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3 14:13

冬(拼音:dō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一般认为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绳子两端有结的样子,意为终结、终端,是“终”的初文。冬季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冬”又指冬季。后来“冬”又由一年的最后一季引申为专指农历的十一月。

文字源流

甲骨文“冬”字形体有待考证。不少学者认为,图1和图2是“冬”的甲骨文字形。但是这个字形最初并不表示冬季,而是“终了”的意思。这些甲骨文像丝绳两端的打结,以示终端之义,也就是“”字的初文。而冬季是四时中最后一个季节,又冬终两字读音相近,所以要表“结束”的意思示它本义“终结”时,后人就在“冬”字的左侧加了一个“纟”旁,造出一个“终”字来表示。

“冬”的金文写作图3、4。图3的金文“冬”字与甲骨文形体非常相近,但图4和甲骨文形体相差较大,这个形体像一个封团的房屋,屋内是一个太阳,大致表示太阳不出来,即天空无太阳照耀,用来表示冬天。《说文解字》收录的字头正篆的形体基于金文的形体进行了改造,金文形体中的“日”消失了,形体下面换作表示冰的部件“”,不见太阳而只见冰,就成了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冬天了。“冬”字头下的古文形体,即图6,与图4的金文是基本一致的。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小篆体的上半部分变成了“夂”,而下半部分的“仌”简化成了两点“⺀”,就是隶书和楷书“冬”字。

从《说文解字》的说解来看:“冬,四时尽也。”“冬”是指四季的最后一个季节。作为季节名词,在文献中常被使用和记载,例如《尚书·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冬、夏同时列举,表示冬季。古汉语中“冬”与“终”还可以见到通用的情况。现代汉语中,“冬”常被用来表示时令,与冬季相关的事物也都可以冠以“冬”来描述,例如“冬雨”“冬雪”“冬麦”,等等。

“冬冬”,则与“冬天”之义毫无关系,那是后起的象声词,如陆游《二月二十四日作》诗:“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可是后来人们又造了一个上形(鼓)下声(冬)的新形声字“鼕”,表示敲鼓的声音,但是笔画太多,书写不便,因此在简化汉字时,把“鼕鼕”废除了,仍用“冬冬”作象声词。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仌部】都宗切(dōng)

四时尽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终字。

𠔙(𣅈),古文冬,从日。

说文解字注

“四时尽也”注:冬之为言终也。《考工记》曰:“水有时而凝,有时而释。”故冬从仌。

“从仌,从𠔾”注:会意,𠔾亦声。都宗切,九部。

“𠔾,古文终字”注:见糸部。

广韵

都宗切,平冬端 ‖ 冬声终部(dōng)

冬,四时之末。《尸子》曰:“冬为信,北方为冬。冬,终也。”又姓,前燕慕容皝左司马冬寿。都宗切。七。

康熙字典

【子集下】【冫部】冬;康熙笔画:5画;部外笔画:3画

古文:𣆼、𣅈、𠘀、𠔙、𠘗《唐韵》《集韵》《韵会》都宗切,并笃平声。《说文》:四时尽也。《礼·月令》: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乐记》:冬,藏也。《前汉·律历志》:冬,终也。《白虎通》:冰霜,冬之候也。《鶡冠子·环流篇》: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又姓。《韵会》前燕有司马冬寿。

【亥集下】【鼓部】 鼕;康熙笔画:18;部外笔画:5

《广韵》《集韵》《韵会》并徒冬切,音彤。《广韵》鼓声也。《唐书·马周传》:请置六街鼓,号为鼕鼕鼓。

又《集韵》徒东切《正韵》徒红切,并音同。义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上大下小,“夂”罩住下部两点。“夂”,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与捺笔相交于田字格中心。下部两点,垂直对齐,上小下大,都在竖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