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1 16:04
《凡圣之间》是易洪斌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3年7月。
《凡圣之间》是作家易洪斌散文创作的结集,收有散文凡31篇。最能体现他个人风格的主要作品,可以在“文化散文”的范畴内议论,但他似乎又无意“术业专攻”,以求“自成一格”,而是听凭内心的指令,上下古今情之所至,只为能够抒发情怀。因此,在“凡圣之间”,人们看到的是作家眼中的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事。这些文章内容的丰富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易洪斌的情感世界和内心向往。
面对历史、先贤的悠长慨叹和顿发的英雄情怀,构成了“凡圣之间”的主旋。一介书生的侠客梦想,在大秦帝国军阵面、在青年将军霍骠姚当年的战场、在侠客荆轲刺秦的想象中、在成全历史的西楚霸王惨烈的命运里、在一代风流谢东山潇酒从容的性情中,在邓小平处乱不惊气象万千的生涯里,得到了彻底和酣畅的抒发。从《公刘》开始,一直到大风起兮云飞扬、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力拔山兮气益世、八千里路云和月,再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绝好江山谁看起、涛声怒断浙江潮、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荚雄下夕烟,等等。这些英雄豪气对书生的影响当然不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要的是一种英雄人格对读书人的深刻影响,在易洪斌的视野里,他不是以成败论英雄,重要的是他对英雄人格的钟情与认同。在这里当然不乏成功者,他们创造或改写了伟大的历史,比如大秦帝国创造的“世界第八奇迹”,比如流芳千古的古今大师,比如改变了中国命运的邓小平。这些奇迹的深远影响已经写进了历史并还会焕发出耀眼的光焰。但对失意的英雄,对不成功的英雄,易洪斌则在人格的意义上给以倾心的理解和认同。他的这份理解和认间甚至更为深切甚至亲近。那份壮志未酬的怅然、掷地有声的一言九鼎,那份恍若隔世的“仁”和“义”,那种处乱不惊、视功名如浮云的潇酒从容和坦荡等等,同样是易洪斌高歌赞颂的对象。他追求的不是“世事洞明”,他羡慕的不是“人情达练”。在易洪斌的这些“文化散文”中,在他气壮词雄的文体修辞中,读出的则是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内心博大辽远、高天流云般的情怀和书生侠客梦想的万千气象。
当然,《凡圣之间》记述的还有世间冷暖、凡人小事。他追怀父母的文字,应该是书中最为动情和动人的文字。特别是对父亲一生独善其身、清贫淡泊但又洁身自好、铮铮硬骨的知识分子风范的记述,分外感人。他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又是一个普通人中值得尊重的楷模。他的为人和风骨,对易洪斌显然有大的影响。日常生活的的细微细节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的,易老先生的那种人格,在易洪斌儿女情长的追忆中熠熠生辉,令人心碎。此外,在检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对动物世界绝望的眼神生发出的由衷悲悯,表达了易洪斌情怀的另一方面。从大的方面说,事关人类生存,事关生态环境的平衡。但易洪斌所要表达的还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怜惜、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深切愿望。这一点在易洪斌这本书的绘画中里同样可以明确感知。在他的笔下,被命名为《小儿时节》的小狗,可以静若处子,眼神单纯得一尘未染;被命名为《健健》的小毛驴憨态可掬;而《雄视》中两只公鸡如赳赳战将,傲视群雄;《初出茅庐》的幼虎则雄风初露以求一逞;《密林深处》的猫头鹰则目光炯炯如暗夜时灯……易洪斌画人与虎共舞的画作多幅,虎的威猛与女性的温柔,恰是英雄美女,是力量与美的统一,它的新奇和大胆,超越了人与兽的界限,让人感受的是本该如此。凡此种种,都表达了易洪斌英雄情怀之外的另一种关怀。这种儿女情长和对弱势族类的同情与悲悯,与易洪斌散文构成了一种互文性,它是作家/画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的相同的人文理想和文化理念。
2003年9月15日,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省散文学会、吉林省记协在长春举行了易洪斌散文集《凡圣之间》研讨会;12月5日,该作品研讨会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召开。
(参考资料)
易洪斌,1943年生,笔名常莎、米萝,湖南湘阴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任汪清林业局宣传部干事,延边日报社理论组编辑,吉林日报社编辑、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高级记者。吉林省委第六、七届委员,省文联第五、六届副主席,省作协第五、六届理事及第七届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