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9 10:25
13世纪中后期欧洲出现了火枪,最迟不晚于1330年。在正式文献中最早的记载是在1364年,意大利佩鲁贾城兵器库的清单:“500门炮,约8英寸长,可以持在手中,非常漂亮,能够射穿任何铠甲”。而最早的实物,是1849年在德国坦能堡发掘出来的、毁于1399年的的铜制手炮(Hand gun)。当时使用的前装式火枪,装填和发射一发弹药通常需要一分钟,所以火枪手往往需要旁边有长矛手提供保护,以防适度兵袭击。火枪手自己也需在火枪之外,再配备一把刀剑或一支长矛。
据《大明会典》记载,中国明朝时(1451年)首次出现在铁铳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从将火枪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这一点来说中,刺刀的最早起源在中国。直到100多年后的16世纪中叶,欧洲才出现了在猎枪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猎物的发明。
关于真正的刺刀的诞生,欧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国人于1610年发明的;另一说法是由法国军官马拉谢·戴·皮塞居于1640年发明的。但这两种说法都认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诞生是法国小城巴荣纳(Bayonne),所以欧美把刺刀叫作“Bayone”。这种最早的刺刀为双刃直刀,长约1英尺,锥形木质刀柄也长约1英尺,可插入滑膛枪枪口。
不论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发明人,他确是最早将这种插塞式刺刀装备部队的人。1642年,已成为元帅的皮塞居在率军进攻比利时的伊普尔时。为手下的火枪手配备了刺刀,这样就无须再用长矛手来保护火枪手了。
但是,插塞式刺刀存在连接不牢,妨碍射击等缺点。法国军事工程师、陆军元帅德·沃邦于1688年又发明了用专门套管将刺刀固定在枪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至此,火枪手终于可以不依靠其他兵种而独立成军,并且同时扮演远程火力投射和近战冲击的角色。
1703年11月15日,在德国西部的斯拜尔巴赫河会战中,法国步兵首次上刺刀冲锋,战胜了普鲁士军队。这以后,刺刀广泛装备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军队,长矛兵被淘汰,但长矛仍作为军官与军士的标志用到19世纪初。
此时,随着枪械技术的演进,一般以为刺刀已经成了辅助的战斗工具,外形大为简化,往往只是一条有尖端的金属棒。其位置多是偏向一边,以便火枪手在装上刺刀后,仍能由枪口装填弹药,由于火枪已经很长,枪刺长度大约在14至18寸之间。
到了19世纪,刺刀的演进随着欧洲列强的争霸全球,和枪械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再度受到了重视。一般是制成了长刀(Sword/Saber Bayonet)的形式,刀刃在20寸以上。思维趋势倾向为多功能,装上步枪可以当刺刀用,不装在枪上时也可以当成军刀单独使用。
到了19世纪后期,以弹簧为助力的固定卡榫被普遍采用,刺刀的长度大为缩减,演变成短刀(Knife Bayonet)形状,刀刃在20寸以下,甚至全长不到15寸也有,这种样式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日。
刺刀座的设计也是经过许多变革,林明敦滚轮式步枪在枪管侧面的刺刀座,图1为装上刺刀后的枪口近照,刀面水平,平行于地面。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刺刀仍是相当重要的军械,士兵们人手一把,制造数量庞大,至今仍有大量留存。但是在真正战斗中,两军以刺刀对决的例子愈来愈少,到了二次大战,只有中国军队和日军还有大规模使用刺刀拼斗的例子。其他军队,多是以刺刀作为吓阻工具,或是多功能的战斗刀,其长度也逐渐缩短。
德军MP34冲锋枪及斯太尔S1-100冲锋枪、英军斯登冲锋枪、日军百式冲锋枪、美军汤姆逊1923年和1927年型冲锋枪都曾搭配了刺刀,但其实用价值是相当可疑的。
等到半自动和全自动武器普及,并配上了高容量弹匣之后,单兵的火力大增,刺刀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除了夜袭等敌我不明,两方极度接近而且敌我混杂的时候,根本没有端枪冲锋的机会,大老远就会给扫倒。最近一次的事例,是1982年在福克兰岛龙丹山阵地(Mount Longdon, Falkland Island),英军发起了刺刀冲锋,以29名英军、50名阿根廷部队死亡的代价,夺下据点。可见偶尔用之,倒也还有奇效。
二十世纪末,以三十米内刺刀见红著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放弃了拼刺刀的战术理念。现代刺刀的发展,走上像瑞士刀一样,讲究多功能,而且要短小轻便、易于携行。
刺刀虽然在今日实战上的重要性日益减小,但是仍是训练部队的一个重要课目,对培养体能,士兵的集体意识和杀气,有很大的助益;就如同齐步走,踢正步一样,永远不会从部队完全消失。但是练兵者也莫要本末倒置,将其当成主要战术,实战时如同驱民于壑。
由于百年来各国生产了不计其数的刺刀,种类式样繁多,因此搜集刺刀也是军品搜藏的热门项目。刺刀虽也是可以杀人的军品,但是没有枪械敏感,比起搜藏军服、配件,却又多了那么一点致命的吸引力。
以大部而言,可分成刀柄、刀格、刀身和刀鞘。
Hilt:刀柄
Cross Guard:刀格、镡、刀鼻
Blade:刀身
Scabbard:刀鞘
Grip/Handle:刀把
Pommel:刀头
Press Stud:刺刀座卡榫
Mortise Slot: 刺刀座槽
Spine:刀把背
Flash Guard: 枪焰护片
Oil Slot:注油孔
刀把的材质也是五花八门,有全金属的、电木的、合成材质的。过去以木质为多,现代则多为合成材质。木把上有的又有各式的防滑纹,横纹、斜纹、菱形纹等。
枪焰护片,顾名思议,是在刀把背上加装一块铁片,以防枪口火焰伤及刀把和刀把背。有些久历沙场的刺刀,因为没有枪焰护片,刀把背上有明显腐蚀痕迹。但这并不是常见的配置,只有德国制的刺刀才常看到。
注油孔是供润滑油进入刀把内的一个洞,提供内部机件(刺刀座卡榫、 刀鞘卡榫、 弹簧等)润滑之用。有人亦称其为漏水孔,指的是万一内部进水时,能让水分快速流出。这也不是常见的配置。
刺刀座槽是一个鉴别刺刀型式的重要指标。供毛瑟步枪使用的刺刀,和其他枪械的刺刀迥然不同;一般称毛瑟刺刀座槽T/O型,而其他的为T型。以中国字而言,T/O型不如说是十字型更为妥切。这是毛瑟刺刀的重要特征,没有别种步枪使用此种座槽。毛瑟在1895年取得一项刺刀不接触枪管的专利,但是到了1898年式才完成H型插座的设计,在此之前的毛瑟步枪,都是采用枪托下插座型式。另一个例外是阿根廷的1909型,为了重覆使用1891型步枪刺刀,因此阿根廷1909年型也采用了T型。
Quillion:护手钩
Muzzle Ring: 枪口环
枪口环是供刺刀固定在枪管之用,除了德国之外,各国刺刀都有枪口环。毛瑟考虑在枪管上加上外物会影响弹道,因此德国的刺刀从1898式起,都没有枪口环,是其特色。不过外销的毛瑟,却都有枪口环,可能是因为买方坚持,觉得光是H插座不够牢靠。
枪口环的长短,也是一个鉴别刺刀型式的指标。刺刀座在枪托下的,枪口环延伸较长;毛瑟式刺刀的枪口环则紧贴刀背,因为其刺刀座便在枪管下。一个例外是Enfield No. 1 Mk III和1907式刺刀的组合,在枪口下另外有一个圆柱供枪口环套入。由一把刺刀上,枪口环到刺刀座槽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刺刀座到枪管的位置,也可判断出刺刀座到枪口的长度。因此,大致可以决定枪枝前端各要件的相对位置,因而决定其形状。
护手钩在19世纪末期很流行,大多数刺刀都有这样的设计,大多数向前弯;德国的1898系列刺刀护手钩则向后(也叫Quill Back)。一次大战后的刺刀大都去掉这一项配置。
Ricasso:刃柄
Point:刀尖
Edge:刀刃
Fuller/Blood Grove:血槽
Spine:刀背
刃柄是最常有印记的部分,通常会印上生产者的厂徽或名字。
刀身的形状、长短差距极大,但是可以粗分成单刃、双刃、半双刃三种。
单刃最有名的例子是日式的明治三十年式,其形状如同武士刀,只有一面是锋利的,另一面为刀背。
另外,单刃、半双刃的刺刀,还可分成上方开锋和下方开锋两种。当然此处的上方、下方指的是上刺刀时的方向。一般以下方开锋较多,因为上方开锋的刺刀,刺入人体时,伤口正对枪口;喷出的血液有可能大量进入枪管之中。
绝大多数的刺刀为半双刃,差别仅在于刀背开锋部份的长短。枪口火焰产生的高热,对刺刀金属会有一定影响,枪口下的部位,仿如不断的经历淬火程序,应当补强。多数刺刀的刀背为刀刃中最厚的部位,双刃刀则无法达到此一目的。
德国在一次大战中,还曾使用过一种“屠夫刺刀”,背面具有锯齿(Sawback), 当时曾引起交战国的交相谴责,与毒气、美军的散弹枪,同列为不人道的武器。屠夫刺刀的正确名字是S98/05,是德国在一战中最大量使用的刺刀之一。“屠夫刺刀”的刀身设计分为标准和齿背两种。齿背刀是给军官使用(而并非用来重创敌人),生产数量大约是标准刺刀的百分之五。但由于盟军不断以齿背刀来宣传德军残暴,所以后期有很多锯齿都被磨去。
“屠夫”这名字是美军给它的外号,因为刀形类似当时屠夫使用的刀。S98/05的诞生是用来取代那非常庞大和重的98/02刺刀,而两刀的设计都是基于壕沟战的需要,作为挖掘及砍伐工具和刺刀。由于制作精良,非常耐用,而且也适用于Gew98和Kar98步枪,S98/05的生路历程可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战、魏玛和二战。
以制造的难度而言,刺刀并不须要很精密的技术,普通铁匠都可以打造。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是,刺刀在中国的生产,和枪械一样,发展的非常缓慢;汉阳兵工厂在成厂十年中,生产了130726各式枪支,却只生产了2310把刺刀。在军阀时代至抗战之前,更是大量向欧洲列强购入了各式刺刀。
中国自制的刺刀,主要是供汉阳造和各式土洋毛瑟步枪使用。汉阳造的刺刀为单刃,长度及造型类似日本的明治三十年式。中正式和其他毛瑟步枪的刺刀,刀刃形状则有英式1907年式和比利时1924年式两大类。
由于产量有限,造枪和造刺刀分开,因此到了抗战时,地方部队中有许多士兵没有刺刀。例如开赴前线的川军,记载中说有的枪栓要用绳子绑住才不会掉出,士兵一律没有刺刀。有的部队干脆发给士兵大刀,以供近战使用,至少大刀片的供应可以自给自足。
Throat/Mouthpiece:鞘口
Frog Stud:皮套榫
Chape:鞘标
刀鞘在二十世纪初多为皮制,以厚实的皮革制成,两端配上金属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多以全金属制造刀鞘。美军则以合成材质、纤维板或金属片作材料,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以电木制作,但还是以金属为主。中国在抗战时,因物资匮乏,曾以猪皮制造皮套,连着腰带环,类似今日的民间猎刀皮套。日军在战争末期,油尽灯枯,曾以竹片、木片制造刀鞘。
皮套榫也是一个鉴别刺刀年代的指标,一次大战及之前的皮套榫,大致为圆型,状如香菇,一战之后,开始有L型出现,有如反置的衣钩。近代美式刺刀则不用皮套榫,以双钩挂在弹带上。
Plug Bayonet: 塞入式枪刺
Socket Bayonet:套筒型枪刺
Sword (Saber) Bayonet:长刺刀
Knife Bayonet:短刺刀
Triangular Bayonet:三梭形刺刀
Integrated Bayonet:折叠式刺刀
从刺刀出现之后,便有人想到,为何不将刺刀固定在枪上,使用时伸出,不用时收起,一来不会有遗失之虞,需要时,也可以很快的备便。最早的折叠式刺刀装在荷兰的1826/30年式火枪上,以螺栓固定在枪侧。之后陆续有零星的例子,但是从未成为主流。近代较有名的是中国的五六 -一式冲锋枪,在枪管下有回叠的枪刺,仿自俄式的SKS折叠枪刺。在越战记录片和电影中常有北越军使有此型枪刺的镜头。但是五六 - 一式采用折叠枪刺的理由,经济上的考虑可能大于战术思想的辩证。
折叠式刺刀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有如上述,士兵们使用刺刀的时机,千奇百怪,战阵上使用反而是末节。装在枪上的固定枪刺,当然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关于真正的刺刀的诞生,欧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国人于1610年发明的;另一说法是由法国军官马拉谢·戴·皮塞居于1640年发明的。但这两种说法都认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诞生是法国小城巴荣纳(Bayonne),所以欧美把刺刀叫作 “Bayonet”。这种最早的刺刀为双刃直刀,长约1英尺,锥形木质刀柄也长约1英尺,可插入滑膛枪枪口。
不论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发明人,他确是最早将这种插塞式刺刀装备部队的人。1642年,已成为元帅的皮塞居在率军进攻比利时的伊普尔时。为手下的火枪手配备了刺刀,这样就无须再用长矛手来保护火枪手了。
但是,插塞式刺刀存在连接不牢,妨碍射击等缺点。法国军事工程师、陆军元帅德·沃邦于1688年又发明了用专门套管将刺刀固定在枪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1703年11月 15日,在德国西部的斯拜尔巴赫河会战中,法国步兵首次上刺刀冲锋,战胜了普鲁士军队。这以后,刺刀广泛装备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军队,长矛从兵装备中被淘汰。
后来,各国军队对刺刀进行了许多改进和完善。20世纪50后,随着步枪的自动化和战场上各种火力密度的增加,刺刀的作用和地位日趋下降,但它仍是步兵进行面对面格斗所不可缺少利器。
Bayonet的名字来自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城市Bayonne,文件记载中提到刺刀于1647年时第一次在此使用。刺刀最早是一种防御性的武器,在前膛枪发射之后,以两三层人墙和刺刀,抵挡敌军的前进。刺刀是一种军用品,没有任何民用价值,从未见有人配上刺刀去狩猎的。但这并不表示民用枪不该有刺刀座,同样的,有史以来,未曾听说过有歹徒用上了刺刀的枪支去行抢的。
最早的刺刀是梭刀式样的;因为早期的火枪只能装填一发,重新装填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火枪发射了弹丸之后,把刺刀装上,当成长枪使用,而刺刀柄是藉塞入枪管来固定,因此完全排除了再度发射的可能性。此种刺刀称为塞入式刺刀(Plug Bayonet)。此一时期的刺刀战术有两个特性:一是刀和枪是不相容的,二是刺刀的地位和枪相等,如果不是更重要一些。
随着时代的演进,当然有人想到枪和刀不需要互相排斥,法国的要塞专家沃邦(Sebastien Le PrestreDe Vauban)在1688年发展出了套在枪管外的套筒型枪刺(Socket Bayonet),在枪管外有一个突起的卡榫,在套上刺刀后扭转入套筒的凹槽固定。此时,随着枪械技术的演进,一般以为刺刀已经成了辅助的战斗工具,外形大为简化,往往只是一条有尖端的金属棒。其位置多是偏向一边,以便火枪手在装上刺刀后,仍能由枪口装填弹药,由于火枪已经很长,枪刺长度大约在14至18寸之间。
到了19世纪,刺刀的演进随着欧洲列强的争霸全球,和枪械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再度受到了重视。一般是制成了长刀(Sword/Saber Bayonet)的形式,刀刃在20寸以上。思维趋势倾向为多功能,装上步枪可以当刺刀用,不装在枪上时也可以当成军刀单独使用。
到了19世纪后期,以弹簧为助力的固定卡榫被普遍采用,刺刀的长度大为缩减,演变成短刀(Knife Bayonet)形状,刀刃在20寸以下,甚至全长不到15寸也有,这种样式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日。
刺刀座的设计也是经过许多变革,林明敦滚轮式步枪在枪管侧面的刺刀座,图1为装上刺刀后的枪口近照,刀面水平,平行于地面。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刺刀仍是相当重要的军械,士兵们人手一把,制造数量庞大,至今仍有大量留存。但是在真正战斗中,两军以刺刀对决的例子愈来愈少,到了二次大战,只有中国军队和日军还有大规模使用刺刀拼斗的例子。其他军队,多是以刺刀作为吓阻工具,或是多功能的战斗刀,其长度也逐渐缩短。
大约在1640年,刺刀作为前装滑膛枪的配装武器,创制于法国东南部的巴荣讷城,法文刺刀(Baionnette)一词就是由该城的名称Bayonne演变而来,并一直沿用到今。
刺刀主要配装于步枪上,它使用的鼎盛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当时单发步枪是各国步兵的主要武器,火力较弱,刺刀作为一种重要的战术突击的格斗武器极受重视。
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的广泛使用,步枪本身的作用和地位明显下降,使用刺刀的机会就更少了。战后,刺刀的发展进入了低潮,一些人甚至主张干脆取消刺刀。70年代,美国陆军甚至取消了刺刀训练科目。
80年代以后,刺刀重新受到各国军队的重视,英、美等国研制并装备了新式刺刀。新式刺刀在保留拼刺功能的同时,突出了多功能,除了能刺、切、割、锯外,还增加了剪铁丝、开罐头、起螺钉等功能。与此同时,供空军、海军、特种兵等诸兵种使用的多功能匕首(救生刀)也得到了发展。
早期的刺刀是塞式刺刀,呈剑形,刀长30~60厘米,上面有一个木质锥形刀柄,可插进滑膛枪管的枪口内,作拼刺用,取代使用已久的长矛。这种刺刀问世不久就开始逐步向整个欧洲扩散。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缺陷:一旦刺刀插入枪管内,就不能再进行射击;若插得太紧,则不易拔出;若插得太松,则容易脱落。后来为解决上述问题,又有人研制了一种刺刀,它在刀柄上装两个滑动环,可将刺刀套在枪口上。
1688年,法国陆军元帅戴沃邦设计出了套筒式刺刀。这种刺刀截面呈十字棱形,套在枪口部,靠枪管上的卡笋和刺刀上的卡槽将刺刀固定。由于性能良好,很快就流行起来,并于1700年前被欧洲各国军队所采用。后经过一些改进,使该刺刀固定更加牢靠。包括比利时FN FAL、FNC在内的许多步枪所配装的刺刀采用的都是这种连接方式。
1750年以后,又出现了用弹簧卡笋与枪连接的刺刀。这种刺刀用类似于刀把的手柄代替了套筒,靠弹簧制动装置将刺刀固定在枪口一侧的凸笋上。这类刺刀多在护手处设有枪口环,上刺刀时套到枪口上,增加与枪连接的可靠性,而且刀身设计比较灵活,从枪上取下后可作匕首或其它工具使用,便于握持。1855年后这类刺刀开始为许多国家所接受,被许多步枪采用,仍在使用。
在刺刀与枪的连接方式不断改进的同时,刀身形状也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并陆续出现了一些兼具其它用途的多功能刺刀:有些刀身是单刃的和双刃的,也可作匕首用;有些刀身上开有锯齿,可以锯割物体;有些刀身与刀鞘配合作剪刀用;有些带重型刀片作砍刀用;还有些制成铲形,用来挖土沟,等等。
1959年开始生产7.62毫米AKM突击步枪时就为其配备了一种多功能刺刀,并一直使用。其刀身用工具钢制成,表面镀铬,单刃,无血槽,刀口较钝。刀身上有锯齿,可锯割金属器物。刺刀的横挡护手上有枪口环,刀柄端部有一按钮,用于与枪连接。刀鞘和刀柄夹板的材料均为玻璃钢,刀鞘前部的金属镶件上有一个T型驻笋和剪切刃,将驻笋套入刀身上的长孔,刺刀和刀鞘配合就成为剪丝钳。由于刀鞘和刀柄均为绝缘体,可用于剪断电压较高的电线。
刺刀及其刀鞘总重438克,刺刀重312克,刀鞘重126克;刺刀全长273毫米,刀身长150毫米,刀柄长123毫米;刀身最大宽度30毫米。这种刺刀现也装在5.45毫米AK74突击步枪和“德拉贡诺夫”7.62毫米狙击步枪上,刀柄外形略有改进。
1985年装备了5.56毫米L85A1突击步枪,并研制了新式刺刀。新式刺刀的刀身由不锈钢整体铸造,强度高,单刃,开有血槽,靠近根部有一段50.8毫米长带齿的刃口,可用于割断绳索。刀柄用尼龙材料制成,其上有一个开瓶器。刀鞘也用同种尼龙材料制成,端部有一个钢质镶件,此镶件也可当作开瓶器使用,但与刀柄上的开瓶器有所不同。镶件面板上有一个驻笋,将刀背上的长孔卡到驻笋上,刀身和刀鞘配合可剪断铁丝。驻笋形状较复杂,刀身卡到驻笋上的方式只有一种,可保证刀身卡入时方向不会弄反。刀鞘上装有178毫米长的锯条,用于锯割木质材料,锯条可折叠和快速更换。此外,刀鞘的一侧面上还装有油石,用于磨刀刃。这种刺刀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多功能刺刀。
1961年到1987年初,美国M16系列步枪装备的一直是M7式刺刀,其性能较差,功能又少。在苏联、英国等采用多功能刺刀后,美军于1987年3月开始配发M9式多用刺刀。其刀身用不锈钢经锻压制成,表面呈浅灰色,刃口锋利。刀身上的锯齿和锉齿坚硬又锋利,能锯穿飞机的壳体。深绿色刀柄采用尼龙材料,呈圆柱形,表面刻有网纹和环形槽,握持手感好,防滑,电绝缘性能也好。刀鞘也是用同种尼龙材料制成,强度很高,在野外实战环境中不易破损。刀鞘底部为钢质镶件,镶件上有驻笋和剪切刃口,最顶端为螺丝刀刃口,刀背上的长孔套在刀鞘的驻笋上并与剪切刃口配合,能剪断直径12.7毫米的麻绳或两根扭结在一起的蒺藜钢丝。刺刀的横挡护手上有枪口环,刀柄座上开的两个小卡槽定位,定位方法与M7式刺刀一样。
刺刀及其刀鞘总重810克,刺刀重413克,刀鞘重397克;刺刀全长310毫米,刀身长182毫米,刀柄长128毫米;刀身最大宽度37毫米,刀身厚6毫米,锯齿段长75毫米。
日军对刺刀的重视程度, 由其九九式轻机枪上都装有刺刀座可见一斑, 这也是全世界的特例。 英军也曾在斯登冲锋枪上搭配了刺刀, 但其实用价值是相当可疑的。我国九五式班用机枪早期型号也曾安装刺刀后迅速取消。
从左到右依次为:苏联AKM步枪的刺刀及其刀鞘、捷克AKM步枪的刺刀及其刀鞘、澳大利亚“欧文”M1943冲锋枪的刺刀及其刀鞘、埃及“哈金”42/49步枪的刺刀及其刀鞘其刀鞘、危地马拉“赛特迈”M1968步枪的刺刀及其刀鞘、比利时FNFAL步枪的刺刀及其刀鞘、波兰AK47步枪的刺刀及其刀鞘、中国56式半自动步枪的刺刀、苏联“西蒙诺夫”SKS步枪的刺刀、捷克VZ52/57步枪的刺刀、瑞士SIGM1957步枪的刺刀及其刀鞘、智利军用砍刀。
从上到下依次为:西班牙M41刺刀及其刀鞘、法国M1892/16刺刀及其刀鞘、巴西军队作战用的39/45大砍刀及其刀鞘、英国“恩菲尔德”P1907刺刀及其刀鞘。
从左到右依次为:乌拉圭“毛瑟”步枪的M1908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413毫米、德国98步枪的M1908阅兵型刺刀,刺刀长430毫米、德国1908/34刺刀、英国“恩菲尔德”No.1MKⅢ步枪的P1907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577毫米、苏联“莫辛-纳甘”1891/30步枪的刺刀,刺刀长510毫米、西班牙98/43卡宾枪的砍刀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380毫米、瑞士工兵用的96/11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605毫米,可配装在1911步枪上、瑞士K31匕首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440毫米、英国“恩菲尔德”No.4MKⅡ步枪的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250毫米、英国“恩菲尔德”No.9步枪的刺刀,刺刀长255毫米、德国“德马哥”匕首及其刀鞘。
比利时装在FNFAL自动步枪上的管式单功能刺刀。
二十世纪末
等到半自动和全自动武器普及,并配上了高容量弹匣之后,单兵的火力大增,刺刀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除了夜袭等敌我不明,双方极度接近而且敌我混杂的时候,根本没有端枪冲锋的机会,大老远就会给扫倒。最近一次的事例,是1982年在福克兰岛龙丹山阵地(Mount Longdon, Falkland Island),英军发起了刺刀冲锋,以29名英军、50名阿根廷部队死亡的代价,夺下据点。可见偶而用之,倒也还有奇效。
二十世纪末,以三米内刺刀见红著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放弃了拼刺刀的战术理念。现代刺刀的发展,走上像瑞士刀一样,讲究多功能,而且要短小轻便、易于携行。
刺刀虽然在今日实战上的重要性日益减小,但是仍是训练部队的一个重要课目,对培养体能,士兵的集体意识和杀气,有很大的助益;就如同齐步走,踢正步一样,永远不会从部队完全消失。但是练兵者也莫要本末倒置,将其当成主要战术,实战时如同驱民于壑。
由于百年来各国生产了不计其数的刺刀,种类式样繁多,因此搜集刺刀也是军品搜藏的热门项目。刺刀虽也是可以杀人的军品,但是没有枪械敏感,比起收藏军服、配件,却又多了那么一点致命的吸引力。
Fix Bayonet: 上刺刀
Bayonet - Charge: 拼刺刀
Un-Fix Bayonet: 下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