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6 04:45
清代嘉庆二年(1797年),南笼起义被镇压后,清仁宗嘉庆皇帝下令撤销原南笼府(今安龙县),并改设南笼府为兴义府(治今安龙县城),并同意在黄草坝新置兴义县。直到民国初,兴义府下辖区域包括永丰州(今贞丰县)、普安县、安南县(今晴隆县)、广西隆林等县。清末重臣张之洞之父——张锳(时任兴义府知府)领衔纂修的鸿篇巨著——《兴义府志》,是盘江八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明崇祯帝吊死景山,大明王朝覆灭。此后,清军入关,问鼎中原,南方的明朝宗室,先后建立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史称“南明”。1646年,清军入关后的第二年八月,隆武帝死于汀州。
明代末年,清军节节逼近,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经桂林、柳州等地逃亡至“安隆”,将“安隆”就改为“安龙”,打算安定下来,再图大计。可惜好景不长,永历帝在长达16年的逃亡生涯中,只在安龙住了4年,清军铁骑破关而来,安龙府城被清军攻破,永历皇帝被迫逃往昆明,又从昆明逃到缅甸。1661年,吴三桂军队攻入云南,缅甸也几乎毫不犹豫的就把永历帝给交了出去。
清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清军迫近缅甸,永历帝最终被清军将领吴三桂活捉绞杀。安龙府被攻陷,永历皇帝逃亡的捷报传到京城,清顺治皇帝大喜,认为永历是条孽龙,就要用个笼子锁住,于是安龙府就被顺治帝改成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名字——安笼所。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原安笼所并入南笼厅。
1727年(雍正五年),南笼厅改为南笼府。
1797年(即嘉庆二年)初,南笼府爆发了以王囊仙、韦朝元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较短时间内就占领了贵州西南部大部分地区,但失败得也很迅速,不到一年,即被清军残酷镇压。1797年(嘉庆二年)8月,嘉庆帝下令撤销南笼府,改南笼府名为兴义府(治今安龙县城),并同意在黄草坝新置兴义县。这正是如今兴义名称的来历。
1862年(同治元年),南北盘江流域,爆发了著名的白旗起义,局势动乱,白旗军迅速攻占兴义府城,知府胡霖澍死于兴义府城(今安龙县城)乱军之中。
1864年(同治三年),兴义县强横的兴义地方团练纵横于云贵之间,兴义县团练首领刘官礼以“兴义虽小,地扼三省咽喉,舍而弃之,图之实难”为辞,不愿撤走。
1864年二月初五,兴义刘氏团练第一次收复兴义县城。
1866年(同治五年),白旗军马仲部第二次攻占兴义县城,兴义县地方团练首领刘官礼在其根据地——兴义下五屯永康堡(今兴义刘氏庄园)调集各部团练全力攻城,第二次收复兴义县城。
1871年(同治十年),兴义县局势已较稳定,云贵总督刘岳昭命令贵州巡抚派军攻取安南,令云南巡抚派军与团练入兴义县,直取原兴义府城,平定战乱。
清政府被推翻后,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北洋政府下令废除全国行政区划中所有“府”的建置。兴义府被废除,黔西道设立后更名为贵西道,接管兴义府。
1914年,兴义县刘显潜任贵西道尹兼贵州全省上游清乡督办,身兼贵州西部地区军、民两政职务,掌控了贵西道所属的兴义府以及大定府、安顺府、赤水厅等20余县的军政大权。
兴义府试院,位于安龙县城桅峰山下,今安龙一中校园内。
《兴义府志》:清张瑛修,邹汉勋纂,朱逢甲删正。咸丰四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