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4 22:00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对联表达了王夫之先生的志愿:要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思路。王夫之的这话前一句是说自己致力于儒家的学术研究,他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了详尽的研读、评注和创新,后一句的意思是明朝亡了,七尺男儿岂能屈服,“从天”的意思,天一般就代指朝廷,就是明朝的灭亡使自己心灰意冷,乞活埋就是说不怕清政府的压迫,整体两句就是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
“ 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矣。”这是谭嗣同的话,他的变法思想,得益于王船山。 王夫之终生未曾剃发易服,得以完发以终。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我们崇拜他。如果说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日本的东乡平八郎、我国的孙中山先生等,那么王夫之的思想则影响了曾国藩、曾国荃、康有为、谭嗣同等人。
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生面:新的面目。原意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已褪色,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有生气。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
七尺:成年男子的身躯。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亡后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一生著述很多,《读通鉴论》、《宋论》,有《庄子解》、《尚书引义》、《楚辞通释》、《周易外传》等。
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崇祯十一年(1638年)肄业。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年),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没,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附录:
孝思恬品;
霞灿松坚。
密云松径午;
凉雨竹窗秋。
湘西草堂,在衡阳县曲兰乡石船山,是王夫之晚年隐居读书、著书处。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今与败叶庐、观生居同为王船山故居。作者明亡奔走抗清,晚年隐姓埋名,在湘西草堂闭门著书十八年。据载,此联后为浏阳谭嗣同所得,谭后来将该联原件赠其师欧阳中鹄。光绪二十年[1894年],著名学者刘人熙题跋语于其上:“船山先生之于湘南,犹水有洞庭,山有衡岳。吉光片羽,偶落人间,皆足宝贵……”联中“午”与“秋”二字倒装压脚,使语意更显苍劲雄健。谭嗣同有联:“三千余年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等诸联似乎由此汲纳而来。
幸全归于兹丘;
固衔恤以永世。
——王夫之自拟墓碑志
六经责我开生面;
七尺从天乞活埋。
此联是述志抒怀之作。“六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乐》六部儒家经典,这里代称古代文化。“责”,谓责成、促使。上联犹说灿烂的古代文化促使我去开创新的局面。下联进一步抒怀,犹说为实现志向,愿将生命置之度外,并求得一个再生。“七尺”,人身的代称。“从天”,犹言重新开始。联语慷慨激昂,一种继往开来的豪情与胆识亦跃然纸上。
芷香沅澧三闾国;
芜绿湘西一草堂。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联语表面是写山居生活的清风明月,似乎十分悠闲自得,但仔细品味,却暗寓深意。上联的“清风”,指清廷。“有意”,指清王朝曾多次派人请王夫之出仕,衡州知府还亲临草堂送礼,恭请王出山。结果呢?“难留我”,都遭到王夫之的拒绝。下联的“明月”,指明朝。“无心”,指王夫之等人虽有抗清的决心和行动,但得不到明政权的重视。“自照人”三字,抒发了作者眷念故国以及不能发挥作用的无可如何的心情。全联巧用比喻,抒写心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民族气节,字字掷地有声,文词简练,含意深远,令人叹服。
留千古半分忠义;
存大明一寸江山。
——王夫之举兵抗清时自题
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至;
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
——王夫之再自拟墓碑志
刘越石(276--318):名琨,字越石,西晋中山魏昌(今河北省无极县东北)人,好老庄之学,曾任并州刺史,忠于晋室,后为段匹磾杀害,其诗内容悲壮慷慨,风格清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