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锋

更新时间:2024-01-03 09:18

冯永锋,1971年出生于福建北部山村,1990年考入北京大学,1990年-1991年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军训一年,1991年-199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95年-1998年在西藏日报工作,1998年开始在光明日报科技部工作。2006年底,依托各地民间环保组织举办“自然大学”,并发起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

出版作品

2006年撰写环保科普报告文学《拯救云南》;2007年出版讨论中国城市如何实现“自净”责任的市民环保报告文学读物《不要指责环保局长——从北京看中国城市环保出路》;2007年12月推出环保时事评论集《环保——向极端发展主义宣战》;2008年4月份出版揭示中国森林危机的环保报告文学《没有大树的国家》。

2009年5月份出版《边做环保边撒谎——写给公众的环保内参》,是他写的第五本环保报告文学。之后从事草原保护方面的调查和环保人物的撰写,2010年初将出版《向权力诉说真理——中国民间环保英雄传略》,以及《狼无图腾——草原在哪里》。

出版图书

环保组织

冯永锋在出版环保著作的同时参与积极中国公众环保活动,2006年底,他创意、推动依托各地民间环保组织举办“自然大学”,认为只有热爱自然,才可能保护环境。在国内各民间环保组织的帮助下,重点运营“自然大学”项目的环保科普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正式成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自然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课堂,主动认知自然细节,用心感悟自然之美;体会自然保护之重要,协调个人与自然界的冲突。

做环保、不要上当

冯永锋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上当。因为许多“毁林以造林”的公司利用大家“种树能吸收二氧化碳”这个简单的常识来敛财。本来,他们造的全是人工纯林,眼睛紧盯着的是几年之后能砍这些树来造纸或者做家具,而这种造林多半都要砍原本长势极好的天然林。但是在利益和金钱的驱动下,他们很容易就在申报材料和媒体宣传中,把“碳汇”作为造林的成就;很自然,他们往上申报项目的时候,除了“帮助农民致富”,又多了一个有力的通关护路神;他们在砍去天然林种人工林的时候,心中又多了一份无罪感。

正确表达环保热情

一个社会总有一部分人是要为保护环境而战斗的,全中国至少有几百万人属于环保NGO,他们的责任就是担当全中国第三方监督和发露的任务。冯永锋说自己属于其中的一员。

冯永锋告诉记者,一般的公民要表达环保热情也有很多种办法。

第一,可以去做环保志愿者,去调查破坏树木森林的行为,或者只是尽举手之劳,看到了破坏现场,拍下来发到网上,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第二,可以捐钱给环保组织,自己没有时间就让环保组织帮我们去做,当然他们的工作人员可以从社会上聘请,活动经费来自企业、个人捐款等,你为了壮大这个行业可以捐钱给这些公益基金会或者环保基金。公益组织或者环保组织也要进行细分,冠以“中华”字头的基金会,也不是上佳之选。理论上说,纯民间的基金会,是个理想的去处,因为对一个想做事的人来说,他绝对不会乱花你的每一分钱。

第三,如果只信得过自己,也没问题。中国林地改革之后林地是流转的,如果你很有钱,你像买商一样,可以在某个地方购买一片林子让它流转,只要你说不动林地就可以不动,就能把它保护起来。不要乱花钱,花钱做好事也需要智慧。

最后,冯永锋告诉记者,即使没有很多钱也很简单,您可以去认领一棵树。一些民间自然保护区很需要人帮忙,去凑个份子大家一起来做也是很好的选择,这些方法才是真正在“护树”。

中国更需要的是“自然恢复”, 冯永锋告诉记者:“所有有土壤的地方,只要人类不进行干预,在几年后都会长出天然植被,形成符合这片土地本性的天然生态系统。最后慢慢地演替成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或者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冯永锋曾经发起了“认领大树”活动,目标是保护非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天然林”或者说“天然生态系统”,告诉大家:不要去种树,而是去认养树,让那些本来已经长得不错的天然树,不再遭受人类的破坏。

“一个国家光有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是不够的,只有这片森林担当起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效益、水土保持效益、碳汇效益、自然景观效益的时候,才算合格。”冯永锋在自己的书《没有大树的国家》中介绍到:“衡量一个国家环境保护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它的自然保护能力,尤其是天然林保护能力。”

“现在,中国的森林虽然饱受摧残,但许多地方,仍旧残存着那么一小块破碎但生机勃勃的生态本底,只要稍加增持,生态的复原就有可能。”冯永锋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