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职能

更新时间:2023-12-07 16:50

内部审计职能是指内部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并反映出内部审计的本质。内部审计的职能随着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并为实现审计目标服务。

定义

(1)进行价值管理。内部审计人员经济性(最低的成本)、效率(资源的最好利用)、效果(最佳的结果)三方面关注公司的资源使用情况。

(2)企业信息系统的审计。通过内部审计判定公司信息系统是否为报表编制提供可靠的信息,是否有有效的内控制度降低错报、漏报的风险。

(3)开展项目审计。内部审计对具体特定项目进行审计,例如建立新的信息系统、开设新的生产加工区等。内部审计负责鉴定项目的目标是否能实现,项目是否按计划有效的运行,并从运行项目失败教训中总结经验等。

(4)进行内部财务审计。这是内部审计部门传统上的主要工作领域,例行性的检查编制财务报表的财务记录与支持文件,以减少错误与舞弊事件的发生;对财务数据进行趋势分析等。

(5)开展经营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采购、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经营部门开展经营审计,检查与复核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可以进一步提高业绩与改善管理的建议与对策等。

发展

按照内部审计的不同目标,可以将内部审计概括为两大不同的类型——“监督主导型”和“服务主导型”,前者侧重于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后者则偏向评价和咨询等服务职能的发挥。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两方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就是从“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的过程 当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尚属于“监督主导型”。

关于我国“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的形成,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动因在于企业外部的因素(特别是源于国家法令的要求)。从一开始起,内部审计就被当作政府审计的“基础”,服从和服务于政府审计,并采用“行政模式”的管理体制。行政模式的管理体制导致了我国内部审计的“监督导向”,经济监督职能特别突出在目标定位上偏重于查错防弊和保护资产,在实务中注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计,对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益性的评审涉及不深。

关于“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的缺陷,笔者认为,这种类型的内部审计突出了它的监督职能,而内部审计具有的评价职能未能在国家的审计法规中得到定位。幸而,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者均单一致力于实施内部监督。主要对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实施事后审计监督,在真实性、合法性上下功夫,其作用领域受到很大限制。由于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被忽视,原本应在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方略、管理机制风险控制等方面积极参与并开展的评价活动没有能够发挥应有作用,也就不能协助企业从更广泛、更重要的方面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实现预期目标。

“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过分强调监督,使审计与被审计双方关系很不正常,忽视了服务目的。它最终使得内部审计陷入一种“欲监督而监督不力,想服务却服务不到位”的尴尬境地。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内部审计本身的自我发展规律。(1)统一认识,树立内部审计新理念,为内部审计的转型打牢思想基础;(2)处理好原有的监督性实务同新兴的服务性实务的关系;(3)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优化知识结构,造就一批胜任“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的优秀人才;(4)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管理

迄今为止,内部审计诞生已有百余年历史,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发展,不断的丰富。那么,发展到今天的企业内部审计应该具有哪些职能呢?本文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应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企业内部审计的本质和内涵;二是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前者是决定内部审计职能的内在因素——内因,解决了内部审计能提供哪些职能的供给问题;后者是决定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在因素——外因,解决了现代企业需要内部审计提供哪些职能的需求问题。当两者有效对接时,即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两者的交叉部分(交集)就是企业内部审计应该具有的职能。

(一)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内在决定因素的分析

决定企业内部审计具有哪些职能的内在因素是内部审计的本质和内涵。企业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特殊的管理控制活动。其特殊之处在于,它并不同于一般的管理行为,行使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管理活动,而是按照管理当局的职责分工,代替管理当局检查、评价相应的经营管理活动,并帮助管理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些经营管理活动。理论界对企业内部审计内涵的研究表明,企业内部审计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以独立、客观的态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以改进建议等方式提供咨询服务,目的是为发现并预防错误和舞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加企业的价值,以帮助企业实现既定的目标。

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审计执行的是管理活动中的检查活动、评价活动和咨询活动,所具有的职能应为检查职能、评价职能和咨询职能。这三种职能也与内部审计的目的相对应,查错防弊要依靠检查职能的有效实施来完成,提高效率和增加价值要依靠对相关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评价寻找其中的缺陷,提供建议等咨询服务——即评价职能和咨询职能来完成。

(二)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外在决定因素的分析

企业经营管理对内部审计的客观需求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在决定因素。这种客观需求因需求者的身份不同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董事会和监事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第二类是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需求。

1. 董事会和监事会对内部审计职能的需求

这种需求主要是董事会和监事会领导内部审计开展有关工作,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来履行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责。这主要是因为董事会和监事会由于人员数量、工作时间信息获取等限制,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完成各项具体工作。而内部审计凭借其相对独立的地位,丰富的审计经验和专业的人力资源,就自然而然的充当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大部分工作的实际执行者。但仍需强调的是,内部审计仅仅是董事会和监事会领导下的具体工作者,它所执行的是为董事会进行决策和监事会进行监督提供相关信息的基础工作,并不能“替代”董事会作出任何决策或者监事会作出监督行为。按照我国《公司法》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有关规定,董事会和监事会将利用内部审计完成以下工作:

(1)检查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各项目标的贯彻、执行情况,包括战略类型的选择,战略的具体实施,战略目标的实施结果,以及评价管理者的战略管理能力;

(2)检查和评价管理者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包括对国家和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规范的遵循情况,以及对企业制定的各项政策、制度、程序的遵循情况;

(3)检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审核企业编制的对内、对外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财务信息对外披露形式的恰当性;

(4)检查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风险管理过程的客观性合理性,发现并预防各种形式的错误和舞弊,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咨询建议

(5)评价企业董事会制定的经理人员业绩考核标准,提供反映经理人员业绩的相关信息,以供董事会对其作出业绩考核;

(6)根据需要提供专项的咨询服务。

从上述各项工作内容可以看到,检查、评价和提供咨询的活动一直贯穿始终,正是这些职能的实施,使董事会和监事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2. 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职能的需求

这种需求是企业高级管理层为了有效实施管理控制,而通过内部审计来监督较低层次的管理者和员工的职责履行情况,并借助内部审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就是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过程的合理设计、有效实施、客观评价和不断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将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过程,并将提供改进咨询的任务分配给了内部审计,这就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具体而言:

(1)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健全,运行是否正常、有效,特别关注无故超越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事项,对存在的缺陷,提供完善和改进的咨询服务;

(2)检查和评价各经营单位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过程的遵循情况,并注重查错防弊;

(3)关注各项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提高各部门和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的效果性和效率性“出谋划策”;

(4)按管理者的要求,提供一些临时的、专项的咨询服务,如为企业ERP系统的研发和构建提供咨询。

从这些具体活动可以发现,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也主要集中于检查、评价和咨询职能,而且更为重视咨询职能的发挥。

综合上述两类需求可以得到结论:现代企业管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表现在内部审计的职能上就是企业内部审计应该提供检查职能、评价职能和咨询职能。

(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界定:检查、评价和咨询

企业内部审计的本质和内涵的分析表明,内部审计是一种检查、评价和咨询活动,具有检查、评价和咨询职能;同时,企业管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分析揭示,内部审计应该提供检查、评价和咨询职能,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期望。二者所表现出来的职能“不谋而合”。企业内部审计的三个职能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检查职能和评价职能是基础,是咨询职能的前提;咨询职能是升华,是对检查职能和评价职能的利用和发展。内部审计通过检查和评价职能的实施,获得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相关信息,在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的基础上为管理当局提供咨询服务,从而实现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可见,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咨询职能是建立在检查和评价职能基础之上的,而检查和评价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咨询服务,即检查、评价、咨询职能辩证统一于增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目标

需说明的是,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内部审计的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边界的。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是一个独立于具体经营活动的机构,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也不对这些经营活动具有决策权,亦不能强令机构(人员)执行某项活动。内部审计只是以“参谋”的身份向管理者传递信息,提供咨询,由管理者自己决定具体的决策,这一点对于界定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至关重要。

职能转换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由它的职能所决定的。然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审计的职能必须与其相适应才能发挥作用,因而客观情况要求内部审计进行职能的转换。此外,由于内部审计本身的局限,在经济形势日新月异的今天其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要想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也要求其必须进行职能的转换。但是,关键的还是内部审计的职能该如何进行转换的问题,这更是需要我们去认真考虑和深入研究的。

1、内部审计职能转换的必要性

(1)经济形势改变导致内部审计职能的弱化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虚拟化、信息化和股权集中化浪潮滚滚,在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面前,为了抓住机遇,防范风险,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普遍在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内容、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变革。其中最明显的变革是实施公司治理改革,强化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企业发生的这些变化使内部审计传统的评价和监督职能受到挑战,再加上内部审计的地位长期受到忽视,其变化步伐远远跟不上企业制度的变革,导致其职能明显弱化,更加不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因而内部审计职能的转换势在必行。

(2)内部审计的内容过于简单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基本上还是查错防弊,其主要是围绕着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政策法规的遵循及财产的安全与完整等方面展开,而缺乏对风险管理、经济效益等进行审计,没有对组织内部管理结构、内部控制状况、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等做出评价和提出建议,更未对一些重要的深层次的问题如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社会环境、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尤其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导致经营情况不断发生变化,而内部审计却发展缓慢,内容过于狭窄,跟不上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其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可见,内部审计职能的转换是必要的。

(3)内部审计传统的地位受到挑战

在我国,内部审计往往被认为是外部审计的补充,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不是企业自己在完善内部控制过程中自发的要求,而是政府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强制要求,甚至是下级单位为了与上级单位对口成立的,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单位内部往往很被动。内部审计地位不高,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损,因而其作用也大大削弱,甚至是企业的“冷宫”,地位岌岌可危。

2、内部审计职能转换的措施

(1)内部审计外部化

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企业或部门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来执行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由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这边所指的内部审计外部化主要是把内部审计的实施方式从单一依靠内部审计人员的力量向与外部审计结合的方向发展。由于内部审计的工作包括对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评价与提供建议两部分,对于第一部分企业完全可以委托外部审计人员按照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进行审计,这样不仅可以做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还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对于第二部分,由于内部审计比较熟悉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情况,工作的重点也能有的放矢,提高工作的效率,因此应当由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承担。

(2)保障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置身于审计活动之外,自主地、不受约束地履行审计职责。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应实事求是,保证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职业态度和操守。由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和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都可以看出,要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评价、监督的职能,要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但是应该如何加强和保障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呢?具体措施如: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用法律规范保障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使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轮换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和业绩进行监督、考评;配备业务水平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内部审计人员等等。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能够合理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3)服务领域的扩大

服务领域的扩大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职业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职能也必然在客观上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现代的咨询服务职能。因而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也将由对财务数据和会计报表扩展到企业的经营、生产、质量等管理领域。首先为企业内部的经营业绩、管理水平考核提供客观和准确的数据。其次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内部审计应通过对企业会计系统、管理系统资本保全系统、成本控制系统等进行监控,为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健全内部控制而发挥企业的监督作用。第三,应大力开展经营管理效益审计,为企业内部的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科学决策发挥顾问咨询的作用。

(4)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即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多元化人才转变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素质和职能部审计部门往往不是企业自己在完善内部控制过程中自发的要求,而是政府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强制要求,甚至是下级单位为了与上级单位对口而成立的,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单位内部往往很被动。

(5)内部审计理念的改变

2003年9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IIA)总部前执行副主席理查德钱伯斯先生(Richard F. Chambers)访华,他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内部审计高级研讨班演讲的专题之一《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中提到的三大发展趋势:一是重新介入内部控制;二是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三是对内部审计师的期望在改变。2004年12月,IIA发布了美国反欺诈性财务报告委员会(简称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该框架规定了必不可少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八个相关组成部分,讨论了关键的企业风险管理原则、概念、效果和局限性等内容,建议用一种企业风险管理的共同语言,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方向和指南。综上可以看出国际内部审计三大发展趋势中,前两大趋势——重新介入内部控制和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重视的是加强企业的制度建设;后一趋势——对内部审计师的期望在改变,强调的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制度建设加强了,管理漏洞堵塞了,人的素质又相应提高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自然会大大减少,即使出现风险也会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或控制。这就是IIA提出的国际内部审计三大发展趋势的高明之处。所以面对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内部审计的理念也该发生改变,从以前的评价和监督职能过渡到以咨询策划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出谋划策为主的服务职能。

拓展动因

内部审计是一种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随着企业规模扩张、业务拓展和组织形式的更加复杂,受托责任的需求逐渐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次和领域。委托者对原有的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比以前更高,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深层次的介入,加强下级管理人员对上级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的监控。此外,现代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实施规模扩张发展战略。其控制链条大大延长,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普遍增大,企业的董事会、高管层对准确地掌控风险的需求更迫切。内部审计人员独特的内部观察者的视角可以帮助董事会、高管层认识到风险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90年代以来,内部审计“外包化”成为审计界的一种重要现象,在确认和咨询领域内部审计面临外部服务提供者的激烈竞争。面对外部竞争者的威胁,企业内部审计主动参与到企业各个管理层面的意识加强,他们通过改善内部审计绩效、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来以巩固、提高其组织地位。

企业管理当局要求提供更富建设性的共同作用下,内部审计职能范围持续不断地进行拓展。西方国家内部审计逐渐形成了三种趋势:强化报告关系、协助董事会完成职责、评价整个组织的道德环境,公司治理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是其发展的新方向。

拓展方向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设立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背景,一开始是被视为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局限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和加强经济管理以及实现经济目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企业实行多样化经营,进入了众多以前未涉足的领域: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控制链条大大延长。内部审计的范围必然会从财务收支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既不同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内部审计,也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上海财经大学徐政旦教授在其《审计研究前沿》(2002年版)一书认为:“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公证、评价和建设。” 内部审计在监督职能之外提供评职能的合理比例,形成科学的职能组合,是审计职能拓展的正确方式。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必须从单纯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和效益服务,把传统的监督检查职能拓展到为经营管理服务上来,将工作范围内部检查和监督向为企业提供增值性服务职能扩展,使内部审计成为一种渗透到整个生产经营管理领域中的经济监督、控制、评价和管理活动。

现状原因

1.重监督轻服务的理念限制了内部审计的内向性服务作用的发挥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是一种行政命令的产物,在初期形成了片面强调作为国家审计基础而存在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职能上的模糊认识。我国企业大部分还是只关注内部审计在监督、控制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内部审计的其他职能,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局限于财务审计。履行的主要是监督的职责,审计人员抱着对被审计单位不信任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又与被审计单位缺乏良好的沟通,非常容易形成一种对立的局面。内部审计人员被认为是挑毛病者、内部的经济警察或者是领导的眼线。不少企业及其管理当局对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很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内部审计难以融进其整体经营管理之中。因此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之间很自然存在矛盾冲突,被审计单位对于“检查式的内部审计”怀有敌意,内部审计人员孤立于企业其他业务职能部门。

长期以来内部审计以“警察”的身份出现,突出了“监督”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不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其结果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更谈不上履行其分析、评价职能及开展保证咨询活动,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内向性服务的作用。这样,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受冷落,成为了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内部审计的健康发展,而且使之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服务职能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经营战略风险控制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企业经营风险的不断加大,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要求其内部审计部门突破传统的管理和规章制度范畴,承担更加广泛的职能。但内部审计人员提交的审计报告重点在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描述上,对审计建议重视不够,再加上长期忽视后续审计工作,致使审计结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为组织增加价值。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范围过窄,不能与多数股东的预期和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价值有限。企业经营的外向化和复杂化。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的日益增大。使仅提供监督职能的内部审计离我国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远。在这种情形下,我国一部分企业把内部审计的一部分领域进行了外包。这就给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一个信号:如果不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不能围绕企业经营风险的甄别、评估、控制和防范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自己本应发挥重大作用的领域就要不断的被外部独立审计蚕食。

3.审计方法陈旧、手段落后与审计职能拓展需要的差距很大

我国内部审计的情况来看,由于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仅就具备会计或工程等单一的教育背景,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在审计方法上大多数仍处于账户基础审计和手工方式审计为主的阶段,工作方法与手段过于陈旧,不利于审计效率、质量的提高和审计领域的拓宽,尤其是在审计部门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工作中往往仅凭审计人员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通过随意抽样进行,较少运用统计抽样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审计工作的风险无法量化;以事后审计静态审计为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很少开展,不利于审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避免损失。

建议对策

1.监督与服务并重,协调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

第一,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并与国际接轨。“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侧重于“服务”,但本质并非排除放弃监督,相反,其目的正是通过“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促使其监督职能的到位,从而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置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多重职能也给监督者带来了许多便利条件,他们可以自由参与企业内各种经营管理工作。培养开阔的视野,因而拥有更多机会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整合增效。第二, 内部审计人员在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的同时,与被审计人员发展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分析存在问题的潜在影响,一起探讨改进工作的各项措施,使被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威胁。这种关系可以使审计人员更好地充当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完成所负经济责任的参谋和助手, 同时又可以使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都能受益。内部审计部门按时保质提供审计服务,提供效率更高、更有效的内部审计职能,想方设法通过改善内部审计绩效、提高内部审计效率以巩固、提高其组织地位。

2.积极营销,提升内部审计职能形象

内部审计要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建立新的形象,从以监督为主的“警察”角色向企业的“参谋”、“智囊”角色转变。第一,内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全面分析审计需求,及时提供所需服务,并要将所提建议当作本部门的服务产品向管理当局积极推销,以大大提高审计的效果。第二,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扩充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革新工作方法(如特别强调联合被审计部门一起进行审计),紧紧围绕企业经营风险的甄别评估、控制和防范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优质服务。第三,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提供与外位的时间和业务熟悉优势,更及时地发现雇员舞弊和财务错漏,降低交易成本代理成本,以争取管理当局的重视和支持。积极活跃的内部审计能够在提高企业收益、改进经营程序、增进部门交流、加强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审计部门要通过开放的沟通方式、职业技术、专业知识和诚信的工作态度,促进控制环境的完善,为所服务的组织增加价值.提升自己在企业内部积极的职能形象。

3.加快内部审计师职业化队伍建设

我国的内审工作要从擅长“监督型”的内审人员向“服务型”、“增值型”转型,必须走职业化发展的路子。职业化的内部审计人员是个多面手,具备多种专业技能,在必要时可以充当经营咨询专家、心理学家、后备支援人员和风险控制人员等多种角色, 因此职业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更强、更具备客观性,审计技术水平更高,服务范围更广。

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和资格化、内部审计组织的行业化和社会化、内部审计执业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内部审计职业化的显著特征。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组织全国性的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统一考试和引进CIA考试,很大程度上为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迈出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协会要成为内部审计师的自律管理机构, 由协会负责制定专门的内部审计从业标准,并对内部审计从业者进行资格认证和评价,完善内部审计的后续教育培训机制:要在建立从业规范、强化资格管理、开展自我监管、维护运行机制、推动行业发展,培育内部审计人才市场等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

重要性

1.保证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建立健全,企业的健康发展。

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随时随地都在经受着来自市场无穷变数的考验,外部激烈的竞争逼着企业要抓管理,约束不规范行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凭借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可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审计,督促企业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为领导和有关部门当好参谋助手,防止和制止违纪违规和违反企业规章制度行为的发生,或使已经发生的问题及时得以纠正和处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健康有序地运行和发展。

2.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程度的测试和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借助其专业手段分析评价风险程度。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这种风险预警器作用,能够让企业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或者使风险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有效地维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管理,保护干部。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一方面通过审计,使不少腐败分子得以暴露,既纯洁了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又使广大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从中汲取了教训;另一方面又积极当好参谋,把好财经活动的关口,使有关人员特别是企业领导人避免或减少因不熟悉财经工作而不自觉发生的问题或错误;再一方面,日益广泛地开展企业内部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既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明确了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功过是非,又为人事部门提供了考察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