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02 08:31
兴陵(皇姑坟)位于左右江汇合河畔上的三江口宋村的皇姑坟,史称兴陵。
兴陵包括陵基、祭台、拜庭、陵坪、陵塘、陵背、陵嘴、陵门口和前仓后库等部分,陵基所在的“皇坟岭”形如月牙,周围有七个如星的山岭或近或远的拱卫;左右逢源:左侧约100米是右江,右侧约300米是左江,左右江于主陵前方约800米汇合成邕江。故民间有“七星伴月管将相,两水夹沟出王侯”的传说,专家学者推测陵墓里是朱由榔的父亲(桂王朱常瀛,在永历帝登基的上一年死,有史料记栽葬于藤县城北,亦号兴陵,但之后藤县并无陵墓遗迹)和嫡母王氏皇太后同葬。
清朝以来的方志及史书都记载兴陵葬的是永历帝朱由榔的嫡母王氏皇太后:清代乾隆《南宁府志》、民国26年《邕宁县志》等史书记载,1648和1651年前后明朝昭宗皇帝朱由榔以南宁为“都”,在现在的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事处兴贤村建皇宫、筑将台、修梯云隘;“兴陵,在县西合江镇宋村,葬桂王妃(昭宗皇帝的父亲朱常瀛的妻子,先为妃子,后扶为正室),永历五年(1651)夏四月戊午,太后王氏崩于田州(今田东县),五月葬南宁,上尊谥日孝正皇太后”;南昌刘健述《庭闻录卷六》记载:“(吴三桂)修永历嫡母陵。王氏葬南宁三江口。先有宝城三十步许,陇山城高不及肩;三桂外筑土围,周一里许,建寝殿三楹及寝门”……当地宋氏家族的族谱载其头房(以本人的班辈计是上12代)的“子贤公”为“明朝皇陵司主事”,传说王氏皇太后认宋子贤为义侄,与村民亲近,村民随“子贤公”称王氏皇太后为“王姑”,“皇”和“王”同音,故民间俗称为皇姑坟。
20世纪30年代初拆除三进拜庭和祭台后,再也见不到陵园的地面建筑物;1939年冬,南宁区保安大队三中队挖战壕时发现有陵墓;1966年,村民在陵基的位置往下挖五六米深,挖到一具小孩的尸骸、一个黄金铸成的小人、一个铜镜、两只银铸的蟾蜍和大量的珍珠,未见到棺椁。当年出土的明砖、蚬木和珍珠等物散落村中,其中村民梁常源保存的是天主教信徒的饰物——圣牌:长约3厘米,宽约2.5厘米,呈椭圆形;中间突起;上方有穿链条的环;有十二个角,金色发亮;正面镶嵌有六颗闪闪发光的红宝石和十二颗绿宝石;还有一圈金色拉丁文“LOVVADOSELAO SANCTISSIMO SACRAMENTO”;牌中间是突起的两个天使朝拜圣体;反面镶嵌有六颗白宝石和十二颗绿宝石,中间图案是圣母抱着小耶稣。《广西通志》《南宁府志》和《邕宁县志》载:“(永历帝朱由榔的嫡母皇太后王氏)颇持天主教,有教士瞿纱微进回回历,行朝曾颁行之。瞿纱微既以天算结行朝,故三宫皆徒受其教,变易名号。
中宫皇后号亚纳,皇太子兹恒号当定,马氏太后号马利,王氏太后号列纳。皆彼中奉教最虔者。因以为名云。北兵再压广东,行朝议遣使罗马乞师,乃以波兰教士卜尔格往。后亦自为书遣教皇因诺会爵。适教皇卒,嗣皇亚历山大七世款接如礼。后所遣教皇书,今存罗马庋书楼中。”《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和《天主教传入中国概观》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就有意大利耶稣教(即天主教)士罗明坚(华名)和利玛窦等,先后到中国广西等地传教。1644年清军入关后,永历皇帝的太后、皇后、太子等接受天主教洗礼。后永历皇帝朱由榔到云南、贵州偏安,天主教神父便在贵州的兴义、安龙地区加紧传教,大量发展教徒。朱氏皇朝被清朝彻底推翻后,这地区的天主教徒四处逃散,其中十几户教民迁入广西。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法国外方传教会驻香港总会计和两广教区主教李播多次派人到广西寻找明末天主教徒的后代。1844年12月清道光皇帝下诏开放天主教后,天主教进一步传入广西。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统计,广西境内设有天主教堂50座,主要分布在南宁、龙州、百色等地,云南的文山也有不少。从兴陵出土的圣牌工艺和内容上看,可能是当时罗马教皇派出的传教士送给明朝皇室的礼品。
2003年12月经南宁市博物馆组织试掘,在拜庭位置的地表约60厘米处发现砖础、瓦砾,在陵基左侧发现拌石灰池等。
调查及考古证明,史料记载与事实相符。
新中国成立前,兴陵陵基方圆150米内只有一座祠堂和一座庙宇,由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保护,近年村民建房占去兴陵陵基两侧及陵坪的大部分。
2004年南宁市文化局公布兴陵为南宁市重要文物点。
南宁市粤剧团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创作大型戏剧《依依皇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