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4 23:12
兴化平原俗称南北洋。东濒兴化湾,西抵九华山麓,南达燕山期花岗岩丘陵边缘,北至囊山山麓。面积464平方公里,海拔5至7米。属冲积—海积平原。
木兰溪以北的平原统称“北洋”,以南的统称“南洋”。南北洋平原东濒兴化湾,西抵九华山麓,南达燕山期花岗丘陵边缘,北至囊山麓,总面积464平方公里,约占莆田县土地面积的23.5%,为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仅次于漳州平原和福州平原,居第三位,是全市最大的粮食、甘蔗、果树、蔬菜及水产品产区。
很久以前,那里是一片汪洋。由于木兰溪等溪流携带的泥沙长期堆积和兴化湾海浪搬运淤积,渐渐露出海面,成了一片海滩地。先民们很早就在那儿开发。但规模较大、史有记载的应该从唐代开始。
《新唐书·地理志》:“莆田西一里有诸泉塘,南五里有沥浔塘,西南二里有永丰塘,南二十里有横塘,东北四十里有颉洋塘,东南二十里有国清塘。溉田总千二百顷,并贞观中置。”塘是古代开挖的用于蓄水灌溉的大水塘。根据志书及现场考察,可以确定这几个塘的位置。
诸泉塘。《宏治府志》引宋志云:“在城西一里。贞观元年置。”“亦名小塘。”唐代莆田县城是在今莆田城区即荔城这地方,不过地盘小多了。城西一里,今有筱塘。诸泉塘可能就在那儿(筱是小的雅化),位于凤凰山麓。当时附近的农业开发已具有一定规模,于是凿塘引水灌溉。
沥浔塘。《宏治府志》引《唐书》:“贞观元年置。”《莆田水利志》:“一名东坡塘。潴(蓄)蔡宅下林之水溉田。”东坡当即今城南乡棠坡。
《莆田水利志》:“永丰塘在县西南,汇凤凰山诸水溉南门街沟头田。”则该塘在今城南乡沟头附近,靠近山边。
横塘,《宏治府志》引《唐书》:“贞观五年置。”在今黄石镇横塘村附近,丘陵与平原相接处。附近有塘头、塘尾地名。
国清塘,《八闽通志》:“唐贞观元年置。”即今笏石镇的土海,在青山之麓,丘陵平原相接处。
再看看颉洋塘。《八闽通志》:“唐贞观五年置。后更名胜寿塘。”《莆田水利志》:“胜寿寺放生池其遗址也。”胜(圣)寿寺在今江口镇厚峰村,佛日山前。
以上六塘,都凿于唐代,公元627-631年之间,位于今兴化平原边缘,与山(丘陵)相接的地方,海拔较高,最早露出海面,是兴化平原开始开发之处。古代“闽在海中”,先民们只能望海兴叹。后来那一片海滩地渐渐露出海面。先民们从山上下来,开发这一片土地。开发之初,不可能在海滩上建房子,也不能深入海滩太远,那样生活灌溉用的淡水供应不上。他们先在山前开发,然后逐渐向海滩中部发展。另一方面,塘背靠山(丘陵),以山泉或溪水为补给水源。南北洋筑堤后,兴化平原进入全面开发。而只有等到木兰陂等建成后,才彻底解决灌溉问题,平原上的塘也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只留下国清塘,使我们能一睹古塘风采。
由上可知,兴化平原的开发从山(丘陵)海相接的地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