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7 09:41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中国民族学专题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东南郊的泸山北坡。于1985年8月4日建成开放。这里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唯 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位于泸山风景区中部,它是一座具有彝族古典风格的建筑,它背依青山,面临邛海。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于1985年8月4日建成开放。
这里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唯 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心地区,因其特殊的历史、社会、地理等原因,至解放后的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前夕仍保持着完整的奴隶社会制度,这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被有关专家学者视为研究人类奴隶社会形态的活化石。为了让人们更便捷地了解和研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教育青少年等目的。
在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民委、文化部、四川省、凉山州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于 1982 年初在凉山州府——西昌市南6公里的风景名胜区——丛林环绕中的泸山北坡动工兴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广场上的大型雕塑命名为“凉山之鹰”。彝族人自称为鹰的后代,雕塑主体是一位剽悍魁伟的彝族汉子,他腰插短刃,身披“查尔瓦”,面对浩渺的邛海吹起牛角号,前倾的身姿,仿佛即将振翮腾空一啸冲天的鹰,表现出彝族人民勇武刚强的性格。
博物馆陈列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三大部分:富饶美丽的凉山、历史悠久的民族、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伟大的民主改革。设有8个陈列“序厅”:“社会生产力”、“等级、阶级”、“家支习惯”、“宗教信仰、婚姻家庭、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奴隶和劳动群众对奴隶制的斗争”、“民居院”和“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学者观赏后所留下的墨迹”。从纵向和横切面用实物、文字叙述、图片资料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彝族奴隶社会中涵盖的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内容。
该馆主要建筑采用红、黄、黑三种彝族绘画的传统色彩,绘以日、月、山、水、羊角、鸟羽、火镰、鱼网等取材于自然的图案。整个建筑具有彝族风格。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自建馆至今,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50余万人。部份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曾前往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
该馆收藏彝族文物4196件,有黄金、白银、珠宝玉石、铜、 铁、木、竹、皮革、毛、骨、角、纸、 绸绢、石等物品。陈列展览分序厅、社会生产力、等级和阶级、家支习惯法、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奴隶和劳动群众反抗奴隶制度的斗争九个部分。再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原貌。电影录放厅放映历史资料片和各种民俗民情片。
按彝族建筑风格,结合苏州园林式和现代化建筑修建,共有7个展厅、1个民俗院、1个影视厅以及办公室、接待室、服务部等。馆藏文物、图片共2000余件,分设《序厅》 、 《社会生产力》 、 《等级、阶级》 、 《家支、习惯法》 、 《宗教信仰、婚 姻家庭、文学艺术》 、《风俗习惯》 、 《奴隶和劳动群众反抗奴隶制的斗争》、 《民居院》等8个部份,向人们展示了2000多年来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衰亡、最终步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轨迹。
在博物馆祭祀台的后园内,还有两座极具象征意义的大型雕塑,分别是一堆被斩断了的粗壮绳索、一副被打开了的金属锁链和镣铐,表现的是彝族人民摆脱野蛮的奴隶社会制度,获得了翻身和解放。
第四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彝族古代兵器展、彝族民间手工艺制作展以及凉山百年老照片展,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正式开展。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金铁,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才全,副州长刘焰,州政协副主席安学发参加了剪彩仪式。
在“奴博”陈列的彝族古代冷兵器。在“奴博”展示的民间手工艺,都是原汁原味的彝族工匠和民间艺人们的现场展示。他们的手工艺,基本上都是世袭传承,其中,木织布机已传八代人之久,这是凉山彝民族留下的一架民间自造织布机。百年老照片的拍摄者是1896年法国驻滇总领事方苏雅。
1904年,方苏雅离任前夕,受法国政府的委托,考察川滇铁路。他带领随从历尽千辛万苦北上四川,在途经大凉山路途中为我们留下了50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大量的日记、报告,其中不乏反映当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 王金铁在剪彩仪式上致辞。他说,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我州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基础陈列部分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各项功能和作用,还需要举办类似这样的专题展和生活场景展示,才能使博物馆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才能吸引更多的不同文化层面的观众和游客,成为凉山州文化旅游的亮点。
2013年4月,奴博馆与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合作举办《草原古韵塞外风情——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唐卡、文物精品展》展览,本展览展品主要以其馆藏岩画、唐卡为主,另有部分出土文物。
2013年“5·18”世界博物馆日,《鹰落凉山》等专题展览赴甘洛县、汉源县进行巡展,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13年6月,奴博馆与凉山州博物馆、西昌市文物管理所、会理县文物管理所联合举办《凉山历史名家书画展》,本展览主要是从四家文博单位的众多藏品中,遴选了凉山历史名家书画六十九幅,时代主要以明清时期为主,部分为民国时期,包括有张大千、周镜堂、马骀、黄云鹄、郭沫若等书画名家的作品。
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50年代初,这里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奴隶社会形态。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后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飞跃到社会主义社会。为保存奴隶社会实物和资料,给研究和展示这一特殊、典型的社会形态提供条件。
这座博物馆对研究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和佐证价值,被誉为“专题博物馆的典范”,是奴隶制社会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奴隶制社会的“活教材”。
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泸山路6号
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位于西昌泸山上的山腰,距西昌7千米,山下就是108国道,上山的公路直通该馆,交通很方便。从西昌城出发乘22路公共汽车票价1元,也可坐到达邛海公园的公共汽车,在邛海宾馆下车,步行上山约10分钟便到;还可以从西昌城中打的直上馆中,不要票钱只要凭有效证件就可以领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