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丹拿

更新时间:2023-07-13 14:16

巴马丹拿集团(P&T Group),原名公和洋行,前身为巴马丹拿香港(Palmer and Turner Hong Kong), 现时是东南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建筑及工程师公司,分别在 香港、新加坡、曼谷、上海武汉深圳澳门河内、胡志明市、雅加达、吉隆坡、杜拜、阿布扎比等多处地方设立办事 处,该集团雇用了超过一千六百名员工,服务范围遍及整 个东南亚地区。

发展历史

19世纪

巴马丹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8年,是由一位英国建筑师威廉·萨尔维(William Salway)在香港创立。1858年,他从英国出发,途经香港前去探望在澳大利亚的父母,却在香港停留了下来。十年后的1868年10月1日,他在香港开创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也就是后来的P&T的前身。1870年,事务所加入了一位随军的测量师W.威尔森(W.Wilson)。

1880年代,年轻的建筑师卡文·巴马(Clement Palmer,1857年—1953年)加入该事务所,不久他参加汇丰银行总行大厦(第二代)的设计竞赛并获胜,他的成功奠定了巴马在事务所的地位,他成为此后近30年事务所的设计主持。1895年,他和合伙人、结构工程师亚发·丹拿(Arthur Turner)两人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RIBA),事务所也以他俩的名字重新命名为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

20世纪的上海

1912年(民国元年),事务所派乔治·威尔森(George Leopold Wilson,1880年—)和洛根(M.H.Logan)前往上海开设分所,并开始使用“公和洋行”这个中文名称。几年以后,威尔森和洛根成为事务所的正式合伙人和主持人,于是将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

乔治·威尔森来到上海后接到的第一个设计任务是位于外滩4号(改为3号)的有利大楼(Union Building),这是上海第一座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建筑,外观基本属于仿文艺复兴风格。1916年大楼建成,巴马丹拿也在上海获得了承认,并将行址迁入该楼。

此后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巴马丹拿在上海陆续设计了一批颇具水准的建筑作品,成为上海实力最为雄厚的建筑设计机构。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约有10座是他们的手笔,几乎占到总数的一半,其中堪称代表作的有汇丰银行大楼江海关大楼沙逊大厦中国银行大楼。这些建筑如今均已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

巴马丹拿从中国大陆撤出后,继续以香港为基地发展业务,一般多采用中文名称巴马丹拿。1970年代,随着香港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起飞,机构规模也日益壮大,员工人数也1960年代初的60多名发展到700多名,并陆续在以下地区设立分公司,拓展业务:

澳门新加坡台湾泰国马来西亚中国与以往相比,该机构的建筑呈现出风格多元丰富的特色,体现多种文化传统和地域特征的影响,并赢取过香港与外地的许多奖项。

巴马丹拿的合伙人已经不单只有英国背景,而是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也有相当比重为香港本地建筑师。

2003年,该机构在全球排名第52名。

19世纪作品

第二代香港汇丰总行大厦(1886年)

巴马为汇丰总行大厦的前后部分设计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立面,面向德辅道的一边(当时临海)采用了当时香港最普遍的外廊式(殖民地式),和周围的建筑保持了和谐;面向皇后大道的一面则采用了当时英国本土流行的新古典主义式样,拥有科林斯柱廊和一个巨大的穹顶。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建筑师对香港多元社会的一种理解,也得到了业主的认可。这幢大厦于1886年落成,到1933年被拆除重建。

20世纪作品

上海汇丰银行大楼

1921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Hongkong&Shanghai Banking CO.)已经发展成实力最雄厚的在华外资银行,并且它设在外滩12号的上海分行业务量已经超过了香港总行。于是汇丰上海分行决定投入巨资,拆除建于1877年的三层文艺复兴式旧楼,重建一座更宏伟的分行大楼。巴马丹拿为它设计了一幢“从苏伊士运河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正中巨大的穹顶,沿江正立面的爱奥尼亚式柱廊,粗犷的花岗石外墙,大理石、黄铜等装修材料,精美的壁画,无不有助于业主展示其财富与权势。这幢大楼的建成,同时也使上海人充分领略了巴马丹拿对于西方古典手法的纯熟运用,为该事务所赢得了巨大声誉。

江海关大楼

上海汇丰银行大楼的北侧紧邻中国最重要的海关——江海关汇丰银行大楼重建后,1925年,江海关也决定拆除原有的哥特式红砖建筑,出资430万两白银,请巴马丹拿为它设计一座新楼。1927年12月19日,江海关新楼落成,其建筑风格总体上仍属于古典主义,正立面建有风格地道的多立克柱廊。不过,顶部层层收进的钟楼所表现出的立体感和高耸感,说明巴马丹拿的审美趣味正在趋向于艺术装饰主义(Art Deco)风格。

沙逊大厦

1926年,巴马丹拿设计了上海第一幢10层以上的大楼,也是上海第一幢抛弃古典风格的高层建筑。当1929年9月5日大楼落成时,它那典型的艺术装饰主义风格曾引起上海滩的轰动,它的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多年来一直是外滩一个醒目的标志。大厦的业主是英籍犹太人沙逊家族开设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新沙逊洋行利用大厦的大部分楼面开设了一个顶级的豪华饭店华懋饭店(Cathay Hotel),有9个国家风格的客房。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华比银行,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1956年以后饭店名称改为和平饭店

从左向右:沙逊大厦、上海中国银行大楼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外滩中国银行大楼

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的原址是德国总会,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后被中国银行接管。1928年,南京政府建立以后,中国银行总行也从北京迁到上海。1936年-1937年,中国银行上海总行重建,巴马丹拿与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合作设计了这座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的17层大楼,上方是中国传统的蓝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一些细部装饰带有中国传统色彩。大楼总高70多米,略低于相邻的沙逊大厦

南京中央大学大礼堂

原南京中央大学大礼堂位于东南大学校园中央,与东南大学南大门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她是原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于1930年3月28日动工兴建的,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工。1930年至1931年,朱家骅任中央大学校长,他利用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召开国民会议的名义,获得国民政府的拨款。此后,由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续建,于1931年4月底竣工。 大礼堂由英国公和洋行(即巴马丹拿公司)设计、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包建造。 大礼堂造型庄严雄伟,属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主立面取西方古典柱式构图,底层三门并立,南向,三排踏道上下。正立面用爱奥尼柱式与山花构图,上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铜质大穹窿顶,顶高34米。堂内三层,面积共4320平方米,可容2700余人。1965年添建两翼,为杨廷宝设计,2544平方米。 数十年来,海内外校友均视礼堂为母校之象征。1994年4月,在台湾的中大校友余纪忠先生捐资107万美元修葺大礼堂,使其焕然一新。国民政府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曾在这里召开。大礼堂是现今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1950年

自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间,巴马丹拿在香港陆续完成20多座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多数都属于现代风格的摩天大厦:

中国银行大厦(Bank of China Building):位于中环德辅道中2A号。建于1950年代,1991年以前曾是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所在。太子大厦位于中环遮打道10号,建于1965年,大厦楼高29层。置地公司的物业。怡和大厦(Jardine House):位于中环康乐广场1号,楼高52层(179米),置地公司物业,于1973年落成,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楼,在1970年代曾经是香港及东南亚最高的建筑物。怡和大厦前称康乐大厦,1988年,怡和集团总部搬迁至康乐大厦,并易名为怡和大厦。圆形的窗户设计是怡和大厦的特色。交易广场位于香港中环康乐广场8号。交易广场共有3座办公大楼,底层设有商场,地下设有巴士总站。建于1980年代。娱乐行:建于1990年代。渣打银行香港总行大厦:建于1987年。美国友邦保险大厦新加坡美国友邦保险大厦泰国长春广场澳门威斯汀酒店上海新天地

中国大陆南京金陵饭店:1983年,巴马丹拿(公和洋行)回到中国大陆后负责设计的第一个项目,1980年代中国大陆的最高建筑。东方广场 (北京)上海新天地重庆浪高君悦酒店重庆越洋广场

主要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