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1 08:31

终(拼音:zhō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头打结的丝绳。本义指终端、末端,后词义抽象化,指终止,或指最后、完成。由终止引申为人死,由结局引申为穷尽。

文字源流

“终”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图1或图2。甲骨文是一绺可挂的丝头的形象。丝的两端有小圈(如图1)或两小圆点(如图2),意指此处打了疙瘩。这里强调的是打了结的终端处,以此表示“终”之意,属指事字。金文(图3)中丝绳两端大都作圆点。《说文解字》所收古文“终”(图7)就是沿袭甲骨文金文这类形象。《说文》古文把丝头从直线变成外弯内曲,把两圆点变而为“一”,完全线条化。

大约到战国时期,人们在这个古文的基础上增添一个“”字,以表丝线之义,上部是沿袭甲骨文、金文的形状(图6)。到了小篆,古文部分被改造为声旁“冬”字,成为了从“糸”、“冬”声的形声字。冬季为四季的最后一季,因此“”字在这里也有一定的表义作用。隶书、楷书再沿袭小篆,将笔画平直化,成为现代通行的“终”字。

“终”最初之义是指丝线的终端,后来衍生出抽象的“终了”“最后”的概念。由丝的末端、结束,引申为人的生命的结束。如“临终”“无疾而终”。丝有末端,必有开头,由头到尾,是为始终。所以“终”又引申为“始终”“从始到终”。如《战国策·魏策》:“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终守之”就是始终守住它。

从始至终是事物运动的全过程。因此又引申为全、尽、整等义。如白居易《琵琶行》:“终岁不闻丝竹声”就是一年到头听不到音乐的声音,也就是整年听不到的意思。

事情结束,总得有个结果。所以“终”又引申为终于、终究。如《战国策·齐策》:“为蛇足者,终亡其酒。”大意是那个给画好的蛇又添了脚的人,终于失去了饮酒的资格。书面语“终必成功”“终将见效”之类的句子中,“终”都是终究、终于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终归”“终极”“终结”“终局”的“终”,也都是这个意思。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职戎切(zhōng)

絿丝也。从糸冬声。

𠂂,古文终。

说文解字注

“絿丝也”注:按,絿字恐误,疑下文䌖字之讹,取其相属也。《广韵》云:“终,极也,竆也,竟也。”其义皆当作冬。冬者,四时尽也,故其引申之义如此。俗分别冬为四时尽,终为极也、竆也、竟也,乃使冬失其引申之义,终失其本义矣。有◻而后有◻、冬,而后有终,此造字之先后也。其音义,则先有终之古文也。

“从糸,冬声”注:职戎切,九部。

“古文终”注:有◻而有◻、◻,而后有◻。

广韵

职戎切,平东章 ‖ 冬声终部(zhōng)

终,极也。穷也。竟也。又姓,汉有济南终军。又汉复姓,二氏。《东观汉记》有终利恭,何氏《姓苑》云:“今下邳人也。”《左传》殷人七族,有终葵氏。职戎切。十五。

康熙字典

古文:𣊂、𤽘、𣧩、𠔾、𡦿、𢍐、𣈩、𤽬、夂

《广韵》职戎切。《集韵》《韵会》之戎切。並音螽。《说文》:絿丝也。

又《玉篇》:极也,穷也。《集韵》:一曰尽也。《易·系辞》:《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书·仲虺之诰》:愼厥终,惟其始。《诗·大雅》:高朗令终。

又《礼·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又《左传·文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馀于终。疏:归其馀,分置于终末。言於终末乃置闰也。

又《左传·襄九年》: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

又《尔雅·释天》:月在壬曰终。

又《前汉·刑法志》: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

又姓。《左传·定四年》:殷民七族,有终葵氏。《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终黎氏。《前汉·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

又《韵补》叶诸仍切。《周易·坤·文言》:以终叶成。

又《韵补》叶诸良切。陈琳《迷迭香赋》:竭欢庆於夙夜兮,虽幽翳而弥彰。事罔隆而不杀兮,亦无始而不终。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纟”窄“冬”宽,顶部“纟”低,底部“冬”低。“纟”,第一㇜(撇折)的横段在横中线。“冬”,“夂”罩住下部两点。㇇(横撇)的撇尖伸向“纟”。下部两点,垂直对齐,上点小,下点略大,两点都与上方撇、捺相交点垂直对齐。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