大降雨量41.7毫米,连续降雨最多达l2天。历年平均蒸发量为l269.1毫米,4—9月为l014.8毫米,因而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积温为2375.9℃,最多为2678.2℃,最少为1901.0℃,可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历年平均温度2.4℃,ll月至3月平均气温都在零下,每年最高气温在30℃以上。极端最高温度为36.9℃,极端最低温度为一36.5℃。最低湿度0℃,初雪最早为9月10日,最晚为10月10日。
历年风速平均3.9米/秒,其中1—5月份平均风速为5.7米/秒,风向多为西一北,北西风范围内最大风力可达9—10级,6—10月份平均风速为3.1米/秒,风向多出现在东一南西风范围内,11—12月份,风速为4.2米/秒,风向多出现在北东一西风范围内,最大风力可达8—9级。风速8米/秒的日数最多为139天,最少为77天。
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25.4d,时,5—9月平均日照时数1118.9小时,最多年份为1296.3小时,最少年份为861.3小时。历年平均无霜期为l24天,最长达145天,最短为109天,秋霜平均在9月21日,最早9月7日,最晚lo月10日,比密山镇早七天左右,个别山区小气候秋霜出现在8月底。春霜平均在5月18日,最早终止在5月4日,最晚终止在6月1日。历年平均结冻在10月底,由于地形地势复杂,各区差异较大,全场气候大致是十春九旱,十秋四旱三涝,三、五年一次低温早霜,并伴有冰、雹,病、虫灾害出现。
八五五农场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东部密(山)虎(林)铁路线的西北侧,在密山县、宝清县、七台河市的行政区划之内,东南邻八五一一农场,并与密山县的富源、裴德、新村公社(乡)、二龙山林场接壤,西与七台河市的红山林场、红兴隆管局的北兴农场相连,北以挠力河为界与宝清县“五七”乡仅一水之隔。农场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39.5公里,纵横跨越1580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84.1万亩。交通尚方便,场部距铁路32公里,勃(利)密(山)公路横贯场区。全场有34个居民点,密山县境内26个,宝清县境内7个,七台河市辖区内1个。场区地理坐标东经l31°8′至l31°50′北纬45°38′—46°00′。本场境内多丘陵漫岗,西北地势较高,东南渐低,有1/3的农业生产连队在山区,林地资源较丰富,农场的场界建场以来,虽几经省农管厅、东北农垦总局设计院勘测设计,并上报在案,但由于体制变化,十年动乱,以及人事更迭等原因,迟迟未审定。现有场界是根据相邻单位已签的协议和省(80)113号文件确定的范围为依据,并以此来计算实有面积的。
本场境内虽漫岗丘陵地居多,但并不乏水,是水丰草茂宜于耕种之地。1915年前后,辽宁省一些富户(大联户)迁来此地雇人务农开荒。“李大联户”在大巴山一带,“刘大联户”在富源地区,“赵大联户”在奶子山附近,“符大联户”在王八脖子山前后,“赵禹田户”在现青年水库范围。后因交通不便,土匪猖獗,粮价暴跌等缘故,1919年前后相继离去。
1938年日本移民“开拓团”的400余户来此开荒种地,北五道岗是山形开拓团,团长是熊谷伊三郎,南五道岗是长野开拓团,团长是平泽千秋,l945年“8.15”光复后撤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炮八师45、46团在开拓团撂荒地基础上,扩大耕地400多垧种植大豆,l950年秋赴朝后由密山县农场接收。
1954年秋,农建二师又在五道岗开些荒地,1955年撤走后移交给县农场。
1955年10月1日黑龙江省农管厅所辖的金沙农场在此建点。
1957年8月金沙农场改归铁道兵农垦局领导,为三级制农场。
1959年4月属牡丹江农垦局建制,易名八五五农场。
1963年春体制调整,改为两级制农场,一、三、五分场划为北兴农场,二、四分场,实验场组成八五五农场,大型畜牧场退归富源公社。
1969年2月八五五农场编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一团。
1977年兵团撤消曾用金沙农场名称,
1979年仍恢复八五五农场。
90年代初改称金沙企业集团,旋即恢复为八五五农场。
1956年为三个分场,7个农业连队,一个畜牧连队;职工967名,土地91 789亩,人口1267人,1957年扩大为四个分场,8个农业生产连队,一个畜牧连队;1958年分场未变,农业连队扩大为18个,畜牧队3个;1959年5个分场,29个农业连队,4个畜牧连队,职工1561人,土地445634亩,总人口21662人;1960年7个分场,31个农业连队,7个畜牧连队,职工总数8347人,耕地445386亩;1961年分场未变,农业连队扩大为38个,1962年6个分场。29个农业连队,职5106人,耕地365796亩;1963年总场撤消后的八五五农场为两级管理两级核算,下设15个农业生产连队,其中包括机械化连队1个,职工2211名,土地l63119亩,总人口7475人。2007年,农场下辖6个管理区,24个基层作业站,17个企事业单位。
1994年
本场共有基层单位56个(其中副处级1 个、科级2 个),居民点34个,农牧生产连队28个(其中集体青年队3 个),林场三个,工副业单位16个,文教卫生单位3 个。 场部一金沙镇。八五五农场场部在密山市西北32公里处的五道岗。占地2.5 平方公里,原是日伪时期的一个机场,1957年春建点,同年秋场部由密山迁此。场部街道宽阔,民房排列有序,11幢楼房分别落座在两条主要路段,办公楼与中学楼、通信楼与交电楼、宾馆与农行相互对应,形成场部中心广场。集贸市场在场区中心,电视差转台复盖全场。1994年开通程控直拨电话。 场区的循环客车两次往返基层单位,每天有四次客运班车通往密山,并有密山至佳木斯的客车途经此地。商店、邮局、银行、图书馆、医院、学校、俱乐部、老干部、老职工活动室、幼儿园等行业门类齐全,小城镇建设已具规模,成为农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农场机关编制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实行简政放权,压缩编制,农场机关进行了多次调整,体现了小机关大服务的精神,成立为第一线服务的公司,和机关脱钩,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
场直中学(第一中学):建于1959年,有高中、初中班,1994年有学生516 人,教职工112人(含教委13人)。
场直小学(第一小学):1958年建校,1990年全场小学并点于此校,1994年有1 一6 年级学生1084名,教职工148 名。
职工医院:建于1959年,位于场办公楼东侧100 米。有医务人员73人,床位100 张。设有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放射线室、理疗室、生化室、化验室、镶装室。拥有B 超仪、胃电图、心动监测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X 光机、激光理疗机、GX一Ⅲ型光量子血疗仪等主要设备。内科可治疗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肺心病、气胸肺栓塞、脑出血、脑血栓、上消化道大出血、胰腺炎、出血热等病。外科可做外伤、脑外伤、脑开颅、胆囊摘除、肝外伤破裂修补、脾切除等手术。医疗水平有显著提高,较好的完成了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常见病、地方病的防治工作。
八五五农场粮油公司:位于场部西侧,建于1958年,原八五五农场加工厂,1994年7 月份改为粮油公司,升格为副处级。总人口657 人,职工362 人,1986年增建饲料加工车间一个,1991年新建面粉楼1132平方米,更新加工设备,1992年增建粮食处理中心一座,日处理粮食600吨,现有固定资产782 万元,年酒厂,1985年投产,1987年2 月又在此建立乳品厂,1987年两厂合并,称食品总厂。现有人口206 人,职工218 人,拥有固定资产477 万元,年产鹿山牌奶粉458.3 吨,畅销5 省18个地区。
八五五农场商店:建于1956年,位于场部中心,1994年末有职工69名。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经营日益困难,从1992年出租柜台由个人经营。
电力通信局:原为电业所,1990年改为电力通信局提为科级单位,1994年末有职工95名,负责全场和地方富源乡部分村屯配电、高低压线路的施工维护和全场电话通讯设备的管理工作。
食品总厂(科级单位):位于场办公楼西南1.5 公里处。1982年2 月筹建果酒厂,1985年投产,1987年2 月又在此建立乳品厂,1987年两厂合并,称食品总厂。现有人口206 人,职工218 人,拥有固定资产477 万元,年产鹿山牌奶粉458.3 吨,畅销5 省18个地区。
砖瓦厂:位于场部北4 公里处,1958年建厂,现有136 户,总人口384 人,年产红砖800万块,红瓦20万块,效益较好。 农机修配厂:建于1956年,1994年未有职工182 人,厂房3000平方米,中、大修设备齐全。
红星水库管理站:位于场部西北6 公里处,1985年由水利队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核算单位,负责红星水库的管理工作兼养鱼业,有职工24人。
鹿山煤矿;位于场部北25公里处,原为四十一团二营采煤点,后成为八五五农场煤矿,煤质较好,热量达7000卡,可炼焦,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现有104 户,总人口287 人,职工93人。年产煤4 万吨,除供全场自用外,销售密山、虎林等地区。
密山办事处:建于1956年,位于密山火车站对面,是农场货物中转、对外联系的办事机构,设有招待所,床位50张,职工58人。
科研站:位于场部住区,建于1959年,以农业科研实验和农作物良种繁育为主要任务,1994年末有耕地4500亩,职工160 人。拥有链轨拖拉机3 台、轮式拖拉机2 台、自走收割机2 台,牵引收割机一台。各类房舍5504平方米。
基建队:位于场部西南0.5 公里,1958年组建,1994年未有职工126 人,技术人员已解聘;因技术、素质、设备等原因不适应现代建筑、装潢的要求,效益不好,难以为继。
水利队:位于场部北3 公里,1972年组建,负责全场水利设施的施工、维修。1994年末有职工167 人,有EX—200 挖掘机2 台,400 立升搅拌机l1台,120 推土机l1台,60推土机4 台,C —100 拖拉机l 台,55胶轮拖拉机3 台。
道路队:位于场部北3 公里处,与十连、水利连、砖瓦厂在同一居民点,建于1978年,负责全场公路的施工养护维修。1994年未有职工123 人。 制材厂:位于场部西南0.5 公里,是1982年与基建连队分离组建的,负责木材加工、家具制作。1994年未有职工64人。
第一生产连:位于场部东南18公里,周围与密山市富源乡民政村屯相邻,南部隔山与青年水库相连,1963年春建队,现有98户,总人口281 人,耕地12630 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是管局级“农机管理机械化生产队”。
第二生产连:位于场部东南12公里处,在勃(利)密(山)公路旁,和密山市富源乡的民政大队为邻,耕地交叉。1956年建队,1994年底有90户,总人口274 人,耕地11070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
第三生产连:位于场部东南9 公里,靠近勃密公路,南邻密山市富源乡金山村。1957年建队,1994年底有128 户,总人口389 人,有耕地22635 亩,以生产粮豆为主。生产经营连年盈利。多次被管局授予“生产经营效益显著单位”和“先进单位”。
第四生产连:位于场部西南3 公里,紧靠勃密公路,1957年建队,是以养猪为主的畜牧队,1994年底有108 户,总人口322 人,耕地8875亩,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被管局授予“农业机械管理标准化生产连队”和“售粮先进连队”。
第五生产连队:位于场部西南9 公里,北邻杨木峡林场,南邻密山市新村,面对本场二十二队,1960年建队。1994年底有106 户,总人口325 人,有耕地12495 亩,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经营曾多年亏损,90年代以来大有转变,1994年盈利61.6万元。
第六生产连:位于场部西2l公里密山市与七台河市(原勃利县域)交界处,勃密公路穿过居民点,1959年建点时为林场,以山林抚育采伐为主。1960年以后逐渐扩大耕地面积,转为以种植业为主,但地号分散不便经营,曾多年亏损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有好转。现有耕地7530亩,有55户,总人口162 人。
第七生产连:位于场部西12公里,勃密公路北侧,西南邻杨木峡林场,建于1957年,原为十三连队,1963年改为第七生产连队。1994年底有82户,总人口267 人,有耕地13830 亩,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曾被管局授予“农机管理标准化生产连队”和“先进单位”。
第八生产连队:位于场部西北3 公里处,西临七连,北临红星水库。1956年建队,1994年底有143 户,总人口450 人,有耕地18345 亩,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另种水稻780 亩。原是农场重点装备的机械化生产队,机务管理制度化,标准作业规范化,历年来经济效益显著,是多年的先进单位。
第十生产连队;位于场部北4 公里,东北临金星水库,东南与十六生产连队相邻,1956年建队,1994年底有117 户,总人口280 人。耕地12480 亩,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另种水稻2615亩。1994年小康队达标,是管局级“文明单位标兵”和“农机管理标准化生产连队”。
第十一生产连:位于场部西北11公里处,南临二十六生产连队,西临十二生产连队,1956年建队。1994年底有135 户,总人口384 人,有耕地22725 亩,是农场四大生产连队之一,以种植大豆、玉米、小麦为主,另种水稻1560亩,是管局级“农机管理标准化生产连队”。
第十二生产连队:位于场部西北16.5公里处,南临七台河市矿务局红山林场,北接二十三连队,西连勃利县东方红乡龙胜大队。1969年建队,1994年底有92户,总人口238 人。耕地15915 亩,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曾农场总局级“成绩显著”单位和管局级“财会工作先进单位”。
第十三生产连队:位于场部西北27公里,西临北兴农场,1975年建点,1994年底有3l户,总人口92人,有耕地4535亩,以种植粮豆为主,由于受山水危害,多数年份不能全部播种,且产量不高,建队以来少有盈利。
第十四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北10公里,1966年秋建队,东临十五队,西南与十一队相邻,西北与青年一队相连。1994年底有124 户,总人口358 人,耕地16935 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水稻。另有一个鹿场,养鹿248 头,其中母鹿79头,仔鹿37头,每年生产鹿茸100多公斤,此外还生产“鹿胎膏”。曾被管局授予“养鹿先进青年集体”和职工业余教育先进单位。
第十五生产连队:位于场部北9 公里处,是1956年建的山东藤县移民屯,1959年由公社并入农场。1994年底有130 户,总人口385 人。有耕地20222 亩,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另种水稻845 亩。曾是管局级“兴牧先进连队”、“先进连队”,并立麦收集体二等功。
第十六生产连队:位于场部东北3 公里处,南与密山市富源乡富民村接壤,西北与第十生产队相邻。1958年建队,有耕地10665 亩,以种植大豆、小麦为主。另种水田3780亩,旱改水田成功,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十七生产连队;位于场部东北部10公里,东临密山市富源乡爱林村,北邻十八连队,南邻十六队。1961年建队。1994年底有105 户,总人口279 人,有耕地12492 亩,以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另种水稻375 亩,是管局级“先进单位”和“农机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第十八生产连队:位于场部东北13公里处,东临密山市富源乡富民村,南邻十七连队。1959年建队,1994年底有107 户,总人口319 人。有耕地14235 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 90年代以来生产经营呈上升趋势,1994年盈利60万元。是管局级“农机管理标准化生产队”、“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
第二十生产连队:位于场部东北38公里,北临宝清县红卫乡,东南与二十一连队相邻,西南与二十四连队接壤。1959年建点。1994年底有95户,总人口253 人,有耕地12870 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另种水稻80亩。
第二十一生产;连队:位于场部东北33公里,北与二十队相邻,东与宝清县红卫乡接壤,1966年建点,1990年十九队撤点并入二十一队,1994年末有81户,总人口347 人,有耕地15495 亩,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曾被农场总局、牡管局授予“先进连队”、“先进单位”、“小麦高产队”称号。
第二十二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南15公里,东邻第五生产队,西北临第六生产队和勃密公路,南邻密山市二龙山林场。1970年建队。1994年末有84户,总人口260 人,有耕地9363亩,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曾被评为管局级“先进党支部”。 第二十三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北22公里,临北兴农场,东南与十二生产队为邻,1968年建队,1994年底有49户,总人口146 人,有耕地8490亩,地号分散,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
第二十四生产连队:位于场部东北31公里,东与二十连队相连,北临宝清县红卫乡,西临二十五连队,建于1969年,1994年未有54户,总人口135 人,有耕地7605亩,以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曾被农场总局授予“农业生产成绩显著单位。
第二十五生产连队:位于场部西北33公里处,隔挠力河与北兴农场相望,东与二十四连队相邻。建于1975年,1994年末有80户,总人口239 人。有耕地9555亩,以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另种水稻390 亩。曾被管局授予”种甜菜400 亩以上先进单位“称号。
第二十六生产连队;位于场部西北14公里处,北临十一连,南临七连,东连本场红星水库,1970年从十一队分离建连。1994年末有88户,总人口Z30 人。有耕地11280 亩,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为主,另种水田620 亩。曾被农场总局授予“小麦高产队”称号。
爱林林场:位于场部东北22公里处,在老黑背山的西侧,周围群山环抱。1969年建点,以林业生产为主,林农并举,春造林、夏种地、秋扶育、冬采伐。1994年末有职工36人,耕地1898亩,山林地45075 亩,人工林10710 亩。
迎门山林场;位于场部西北18公里处,居迎门山脚下,1980年8 月建点,1994年未有山林144975亩,人工林28245 亩,职工59人,以林业生产为主。
杨木峡林场:位于场部西11公里处,勃密公路南侧,1981年建点,以林业生产为主,1994年未有职工35人,有山林111393亩,人工林424亩。
青年一连::在场部西北14公里处,东邻十四连队,南接十一连队地界,1968年10月建点,1982年交集体一连队经营,1994年末有职工61人,耕地2798亩,以种植粮豆和经济作物为主。
青年二连::位于场部西南8 公里处,在四队西南2 公里,1970年4 月场直中学在此建“五七”分校,拓荒耕地,1973年移交给鸡西市冶金局青年点,1983年由集体连队接收,有耕地1037亩,以种植业为主,1994年未有职工25人。
青年三连::位于场部西20公里处,1980年春在此建二十七连,1984年移交给集体生产连,有土地750 亩,职工27人,以农业为主兼搞多种经营。
注:部分单位和连队已撤销,合并或已原无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