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9 15:14
写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20世纪初,新青年社团提出写实主义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写实小说构成了20世纪写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高潮。这批写实小说既回归新青年社倡导的写实主义文学传统,又从历史演变中发现形式,写出了“适合展示特定时期实际所发生的一切”的“一代文学”,并承传和展现了写实主义文学的特色和批判精神。
是指中国的左翼现实主义形成之前的写实主义。之所以要拿中国的早期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的近代写实主义文学做比较阐发,是因为迄今为止大量的有关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的关系均未引起应有的注意。众所周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最早、最直接地受到了日本文学的影响和启发。而写实主义在中日两国都是由传统向现代转折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仅仅从逻辑上讲,日本新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也应首先和主要地表现为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然而,日本的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的产生有何影响,中日两国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演进有什么相关性和相似性,在两国早期写实主义同轨迹演进的过程中,潜在着哪些实质的差异,两国的写实主义在发展嬗变的哪个环节上出现了分道扬镳的趋势,等等问题,在我所能看到的现有的论著中均语焉不详.而这些又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中日现代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回避、需要讲清的问题。
二十世纪写实主义文学思潮论 写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20世纪初,新青年社团基于反对旧文学的僵化、虚伪及扼杀人性,提出写实主义文学主张,提倡新文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普通平民的生活,运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反映生活,描述普通人真实的喜怒哀乐,反映民间疾苦,彻底揭示社会现实的真相,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服务。写实主义文学主张,直接影响了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文学创作,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由于此后的战乱及文学与政治的逐渐紧密结合,写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实践一直没有形成高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学逐渐完成回归转型,从政治权利话语之下解放出来。文学的视点下移,将生活本身纳入写作视野,生活从文学的从属地位逐渐转到中心位置,直接导致文学对社会贫民生活的逼近,使原来视而不见、隐微不察的社会细节突然醒目,原来有意忽略、不愿正视的人性阴面也历历在目,反映这样一种原生态生活的写实主义文学迅速兴起,并逐渐成为20世纪末中国极具活力的文学思潮,回归新青年社团倡导的写实主义文学传统。
王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的起源,演变与近代日本的写实主义
向远
我在这里所说的“早期写实主义”是指中国的左翼现实主义形成之前的写实主义.之
所以要拿中国的早期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的近代写实主义文学做比较阐发,是因为迄今为止大量的有关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的关系均未引起应有的注意。众所周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最早,最直接地受到了日本文学的影响和启发。而写实主义在中日两国都是由传统向现代转折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仅仅从逻辑上讲,日本新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也应首先和主要地表现为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然而,日本的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的产生有何影响、中日两国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演进有什么相关性和相似性、在两国早期写实主义同轨迹演进的过程中潜在着哪些实质的差异、两国的写实主义在发展嬗变的哪个环节上出现了分道扬镳的趋势等等问题,在我所能看到的现有的论著中均语焉不详。而这些又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中日现代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回避、需要讲清的问题。
明治写实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陈独秀写实主义周作人1918年在北京大学做了《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认为坪内逍遥的理论著作《小说神髓
写实主义也首先是在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和启发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诚然,写实主义本是西方的一种文学思潮,日本的写实主义也是在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下生成的.但是,中国最早接触了解写实主义不是直接取自西方,而是间接地通过日本.也就是说,中国最早接受的是日本化了的写实主义.历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们,都在论证和强调俄苏现实主义文学对中国写实主义的影响,但却忽视了日本写实主义的中介和引发作用.中国写实主义文学之所以要借助于日本写实主义的中介和引发作用,是有原因的.首先,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在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都是自然而然出现,不事声张地生成发展的.被尊为现实主义大师的司汤达陈独秀,鲁迅,周作人等,大都留学日本,日本对欧洲文学思潮中国新文学初期写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固然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但就外部条件而言,日本写实主义文学的刺激和启发也至关重要.不少论者已注意到,五四新文学的发难者们已经清楚地了解到欧洲的文学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诸阶段,当时已发展到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了.他们都是进化论的信奉者.进化论的基本
新文学发轫之前,主导日本文坛的是写实主义文学思潮.尽管写实主义在二十世纪初年以后已慢慢地向自然主义演化,但当时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写实主义是包含着自然主义的.日本写实主义文学的成功显然对中国文坛产生了直接刺激.周作人写实主义文学写实主义理论——主要是坪内逍遥的写实主义理论——也对中国的写实主义理论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小说神髓》虽然借助了西方的文学史实和材料,但主要是坪内逍遥自己的理论创造.所以,可以说,《小说神髓》的写实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是日本式的写实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关于这一点,谢六逸小说神髓写实主义理论著作也是少见的.这就难怪周作人把《小说神髓》视为写实主义的圭臬,并且热切地呼唤中国的《小说神髓》的诞生了.由于《小说神髓》的写实主义理论在明治时代的日本文坛影响极大,其中的有些观点已成为文坛的共识.当时留学日本的中国新文学家们身处那样一种文学氛围中,就自觉不自觉,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小说神髓》写实主义理论的熏陶和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进化论的,朴素科学的文学史观.坪内逍遥写实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产生了较大的启发和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中国新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小说神髓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司汤达,巴尔扎克等均未提及,却十分推崇日本传统小说《源氏物语》与江户时代末期本居宣长的文学理论,这就使他未能摆脱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可以说,他的小说理论是日本文学传统与西方近代的写实手法相结合的日本式的写实主义小说神髓目的论客观主义的非功利的文学观是中国写实主义所未取的中日两国的写实主义对坪内逍遥的这种改良主义的,形式主义的写实主义的超越,又都是将目光转向俄罗斯,到那片广袤而又深沉的土地上寻求写实主义的厚度和广度.正是在这一点上,中日两国写实主义的取向又一次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来.早在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发表的第二年(1887年),日本写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奠基人二叶亭四迷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小说总论》.那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弥补《小说神髓》的理论缺陷.二叶亭四迷是日本最早的一批文学翻译家,对俄国文学十分熟悉.他在文章中标举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的写实主义理论,针对坪内逍遥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二叶亭四迷的理论显示了俄国现实主义理论重
写实主义小说的真实与虚构,现象与本质,形与意的统一,比《小说神髓》的朴素的写实观前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日本还有一些评论家积极宣扬俄国文学,如评论家内田鲁庵社会价值观为标准,批评砚友社作家作品的游戏性,无思想性和肤浅性,他极力推崇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主张文学必须严肃地直面人生.1883年以后,俄国文学翻译在日本非常兴盛,所译作品,大都是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现实主义的名家名作在中日两国先后从俄罗斯吸取现实主义的理论营养之后,两国也先后出现了两种相对应,相类似的创作倾向.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最初几年间,日本有些写实主义作家不满于坪内逍遥提倡的纯客观的写实和砚友社作家肤浅的,无思想的写实,强调文学干预社会,揭露社会,表现人民的疾苦,表达作家对人生及社会问题的见解,从而产生了以理论家冈田岭云,小说家广津柳浪,川上眉山泉镜花内田鲁庵,德富芦花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小说.这三类小说与中国五四新文学问题剧郑振铎写实主义文学便结束了同综上所述,中日两国的早期写实主义文学的生成,发展和演变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大体呈现出相同,相似的嬗变轨迹,在基本的发展阶段和环节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对应性,而在许多基本的方面又具有某些深刻的差异.两国早期写实主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这种相似性,相关性和对应性,可以用如下的图式简单地标示出来:再从横向上看,中日早期写实主义文学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相通性.第一,两国早期写实主义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创作上,都具有较大程度的超意识形态性,都是把写实主义作为文学上的一种创作原则来看待的,阶级斗争观念,党派政治观念尚未渗透.早期写实主义的基本的理论支撑点是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近代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日本,写实主义提倡者一直有意无意地与政治意识形态保持足够的距离,从而为整个日本现代文学奠定了超越现实政治和党派观念的纯文学基调;在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提倡者们虽不像日本作家那样超越,但早期写实主义的理论与创作基本上还是和日本一样,将文学保持在思想启蒙的文化层面上.中国的早期写实主义提倡者,如陈独秀,李大钊,茅盾等也有文学与阶级政治联姻的言论和意向,但总的来说,早期写实主义不像后来兴起的左翼现实主义,阶级观念政治观念尚未成为首要的或唯一重要的价值观,鉴于五四新文学新写实主义写实主义在理论上不像日本的写实主义那样主张无目的,纯客观,但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二叶亭四迷对压抑人性和个性的明治文明的批评,还是鲁迅对落后国民性的揭示,无论是日
注释: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7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3〕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第20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谢六逸:《日本文学史》,第62页,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版.
〔5〕坪内逍遥:《小说神髓》,见《日本现代文学全集》第四卷,东京讲谈社1988年版.
〔6〕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第20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叶绍钧:《创作的要素》,载《小说月报》第12卷第7号,1921年.
〔8〕《茅盾全集》第18卷第302—30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9〕中村光夫:《二叶亭四迷传》,东京讲谈社1976年版.
〔10〕〔11〕王智量等:《俄国文学与中国》,第352,354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12〕瞿秋白:《高尔基论文选集 写在前面》,见《海上述林》上卷,第244页,四川文艺
出版社1983年版.
〔13〕周作人致沈雁冰信,参见沈雁冰《致周志伊》,载《小说月报》第13卷第6号,192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