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2 17:48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俄语:Екатерина ll Алексеевна,1729年5月2日—1796年11月17日),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大帝,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二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八位皇帝(1762年7月9日—1796年11月6日在位)。
1729年4月21日(俄历5月2日),叶卡捷琳娜二世出生于普鲁士斯德丁(今波兰什切青市)。她的父亲克里斯蒂安·奥古斯都是普鲁士王国安哈尔特王族的成员,曾先后统治安哈尔特-多恩堡与安哈尔特-泽布斯特地区。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时期,他成为一名职业军人,并晋升为步兵团团长,驻防斯德丁。母亲是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公国的约翰娜·伊丽莎白公主。
她受洗时,家人为了纪念她的三位姑姑,给她取名为索菲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但是大家都叫她菲辛或者菲格辛(正字法),是对索菲亚的爱称,她成天同附近的孩子们在斯德丁的街道上玩耍。她的学习由一名法国女家庭教师负责。
索菲娅的父亲在军队服役,兢兢业业,不太顾家,所以她自小就在母亲管束下成长。可是母亲生性刻薄挑剔,做事情没有耐心,很难与人相处,又常年住在巴黎,这样索菲娅自幼就不太受父母限制,在没人管她的时候,也会跑到街上去找同龄的孩子们玩。使得索菲娅自幼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甚至有些淘气,胆子也很大,经常闯祸。少年索菲娅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经常给孟德斯鸠写信,并保持书信往来。
1742年,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安排下,安哈尔特公爵夫人带着索菲来到了柏林,觐见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对索菲娅公主感到满意,认为她可以成为俄罗斯皇储的妻子,于是请来了最好的法国画师,为索菲娅公主画了一幅肖像画,然后把这幅肖像送到了圣彼得堡,供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过目。
安哈尔特公爵一家等待了足足一年。在这一年里,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宫廷里反复研究了各种联姻方案,最终选择了索菲娅·奥古斯特。
1744年1月,来自圣彼得堡的信使带来了伊丽莎白女皇的一份信,邀请安哈尔特公爵夫人和索菲娅公主前往俄罗斯做客,同时带来的还有一张为数一万卢布的支票,作为公爵母女俩人在路上的开销。安哈尔特公爵夫人和索菲娅公主出发时正是寒冬一月,她们一路颠簸,风餐露宿,甚至沿途曾数次在普通农户家留宿,饮食也时常粗糙生冷,母女俩差点病倒。等到车队进入俄罗斯境内后,条件马上大为改善,俄罗斯各地对公爵夫人、公主二人的接待周到有加。
1744年2月9日,索菲娅公主抵达莫斯科。伊丽莎白女皇对安哈尔特公爵夫人母女给予热情招待,皇储彼得,当时已经接受了东正教洗礼并起了俄文名字的远方表兄也对索菲娅公主彬彬有礼。
索菲娅很快就明白了:她在俄罗斯站住脚的最主要条件就是要成为一个俄罗斯人。为此她请求伊丽莎白女皇为她找来了最好的老师,苦学俄语和东正教礼仪。索菲娅公主勤奋地学习俄语,甚至在夜深人静,周围侍从都已经睡下,索菲娅还在抱着书苦读。
虽是冬天,但房间里很热,索菲娅就光着脚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是俄罗斯的冬天比在普鲁士要严酷得多,她最终患上了肺炎,因此病倒。索菲娅曾接连十几天处于高烧状态,昏迷不醒。众人以为她已处于弥留之际,已经开始安排后事。安哈尔特公爵夫人特意找来了一个路德宗牧师为她做临终祈祷,但索菲娅公主却请求把教她东正教礼仪的神父老师找来。这件事很快就流传开来,俄罗斯宫廷上下对索菲娅公主的好感倍增。过了一个月,索菲娅奇迹般地病愈,这样索菲娅公主与皇储彼得的婚姻就这样决定了下来。
1744年6月28日,索菲娅公主皈依了东正教,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受洗仪式是叶卡捷琳娜在俄罗斯的首次公开活动,她用俄语对答问话,谈吐得体,吐字清晰,再次博得了宫廷上下的好感。次日,皇储彼得与叶卡捷琳娜订婚。
1745年8月21日,俄罗斯宫廷为二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叶卡捷琳娜受封为大公夫人。婚后的日子对于叶卡捷琳娜来说,是一段灰色的时光。丈夫彼得根本就不爱她,另寻新欢,两人结婚五年,实际处于分居状态,叶卡捷琳娜一直是处女。叶卡捷琳娜整日幽处深宫,只好靠读书排遣寂寞。起初她开始漫无目的地读小说,后来无意中读到了伏尔泰的作品,自此开始对政治哲学类书籍感兴趣。叶卡捷琳娜找来了厚厚的十卷本德国史,坚持每八天必须读完一卷,又通读了四卷本哲学史,还有大量的俄文书籍。一段时间以后,叶卡捷琳娜具备的知识深度,竟然让她读懂了孟德斯鸠艰深的《论法的精神》一书。
彼得和叶卡捷琳娜结婚五年之后,二人尚未生育,这令伊丽莎白女皇大为恼火。女皇把皇储的宫廷女侍卫长召来,说叶卡捷琳娜喜欢骑马,导致不孕,这是侍卫长的过错。女侍卫长明知骑马和不怀孕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大公夫人喜欢骑马也无人能够禁止,而且皇储和大公夫人各有情人也是众所周知,于是只好委婉辩解说,怀孕生孩子都是有“原因”的,可是皇储与叶卡捷琳娜二人之间都没有“原因”,她也没有办法。伊丽莎白女皇怒曰:找不出“原因”,帝国没有继承人,就是失职。女侍卫长只好依照伊丽莎白女皇的命令,私下里提示叶卡捷琳娜,要她无论如何要为伊丽莎白女皇生下一个帝国继承人,不然她的位子不会坐稳。叶卡捷琳娜幡然醒悟,终于在1754年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保罗。
叶卡捷琳娜生下皇孙保罗之后,并没有母以子贵,相反处境更加艰难。叶卡捷琳娜后来在日记中写道,生下保罗后,所有的人,以女皇伊丽莎白为首的宫廷上下都围着保罗转,孩子刚生下就被抱到女皇的宫中,而叶卡捷琳娜一个人躺在产床上三个多小时,也无人照料,最后她醒过来后,只好忍痛,独自慢慢走回自己的寝宫。
1758年,叶卡捷琳娜再次怀孕,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安娜。彼得公开对人讲:不知道叶卡捷琳娜是怎么怀孕的,不知道这个女儿是谁的。彼得对待叶卡捷琳娜的态度也日益蛮横无礼。
叶卡捷琳娜在日记里写道,她当时反复考虑,只看到了三条出路:一是继续当彼得的妻子,最后和彼得一起共存亡;二是逆来顺受,被彼得抓起来或者被废黜,送进修道院;三是主动采取行动,自己的命运,自己作主。但当时她对未来的想象还很模糊,不清楚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况且伊丽莎白女皇在世,任何人都不得轻举妄动。
叶卡捷琳娜开始寻求支持,首先是得到了内阁总理大臣别斯图热夫的支持。别斯图热夫作为一个成熟有经验的政治家,马上就明确了行动目标:当女皇过世之后,必须让叶卡捷琳娜登基继位,否则彼得掌权,大家都不会有好结果。叶卡捷琳娜仍然模糊地想象不出,采取什么手段才能登上皇位,甚至是否需要这样都不知道,这段时间她基本是被人推着走的。很快,别斯图热夫被忠于女皇的两名重臣,舒瓦洛夫和沃伦佐夫告发。刑讯结果表明,叶卡捷琳娜试图利用别斯图热夫,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她还和失宠入狱的阿普拉克辛元帅保持着秘密通信。这令伊丽莎白女皇大为震怒,结果别斯图热夫被流放,波尼亚托夫斯基被迫远离圣彼得堡,切尔内绍夫和萨尔特科夫也纷纷去了国外。
1759年,刚刚诞生几个月的女儿安娜夭折,叶卡捷琳娜的母亲安哈尔特公爵夫人也在巴黎病逝,叶卡捷琳娜和皇储彼得的关系转为公开的敌对。同年春,在曹恩多夫战役中被俘的普鲁士国王的副官被押解到圣彼得堡,押送军官中有一名叫作格里高利·奥尔洛夫,奥尔洛夫本人没什么文化,但身材魁梧,英俊高大,而且无论骑马作战,还是打牌喝酒,跳舞打架,都是一把好手,因此奥尔洛夫很受圣彼得堡上流社会女性的崇拜。这一切自然不会逃过叶卡捷琳娜的眼睛,她对奥尔洛夫稍加暗示,奥尔洛夫就开始了对叶卡捷琳娜的热切追求,经常做出近乎疯狂的举动,向叶卡捷琳娜示爱。
1762年1月5日、俄历1761年12月25日,伊丽莎白女皇逝世,彼得继位,史称彼得三世。
1762年4月,叶卡捷琳娜生下一个男孩,孩子的父亲是奥尔洛夫。孩子降生后几个月后,彼得方才闻讯,马上大发雷霆,下令将叶卡捷琳娜逮捕。但彼得的副官犹豫不决,最后众人一起劝说,彼得临时改变了逮捕叶卡捷琳娜的命令。此后在庆祝同普鲁士签订和约的国宴上,彼得面对诸多国内外来宾,口出粗话,公开侮辱了叶卡捷琳娜。二人的关系势同水火。与此同时,奥尔洛夫兄弟加紧了在近卫军中的串联活动,暗中形成了一个数百人的军官集团,准备策动政变,推翻彼得三世,支持叶卡捷琳娜登上皇位。
1762年6月底,形势一时万分危急,一名参与策划政变的近卫军军官被捕,政变阴谋暴露。6月28日,叶卡捷琳娜和奥尔洛夫兄弟在得到了伊丽莎白女皇在世时的宠臣拉祖莫夫斯基、沃尔康斯基公爵和帝师潘宁的支持后,提前发动政变,推翻了彼得三世,登基称帝,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第八位皇帝,也是帝国有史以来的第四位女皇。
从彼得大帝规定的皇位继承法来看,叶卡捷琳娜的做法无疑是谋反篡位,在法律上站不住脚,于是叶卡捷琳娜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昭告天下,解释她获得政权的合法性。叶卡捷琳娜二世知道无法从法律角度为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于是就在道义和政治层面上做文章。她先后两次签署宣言,痛陈彼得三世的倒行逆施,把彼得三世的许多行为描述成国家层面上对俄罗斯的背叛和犯罪,所以发动政变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叶卡捷琳娜在宣言中把她的登基加冕称作是“俄罗斯人民的选择”。
总之叶卡捷琳娜的不流血政变是由近卫军和心腹近臣策划推动的,政变之际即未遭到阻力,登基之后更被广为认可,故而叶卡捷琳娜在掌握帝国大权之后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如何富国强兵上。
叶卡捷琳娜接手时的俄罗斯虽不是千疮百孔,但也危机四伏。她在日记中写道:“国库空虚,军中已三月无饷。商贸日益凋敝,多有囤积垄断之现象。国政松弛,军机各部亦有欠款之举,海政疲惫,几近崩溃。司法沦为铢两悉称,律令之行惟强者是瞻。”鉴于这种情况,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了一系列施政目标,旨在强调恢复国家行政秩序,强化国家机器,促进商贸繁荣,增加国库收入等等。更重要的是,在施政目标中,叶卡捷琳娜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如果俄罗斯想要获得自身民众和周围邻国的尊重,俄罗斯就必须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强权国家。
在政变活动中,有一名叫波将金的年轻骑兵军官表现较为积极突出,受到了叶卡捷琳娜的注意。政变成功后,叶卡捷琳娜重赏所有参与政变的人员,在请功表上,亲手把原来拟定给波将金授予的骑兵少尉军衔改为上尉。从此叶卡捷琳娜对波将金给予了非同寻常的关注。
波将金一直在前线带兵作战,直到12年后的1774年,波将金接到了叶卡捷琳娜的亲笔信,召唤他回圣彼得堡。波将金想都没有想,立刻打了报告,离开驻地,动身回圣彼得堡觐见叶卡捷琳娜。此后波将金成为叶卡捷琳娜的最著名,也是权势最大的情人。波将金几乎就成了叶卡捷琳娜的左右手,所有军国大政,几乎全部出自叶卡捷琳娜和波将金二人之手。直至逝世,波将金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二号人物,而他对叶卡捷琳娜也始终一往情深,挚爱如初。
1762年—1772年间,在俄国中部和彼得堡省爆发的起义就不下五十次之多。沙皇政府已无时不预感到“所有农奴都参加的一场大风暴将接踵而至”。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不胜恐惧:“在帝国境内几乎所有工场和教会农民,都公然表示对当局的违抗,地主农奴也开始和他们联合起来”。
在即将到来的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打击下,叶卡捷琳娜二世不得不把宫廷从彼得堡迁往里加,以避其锋。
由于叶卡捷琳娜二世治下的俄国贵族对农民的压迫日益沉重,普加乔夫便决定带领他们奋起反抗。1773年9月17日,普加乔夫与80余名哥萨克人一起,在顿河一带发动起义,宣称要给予人民土地和自由,把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分给人民。正是这些口号,使得这次起义具有了极强的号召力。在起义途中,不断有农民、流亡士兵、各民族受压迫者以及一些工人参加起义,起义军队伍逐渐壮大。由于没有重火力武器,普加乔夫决定先放弃攻打雅伊克城堡,转而进军军事要塞奥伦堡。途中很多军事重镇主动向普加乔夫投降,并献出大量火器,使得起义军实力大增。10月7日,普加乔夫率领起义军开始攻打奥伦堡,但久攻不下。于是普加乔夫改变策略,采用围点打援的方法,开始围困奥伦堡。围困期间,普加乔夫大力开展起义宣传工作,号召人们参加起义,对抗暴政。于是,附近的各族人民闻风前来,纷纷加人起义队伍。起义军规模暴涨,很快就发展到了3万多人。
叶卡捷琳娜二世闻听消息后暴跳如雷,急忙调派军队进行镇压。她共派出三路大军。第一路军由卡尔·费奥多罗维奇·托利率领,约两万人。卡尔高傲自大,看不起起义军,认为他们不堪一击,便未加重视。11月7日,卡尔所率部队到达尤泽耶瓦村。突然,炮声四起,他们中了普加乔夫的埋伏。卡尔的军队四散逃跑,溃不成军。当士兵们回头找将军时,卡尔早已扔下部队,独自逃跑了。第二路军由本尔内舍夫上校率领,在行军到一条河的时候,本尔内舍夫加了些小心,在确定周围没有埋伏后,他命令部队开始渡河。此时河上已经结冰了,士兵们小心翼翼地走在冰面上。走到一半的时候,起义军从不远处的山头上冲了下来。许多人不战而降,举起双手站在冰面上。本尔内舍夫本人则化装成了一名车夫,打算趁乱逃跑,但是没有成功,被当场处决。第三路军听说另两路被击败的消息后,不敢再去攻击普加乔夫,而是绕道进了奥伦堡。
第一轮的镇压失败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又派遣大都督比比科夫率大军进行镇压,此时的起义军已经发展到5万多人。政府军在击败一些分散的小部起义军后,于1774年3月22日,在塔季谢瓦要塞附近和起义军主力展开了激战,最后起义军失败。这次作战使起义军损失了6000多人和一部分兵器。3月24日,起义军的另一支部队又被击败。4月1日,起义军在萨马拉再次战败,并有几名将领被俘。同月,普加乔夫在巴什基尔地区又招募了大量起义军,准备在5月份重新发动起义。5月5日,普加乔夫率部队占领了要塞马格尼特纳亚,之后又沿河而上,打下了特罗伊茨克。5月21日,起义军遭遇政府军,受到重创。之后起义军陆续遭到失败,损失十分惨重。普加乔夫最终战败被俘,于1775年1月10日被斩首示众,普加乔夫起义宣告结束。
1787年,波将金为叶卡捷琳娜组织了一场盛大巡游,是俄罗斯有史以来最奢华铺张的巡游。按计划这个巡游历时四年,行程1600千米。在女皇将经过的路上,波将金专门开发了新的土地,砍伐了成百上千棵树,搭建波将金村,以显示农民的伪幸福生活。而波将金村也成为了“弄虚作假、装潢门面”的代名词。
1792年,叶卡捷琳娜开始患病,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波将金逝世对她的打击很大,此外第三次瓜分波兰和对土耳其的战争使她消耗了大量精力。
1796年9月,叶卡捷琳娜病倒,卧床不起。11月6日凌晨,叶卡捷琳娜二世病逝。长子保罗继位,史称保罗一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上台是借助贵族的支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即位之初她便对参与政变的贵族大加行赏,给他们赏赐大量的钱财和农奴。此外为了能够继续彼得一世的事业,巩固俄国的国际地位,女皇想通过改革来改变现在所面临的状况,为此进行了前期的“开明专制”改革。
第一,完善国家管理制度,进一步巩固皇权统治。
1763年,女皇对参政院进行了改革,将其分为6个部门,职能严格定义:参议院成为监督机构和最高法院,但它失去了立法倡议;陆军委员会、海军委员会以及外交委员会由女皇亲自主持;此外还设立女皇办公厅(内阁)及其最高宫廷会议,作为国家最重要的管理机关;设立总检察官来监督和处理参政院事务,降低参政院的作用,使之权力得以分散,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官僚机关在总体上得到了加强,从而将中央政权牢牢掌握在沙皇一个人的手中。
第二,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1764年取消了乌克兰盖特曼,限制了哥萨克的特权。1765年取消了扎波罗日军,而在顿河实行了通常的省一级机构管理制度,剥夺了哥萨克的残余自治权。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的集中化,统一了管理制度。
第三,成立新法典编纂委员会,颁布《圣谕》。1767年成立法典编纂委员会,旨在编纂新的法律汇编来取代《1649年法典》,其最为体现“开明专制”的就是编纂委员会的组成形式。编纂委员会既类似于古代缙绅会议,又具有欧洲议会的特征。其代表由除地主农民外的各阶层选举产生,共计596人:中央机关28人,贵族189人,市民216人,农民24人,独农户23人。哥萨克45人,非俄罗斯族51人,尽管委员会的大部分代表是贵族和市民,但也几乎涵盖了俄罗斯各个等级。委员会的最终目标是调和各阶层利益,在确保沙皇权力的条件下制定政策。在法典编撰之初,叶卡捷琳娜二世向法典编纂委员会发布《圣谕》,长达22章,655条,其中包括了缓和农奴制的建议,但后来她以俄土战争为由解散了委员会。
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使其认识到了农民力量的可怕性。同时也给叶卡捷琳娜敲响了“警钟”,光靠“开明专制”无法让国家得到真正的稳固。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后,叶卡捷琳娜的改革在政治上开始走向“专制化”。
第一,进行地方行政改革。1775年颁布《全俄帝国各省管理体制》,简化行政机构,取消省州县三级管理体制,实行省县两级新的管理体制。为了防范农民起义,设置更多的县,以人口作为主要衡量依据,同时设立行省管理局、税务署、社会救济厅和相应的各级司法机关。主要官职由贵族出任,对沙皇负责,进一步加强中央权力。这些改革导致了国家结构的深刻变化,标志着省政府有序建设的开始。
第二,给予贵族特权和城市市民利益,扩大政权基础。1785年颁布《贵族权利、自由和特权诏书》,对贵族在俄国的特权等级地位在法律上加以确认,贵族拥有农奴的支配权、土地资源的垄断权、开办工厂的经营权、自由外出的学习权等特权。贵族不能受到体罚,没有审判就不能剥夺贵族荣誉、生命和财产。同时免除了贵族的赋税、徭役等义务,贵族阶层真正成为了“自由”阶层。1785年颁布了《俄罗斯帝国城市权利和利益敕书》给予城市一定的自治权,市民根据从事职业和物质条件分为6个不同等级,每个等级享受不同的政治权利,提高了城市上层在专制国家的政治地位。
第三,从限制农奴制到发展农奴制。176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重申1760年女皇叶丽萨维塔发布的关于农奴的敕令,对农奴的迁徙权进行进一步的限制,规定私自离开的农民,将被剥夺一切动产和不动产。1767年颁布敕令,把农奴对地主的一切控告都定为诬告,诬告者终身流放。1783年取消了乌克兰农奴迁徙的权利,农奴制度在乌克兰得到了法律上的肯定。农奴制的实施范围从本土,推行到新并入土地。这样,俄国农奴制度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发展到了顶点。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对内政策方面,力图加强贵族官僚的国家机器,扩大贵族特权,维护和发展农奴制度。
1775年,颁布“全俄帝国各省管理体制敕令”,加强了贵族在各地的权力。在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强制的俄罗斯化政策。
1785年,颁布《御赐贵族特权诏书》和《御赐城市特权诏书》,使贵族成为社会上的特权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民的经济政治地位。在位期间,她将农奴制度强加给乌克兰人;赐给贵族以大批土地和农奴;先后颁布地主有权放逐农民,农民必须服从地主的诏书,使农奴制度发展到顶点。
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取悦贵族阶级以维护自己的统治,通过剥削和压迫农奴提高贵族的特权地位,加深了贵族农奴主和农奴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俄罗斯后世铲除农奴制这一痼疾。于是,俄罗斯的农奴制度在她的时代达到顶峰,阻碍了俄罗斯工业革命进程,导致俄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叶卡捷琳娜二世丈量了国有土地。为了尽可能满足贵族利益,1765年叶卡捷琳娜颁布敕令,关于伏尔加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大量土地,允许地主自主开发,在向国家缴纳少量现金后,可将土地占为己有。据统计,到十八世纪末,贵族掠夺的土地达5000万俄亩。这一政策为叶卡捷琳娜赢得了贵族的大力赞赏和支持。
叶卡捷琳娜二世成立了自由经济协会,推行“经济自由主义”政策。自由经济协会的成立旨在普及先进的农艺知识。1775年11月,发布了“工商业自由宣言”,给予企业一定的自由和权力。同年对黑海港口采取了优惠关税,废除了工业和商业垄断。“自由主义”政策扩大出口和改善各个行业,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的非农业行业的发展,让非黑土地区居民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可以通过向地主交纳代役租来减少自己的劳役,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社会矛盾。
此外叶卡捷琳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实行教会地产世俗化的政策,将教会地产转归国家所有,巩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结束了使国家局势不稳的修道院农民的骚动。
虽然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罗斯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同一时期内,欧洲大陆各国陆续实行工业革命,经济发展迅速,而农奴制的生产方式相比之下较为落后,导致横向对比来看,俄罗斯的经济水平在当时的欧洲大陆仍然落后。加之叶卡捷琳娜二世大肆对外进行扩张,对波兰和土耳其的战争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叶卡捷琳娜二世一向缺乏准确的预算,导致军费开支较大,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农奴生活困苦。
为了更好地镇压农民起义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叶卡捷琳娜十分重视军队的建设,大力扶植军工企业。1762年至1796年陆军总数从33万增加到50万,分为步兵、骑兵、工兵兵种,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军队;波罗的海舰队实力大大增强,主力舰达到37艘,新建黑海舰队主力舰达到22艘。军火工业规模大大扩大,兵工厂3座,炮厂15座,弹药厂60座。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34年,俄罗斯国家的土地面积扩大了67万平方公里,打开了通向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击败了俄国的老牌敌人土耳其和瑞典,还和普鲁士和奥地利一起瓜分了波兰,从而得到波兰46%以上的土地。
叶卡捷琳娜二世刚上台,就制定了“在陆地上实行地域性蚕食体制,在水域上夺取出海口”的外交策略,企图控制黑海出海口,蚕食土耳其。她首先利用外交手段,确立反土联盟以孤立土耳其。
176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与普鲁士结盟。1766年,又与英国订立商约,拉拢英国。1768年,俄国与丹麦订约,孤立瑞典。一切准备就绪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入侵波兰,并在波土边境积极活动,挑起事端。1768年10月,感到极大不安的土耳其对俄国宣战。
俄土战争爆发后,俄国陆军向土耳其发起进攻,波罗的海舰队进入东地中海活动。俄国在多瑙河流域侵占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后,引起了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不满,两国决定对战争进行干涉。“为了取得对土战争的胜利和避免外交上的孤立,巩固反土联盟,沙俄采取由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的手段。”
1772年,三国第一次瓜分了波兰。期间,进攻克里米亚的俄军控制了亚速海,攻占了克里米亚。“在高加索战场,土军也遭受重创,俄军占领库塔伊西等要塞,将土军压迫到黑海沿岸。”俄军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地中海的切斯马湾击毁土耳其舰队,控制了黑海。就在这时,俄国国内爆发了普加乔夫起义,叶卡捷琳娜二世希望结束战争。
1776年7月16日,双方签订《库楚克-凯纳吉条约》。尽管第一次战争俄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平息普加乔夫起义后,开始继续推行“南进政策”。
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将克里米亚划为俄罗斯边区,正式置于俄国政府管制下。
1785年,俄国在黑海拥有了舰队并设置军事要塞。对土耳其来说,第一次战争的失败使帝国蒙受耻辱,俄国的行动又对土耳其造成了威胁,因此土耳其再次对俄国宣战。这一时期,叶卡捷琳娜二世拉拢奥地利签定了俄奥联盟;英国刚刚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战败;法国正处于大革命前夕的动荡时期,因此国际形势有利于俄国。首战金布恩,俄军“打乱了土耳其的战略计划,为俄国集结主力发动战略进攻争取了时间。”
1788年,奥地利对土耳其宣战。俄奥联军在巴尔干半岛分散了土耳其的兵力,使俄军顺利攻取了战略要地奥恰科夫。正当俄军节节胜利之际,土耳其盟国瑞典对俄宣战,俄国腹背受敌。叶卡捷琳娜二世拉拢丹麦参战,威胁瑞典。
1789年,经过福克沙尼和雷姆尼克会战,俄军彻底打乱了土耳其的作战计划,攻克宾拉杰,夺取阿克尔曼,控制了整个摩尔多瓦。就在俄国面临瑞典和普鲁士的双重压力时,法国爆发大革命,转移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瑞典也退出战争。
1790年,俄军攻克了伊兹梅尔要塞,黑海舰队也在黑海重创土耳其舰队,掌握了制海权。至此,第二次俄土战争全面结束。
1792年1月,俄国与土耳其签订《雅西条约》。根据和约,俄国从土耳其手中获得了克里米亚和黑海北岸广大地区的永久占有权,巩固了在黑海的势力范围,为深入巴尔干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次俄土战争中还有个小插曲,瑞典“演员国王”古斯塔夫想乘机偷袭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结果大败而归。瑞典、波兰和土耳其一直是俄国在欧洲扩张的三个主要对象,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取得全胜。
在波兰问题上,叶卡捷琳娜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首先在1763年操纵波兰选王会议,将她的情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扶上波兰王位。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波兰政策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时间是1762年—1768年,第二部分时间是1768年以后。
1768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政策纲领主要是把西部边界推到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力争恢复被天主教徒剥夺的东正教徒的权利,要求停止继续收容俄国大批逃亡者并将他们交还,争取把西部罗斯与俄罗斯国家合并。
1768年以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波兰政策就比较明确了,吞并波兰成为必然选择。因为俄国的侵略打破了欧洲大陆的均势,必然遭到包括英法等大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反对,而奥地利也害怕俄国的扩张会对自己的未来造成巨大的威胁,也准备与土耳其订立盟约反对俄国。普鲁士急欲兼并西普鲁士,使东普鲁士的土地与普鲁士本土相连。俄国禁止奥地利向土耳其靠近,便许诺把波兰的一部分土地给予它,普鲁士也同样。
1772年,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第一次瓜分波兰,得到了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波兰爱国人士进行了灭亡前的反抗。
1774年,俄罗斯强迫土耳其签订了凯纳尔基条约,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实际是承认了克里米亚接受俄罗斯的实际控制,此外土耳其还向俄罗斯支付4500万卢布的军费赔款,割让黑海北部沿岸的大片土地,并承认俄国商船可以自由出入黑海的出海口。在获得了这一辉煌胜利后,叶卡捷琳娜二世邀请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前往克里木度假,以示俄罗斯帝国的强盛。
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签署宣言,宣布将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罗斯版图。也就在这一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签订条约,信仰东正教的格鲁吉亚接受俄罗斯的保护,以此抵御有可能来自伊斯兰的伊朗和土耳其的威胁。
1791年,爱国党通过了《五三宪法》,宣布废除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结果遭到俄普两国的联合打压,叶卡捷琳娜的军队攻占华沙,宣布《五三宪法》无效,并与普鲁士一起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议,得到西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
1793年,为了继续瓜分波兰,稳住普鲁士,在圣彼得堡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条约,俄国得到了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俄国军队可以在波兰的土地上任意驻扎。这样就为第三次瓜分波兰打下了伏笔。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原因与第二次基本一样,这次镇压的是科希丘什科起义,波兰的最后一次议会上,在叶卡捷琳娜军队的刺刀下,以“沉默表示同意”的形式通过了这个被宰割的协约。叶卡捷琳娜本来可能想为她的情夫保留一个傀儡王国。
1794年,波兰救亡起义风起云涌,在联合普奥两国镇压了波兰起义后,为免夜长梦多,决定第三次瓜分波兰,使这个国家彻底从地图上消失。三次瓜分波兰,俄国共分得4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1771年,伏尔加河右岸的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的率领下东归,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由于土尔扈特人是赶着牲畜前进的,来不及把散布在广阔原野上的队伍集中起来抵抗,九千名战士和乡亲壮烈牺牲。
东归队伍必经的一个险要山口是奥琴峡谷,为了控制土尔扈特人东归,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了这个山口。面对强敌,渥巴锡镇定指挥:他组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发起进攻,后面派枪队包抄,将哥萨克军队几乎全部歼灭,为牺牲的九千名同胞报了仇。
远东政策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远东政策的核心是中国政策,解决中国问题是打开西太平洋、入主东北亚、进入全球争霸的重要一环。
远东政策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中俄恰克图贸易做文章,恰克图贸易是俄国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1760年,俄国的贸易总额大约为1900万卢布,恰克图贸易就已经占到了7.5%,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收入的支柱。
但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并不懂得经济,她认为经济只是服务于政治的附属品。初期她沿着前任沙皇的政策,继续在西伯利亚侵略扩张,而忽视了恰克图贸易的重要性,导致了中俄北京贸易于1762年关闭。后来叶卡捷琳娜二世注重到了经济收入的大幅缩减,她指派于1768年与中方代表进行谈判。对《恰克图条约》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对很多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保持了边境的和平与稳定。
176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不久,就开始着手对中国采取武力进攻,她改变了原有的边界军事体制,授权军事委员会下设的特别军办事处全权处理中国边界事务,同年,叶卡捷琳娜二世还命米勒尔起草了《关于对华战争的意见》,该文件宣称黑龙江流域原为俄国所有,为自己的侵略扩张找到合法的外衣。
1764年,经过了两年多的精心备战,俄国刺探工作发现中国并没有敌意,枢密院提请女皇和平解决中俄边防,女皇鉴于准备对土耳其进行战争,无暇东顾,由于恰克图巨大的收入,暂停了关于中国军事行动,避免了两线同时作战的风险。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一次讨论“中国问题”的会议上承认: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前,沙俄正要着手解决中国问题,已有六个团作好了准备;“要是不把土耳其人驱逐出欧洲,不把中国的傲慢加以制服,不同印度建立贸易关系,我是死不瞑目的。”最终,由于中国实力强大且北部边防严备同时又赶上俄土战争爆发,叶卡捷琳娜二世不敢冒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危险对中国东北轻举妄动。
土耳其战争结束,叶卡捷琳娜二世又开始制定针对中国的侵略计划。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从乌第堡派出30名哥萨克士兵,侵入中国恒滚河(黑龙江下游的主要支流)地区。当地鄂伦春族人民发现沙俄入侵者后,迅速通过当地官员向清廷报告。清政府随后向沙俄提出强烈抗议,要求沙俄停止侵略活动,不然,中国就关闭恰克图的一切贸易。而俄国又不想放弃恰克图巨大的商业利益,只好暂时退去。1785年以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强调要增加俄国边防部队的数量,并在边境地区进行集结。但此时西线俄国正进行第二次俄土战争,因此,俄国之所以没有进攻中国,是因为整体实力不够,经济具有依赖性以及中国自身本来就比较强大等。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军事准备应该可以说是十分充分的,但是因为俄国的对外扩张重点暂时在欧洲,来不及顾暇亚洲以及连年财政支绌,计划也就一拖再拖,但中国政策标志着叶卡捷琳娜二世企图在东北亚建立霸权,为其后继者争霸世界指明了方向。
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命令俄军侵入波斯,企图继续向南扩张,为侵略印度打开通路。其目的是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和太平洋沿岸的出海口。她扬言:“假如阿穆尔河(黑龙江)能作为我们供应堪察加以及所有我们在鄂霍次克海上领地的方便之路的话,那么占领阿穆尔河,对我们来说就是事关重要的了”。但因俄国军队在当时主要集中在欧洲,她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外交策略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走的是一条老路”。她在继承彼得改革事业的同时,也基本上继承了彼得的外交思想,即在陆地上实行地域性蚕食体制,在水域上夺取出海口,两者相互结合,以此来夺取世界霸权。这种外交思想指导了叶卡捷琳娜二世一生的外交实践。在此基础上,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了她的外交目标:首先,维护俄国已经取得的领土和权势,尤其是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和利益;其次,通过所谓的“防御性扩张”,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攫取更为广大的疆域,即向北侵占波兰、向南蚕食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出于对俄国现实的考虑和对俄国外交传统的继承,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外交上始终奉行着这样的原则,“她希望对其他大国都不承担义务而保持自己行动的自由;希望利用俄国的欧洲邻国无暇他顾的现状和它们的弱点而得到好处,以便在没有外国援助和干预下实现她自己在波兰和黑海的目标;希望一旦出现机会,俄国便以和平缔造者和国际争端仲裁者的身份出现,从而提高自己的个人威望和俄国在欧洲政局中的影响和分量”。正是由于叶卡捷琳娜二世灵活的外交策略和出色的外交实践,逐步改变了俄国外交传统上惟欧洲大国马首是瞻的被动处境,开始有意识地追求外交的独立性和在国际社会的大国地位。
外交成就
1768年—1774年和1787年—1792年,进行了两次俄土战争。当时的欧洲主要有两对尖锐的矛盾:普奥之间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矛盾和英法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俄国在俄土战争中利用了这种矛盾,接近奥地利,利用奥地利来对付土耳其。法国由于与土耳其有传统的贸易关系,不能容忍俄国在近东的扩张,于是,极力联奥援土抗俄。叶卡捷琳娜二世抓住英法之间的矛盾,联合英国来抗衡法国,致使法国的外交策略破产。两次俄土战争的结果使俄国控制了东起库班河、西到德涅斯特河的黑海北岸,巩固了俄国在南方的出海口,加强了俄国在黑海的地位,基本上划定了俄国的南方边界。叶卡捷琳娜二世还分别在1772年、1793年、1795年三次参与瓜分波兰,在瓜分波兰的过程中,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想利用普鲁士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为了保证南部土耳其利益的稳定,避免普奥接近共同对俄,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共同瓜分了波兰。波兰的灭亡成全了俄国的一系列利益,它吞并了波兰46.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占人口的45%),俄国的西部边界开始与普、奥接壤。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进行对外战争的同时,还不断地扩大俄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叶卡捷琳娜二世以自己及自己同盟者的名义首先提出了《武装中立宣言》,要求限制英国在海上的权利。这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文件,也是现代海战法的原则之一。它标志着俄国外交已走出狭小的圈子,走向了世界的范围。
热爱阅读,支持文学艺术创作
由于婚姻不幸,叶卡捷琳娜二世常常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弥补内心的空虚,丰富自己的知识。在阅读中,她对伏尔泰等人的政治哲学颇感兴趣,与其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她还曾在狄德罗穷困潦倒之际买下了他所有的书籍,并出资资助。不仅如此,叶卡捷琳娜二世还热衷于收藏与历史有关的物品,冬宫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此外,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也留下了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她曾翻译莎士比亚的《温莎公爵的婚礼》,并创作了两部历史剧。由于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热衷,加之她广泛搜罗思想精英,支持文学艺术领域的各项创作,为俄罗斯营造了一种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这一时期,俄罗斯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
进行教育改革,推动贵族阶层西方化
由于叶卡捷琳娜二世励精图治,其所统治的时期被很多研究者称为“黄金时代”。在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进行的同时,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出于巩固统治地位的考虑,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力发展贵族教育。她任用贵族中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伊万·贝茨基,制定并执行自己的教育政策。为了让学生远离原有的社会环境,接受全新的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她开办了贵族寄宿学校。由于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为女性,她深信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只有受过教育的女性才能培养出品质优良的俄罗斯下一代,加之当时俄罗斯女性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大多俄罗斯学者选择与教育水平较高的德国女性成婚,因此叶卡捷琳娜二世将发展女性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在1764年成立贵族女子教育协会,并于之后不久建立专门的女子学校,在女皇的倡导下,贵族多将年幼的女子送交学校培养,当时著名的斯莫尔尼女子学校就成为贵族小姐的主要教育机构,这是俄罗斯历史上首所专为女孩子开办的公立学校,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俄罗斯贵族阶层逐步西方化,一定程度上对俄罗斯这一时期文化、经济的繁荣产生了影响。与此同时,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注重发展普通民众教育,开设面向大众的普通学校,如莫斯科养育院和莫斯科商学院,为俄罗斯更好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新型人才。
随后几年里,叶卡捷琳娜二世认识到寄宿学校的局限性:寄宿学校非常昂贵且只能容纳少量学生;这些学生无法完全脱离社会环境,也未必能成为启蒙运动的样本和美德的典范。而且这种稍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办学思想难以为贵族阶层接受。1773年,普加乔夫的起义使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教育改革趋于保守。
在1782年,她任用塞尔维亚教育家米里耶夫主持教育改革。成立了“建立公共学校委员会”。当时俄国的时代背景是:18世纪后半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中产生了教育需求。为了扶持这一新兴的社会力量,给予尚在成长中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较高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以扩大统治基础。委员会计划建立三个层次的学校网,每一级学校都有各自的教育规划。米里耶夫为俄罗斯学校编订一系列教材,并对教师的培训进行监督。1783年在圣彼得堡创办教师进修学校,同年成立师范学院,并在15年内培养了425名教师。1786年颁布《国民教育章程》。1786年秋在俄罗斯各省的省会开办了26所公共学校,1788年又开办了14所。当时的政府还在中小城市开办小学:1787年开办169所,19世纪末增加至315所。这两种学校——五年制的中级国民学校和两年制的初级国民学校——为日后城市设立的学校打下基础。《国民教育章程》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民教育的法令,为俄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叶卡捷琳娜二世所实行的教育措施内容广泛:首次为女性提供教育机会;俄罗斯推行教师培训项目;将学校制度推广到许多省和市镇。叶卡捷琳娜二世对精英阶层进行教育和西化的长期效果还是显著的。首先,受过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在增长。第二,教育和文化改革正在带来俄罗斯“公共领域”的最早标志,为国家政策与私人生活之间提供了一个社会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对国家政策进行讨论。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国内涌现出大量的本民族的科学家、文化家、教育家,他们的活动对俄国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精英阶层的文化趋势是逐渐摆脱宗教束缚,向世俗化方向发展。农民阶层的文化依然无法摆脱宗教、神秘和传统。这也造成俄国文化上的分裂。但一些历史研究表明农民并不是完全隔绝的。农民通过服兵役从而知晓外面的世界和上层社会。民间廉价印刷品“鲁比克”在乡村传播。
关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评价历来存在着分岐,无论同时代人或后代人对她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
当时进步的思想家诺维科夫、拉季舍夫和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对她的对内对外政策、她的残另和冷酷无情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打。
拉季舍夫:①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下的农民处于悲惨状况和无权地位。②一个“恬不知耻的女人”。③“一个骗子、假仁假义者,为害极大的伪君子”。④“最残暴的凶犯”。
卡·瓦利舍夫斯基:叶卡捷琳娜二世虚伪、尖刻、冷酷无情、变化无常、对人民残酷剥削与压榨,贪得无厌的对外侵略以及荒唐的私生活,尤其是她夺取政权的血腥道路。
享利·特罗亚:叶卡捷琳娜二世独断专横,敌视起义和革命,是一个大权独揽、专横跋扈的暴君。
法国外交官舍瓦利耶·迪昂:大公夫人看起来热情洋溢、充满激情。她的眼睛炯炯有神,犹如野兽的眼睛一般清澈、明亮。她天庭饱满,美好的前景好像刻在她额头上似的。她为人善良,和蔼可亲。
英国历史学家乔治·肖-勒费弗:①她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②在某些方面,叶卡捷琳娜大帝是一个品位低俗的女人。她风流成性,放纵声色。据说,在钟爱的情夫身上,她花了国库两千万英镑,而那些人的品德大都不怎么高尚。虽然她对情人以身相许,但她的意志却从未屈从任何男人。在其他方面,她向世人展现了她卓越的品质。统治俄国期间她获得的绝对权力,是同时代的任何君主望尘莫及的,或者说在任何时代里都是罕见的。她统治下的俄国,政府开明、包容,有益于国民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如果有人违抗她的旨意,她便表现出残忍冷漠的一面。她才智过人,言谈诙谐幽默,趣味横生。③叶卡捷琳娜大帝判断力强,知人善任,凭借无穷的魄力和连续不断的成功。她既能与自己提拔的大臣保持良好的关系,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剥夺这些大臣的权力。她野心勃勃,渴望为俄国开疆拓土,她善于为实现长远目标谋划,并能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瓜分波兰 不理性共谋、地缘争霸、欧洲革命与民族消亡》)
英国外交家约翰·贝克汉姆伯爵:她面部轮廓不是那样精细端正,与真正的美有很大距离。……眼睛生动睿智,嘴唇轮廓令人愉悦,栗色头发茂密有光泽,总之,只要一个男人不是对她抱有成见或者麻木不仁,那么他不会对其外貌无动于衷。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许多值得别人喜欢、吸引人的地方,无关美貌。她身材匀称,脖颈和手臂很漂亮,各部分优雅地组合在一起,女人和男人的衣服都适合她。她的眼睛是蓝色的,奕奕有神,使她敏感但不萎靡的目光变得柔和。她似乎丝毫不在意自己的服饰,但是相对于对自己的外表无所谓的女人而言,她永远穿得过于漂亮。
施特恩贝格伯爵:女皇中等身材,非常丰满,这让她走路有些困难。年轻有生机的轮廓,应该是有魅力的。椭圆形的脸有点长,下巴略向外突,嘴唇闭合,她有轮廓很漂亮的弧形鼻子、水汪汪的有活力的眼睛、高高的额头。
卡尔·盖尔赫·那萨乌吉根大公:她的谈话富有吸引力,当内容涉及重要事件时,她精辟的见解证明了她思想的宽泛和正确性。她是一个最具有吸引力的独特的人。
研究者认为,叶卡捷琳娜的第一个情人是当时担任皇储彼得副官的切尔内绍夫。但这段恋情持续的时间不长。此后谢尔盖·萨尔特科夫,公认的宫廷美男子,成为叶卡捷琳娜的情人。叶卡捷琳娜在1754年生下的保罗,史学家认为,就是叶卡捷琳娜与萨尔特科夫的儿子。此后,波尼亚托夫斯基伯爵成为叶卡捷琳娜的新情人。很快两人的恋情就传了出去,彼得也知道,但他对此毫不在乎。
有一天晚间,波尼亚托夫斯基偷偷潜入叶卡捷琳娜的寝宫,被彼得碰个正着。彼得扬言要给他扣上了一顶图谋行刺的罪名。叶卡捷琳娜的办法是:急忙传来了彼得的情人沃伦佐娃,在她耳边轻声说道:“您能使我们都变得幸福,不过是举手之劳。”沃伦佐娃心领神会,急忙赶到彼得的房间,当着波尼亚托夫斯基的面,劝说彼得将他放走。彼得哈哈大笑,闯进叶卡捷琳娜的卧室,将穿着睡衣的叶卡捷琳娜拉下床,拽着她走进自己的房间,指着波尼亚托夫斯基说:“我以后让他随便进出你的寝宫,你该满意了吧。”自此波尼亚可夫斯基每天晚上都到宫中找叶卡捷琳娜,时而四人还共进晚餐,然后彼得和沃伦佐娃回自己的寝宫,波尼亚托夫斯基留在叶卡捷琳娜处,自此相安无事。
土尔扈特东归的疾风骤雨,使俄国在伏尔加河地区的统治秩序陷入瘫痪与瓦解。消息传到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她的大臣们竟漫不经心到让整个部落在她信任的奴仆们鼻尖底下举行暴动,逃出了神圣的俄罗斯国境,从而使罗曼诺夫家族和头戴彼得大帝王冠的守护神鹰蒙受了永不磨灭的耻辱”而大发雷霆。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俄国著名启蒙运动者诺维科夫主办了《雄蜂》(1769——1770)、《闲谈家》等杂志,成为了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想的重要园地,揭露了当时高官厚禄者的贪赃枉法、荒淫无耻,指出他们是一群雄蜂,过着寄生虫的生活;描写了广大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命运,如针对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的不准农民控告地主的禁令:“凡胆敢未经地主同意,当面向女皇呈递诉状者,呈递人与诉状起草人皆处以鞭刑,并流放至涅尔琴斯克服苦役”。
诺维科夫还在自己的一些文章中戳穿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玩弄的“开明专制”的把戏,还不时出现一些对沙皇叶卡捷琳娜进行谆谆诱导、耐心规劝的文章。如《雄蜂》上就有一篇谈论作为一个英明君主应具备的美德和特征,这类文章中也包括刊登某些国外的名篇,供沙皇叶卡捷琳娜借鉴,从中吸取教益。然而诺维科夫对女皇的规劝,引起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反感。
叶卡捷琳娜二世晚年昏庸,离“开明专制”越行越远,走上独裁专制的道路,认为俄罗斯启蒙思想家拉季舍夫是比普加乔夫更坏的暴徒,于1790年将其流放。
而诺维科夫对农奴制度的某些批判和针对时弊所作的某种揭露,更引起了叶卡捷琳娜的敌视。终于,在1792年他被捕入狱,监禁在施利色里堡要塞,直至叶卡捷琳娜二世死后才被释放出来。
叶卡捷琳娜二世曾在斯巴斯卡娅·波列斯基一章上作出批语:“乳臭小儿居然教训起老祖母”,而诺维科夫采用各种方式,抨击朝政,引起了叶卡捷琳娜的恐惧与仇视,进而遭到叶卡捷琳娜的大张挞伐。
叶卡捷琳娜二世曾扬言:“假如阿穆尔河(黑龙江)能作为我们供应堪察加以及所有我们在鄂霍次克海上领地的方便之路的话,那么占领阿穆尔河(黑龙江),对我们来说就是事关重要的了”。
于是,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命米勒尔起草了《关于对华战争的意见》,宣称黑龙江流域原为俄国所有,后被中国侵占,为自己的侵略扩张找到合法的外衣。
同年2月,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调整中俄边境地区的边防体制,计划在东线“和中国人作战,从尼布楚方面进攻,以便夺取黑龙江”。12月11日,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中俄边境武装集结兵力,逼迫清政府给予俄国在黑龙江上的航行权,然而遭到了乾隆帝的拒绝。176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批准了沙俄外交委员会关于加强西伯利亚军队和边防建设的报告,并派遣大批特务刺探和搜集中国内地和边疆的大量水文、地理、物产、矿藏和港湾等情报,为侵略黑龙江流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一次讨论“中国问题”的会议上承认: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前,沙俄正要着手解决中国问题,已有六个团作好了准备;“要是不把土耳其人驱逐出欧洲,不把中国的傲慢加以制服,不同印度建立贸易关系,我是死不瞑目的。”最终,由于中国实力强大且北部边防严备同时又赶上俄土战争爆发,叶卡捷琳娜二世不敢冒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危险对中国东北轻举妄动。
沙俄对土耳其的战争结束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又试图着手解决“黑龙江问题”。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从乌第堡派出30名哥萨克士兵,侵入中国恒滚河(黑龙江下游的主要支流)地区。当地鄂伦春族人民发现沙俄入侵者后,迅速通过当地官员向清廷报告。清政府随后向沙俄提出强烈抗议,要求沙俄停止侵略活动,不然,中国就关闭恰克图的一切贸易。在当地军民的反对和中国政府的抗议下,叶卡捷琳娜二世不得不将哥萨克士兵撒去。
直到19世纪鸦片战争后,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决心以武力占有黑龙江,以实现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遗志,宣称“黑龙江下游是无主的土地,从来不属于中国”,最终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侵略黑龙江作出的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中国黑龙江流域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侵占。
因为保罗与彼得·费奥多罗维奇非常相似,所以叶卡捷琳娜十分讨厌保罗。但自从保罗生下了一个男孩(即亚历山大一世)后,叶卡捷琳娜却喜欢他(亚历山大)。她死前吩咐把一份诏书藏在首饰盒中,这份诏书很可能写着她死后王位的归属(可能是亚历山大),不幸的是这份遗诏被随即赶来的保罗烧毁,保罗在叶卡捷琳娜去世后成了俄国的新皇帝保罗一世。1801年,保罗一世被刺杀,亚历山大大公继位,这便是号称“北方的斯芬克斯”的亚历山大一世。于是,女皇的最后一个预言也实现了。
父亲:克里斯蒂安·奥古斯都
母亲:约翰娜·伊丽莎白
弟弟:威廉·克里斯蒂安(1730年—1742年)
丈夫: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
儿子:保罗一世、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博布林斯基
女儿:安娜·彼得罗夫娜(夭折)、伊丽莎白·波将金娜
叶卡捷琳娜一生有很多情人,据研究叶卡捷琳娜生平的学者巴尔杰涅夫统计,叶卡捷琳娜的情人有23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萨尔特科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后来担任波兰国王)、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奥尔洛夫(后来被封为伯爵)、瓦西里奇科夫(骑兵将军)、波将金(最后被封为公爵)、佐里奇(被封为男爵)、兰斯科伊(男爵)、祖波夫(官至将军)等人。除波将金以外,其他情人都没有对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叶卡捷琳娜的长子是保罗(虽然有人怀疑是叶卡捷琳娜和格里戈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奥尔洛夫的孩子,其生父被历史界认为是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博布林斯基(与格里戈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奥尔洛夫所生),长女安娜(可能是与波尼亚托夫斯基所生)早年夭折,次女伊丽莎白·波将金娜(疑似与波将金所生)。
叶卡捷琳娜宫位于圣彼得堡南三十公里处的普希金市,1990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最初是彼得一世为皇后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即叶卡捷琳娜一世)消夏而建,原名萨丽庄园。伊丽莎白一世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伊凡六世登上皇位后,授权建筑师对这座庄园进行扩建。在持续的大规模工程中,新建了宫殿,扩展了花园,还建起第一批园中建筑,改造后的宫殿长达306米,超过了俄罗斯巴洛克时期的所有建筑。叶卡捷林娜时代,这里成了宫廷举行盛典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重要场所,一度甚至成为俄国的政治中心。
委内瑞拉小说家罗梅罗·登锡尔(Romero,Denzil)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历史小说《叶卡捷琳娜大帝的爱恨情仇》(Amores, pasiones y vicios de la Gran Catalina)将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相结合,展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感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