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7 15:21
分叉露兜(学名:Pandanus urophyllus Hance)是露兜树科、露兜树属常绿乔木。高7-12米。常于茎端二歧分枝,具粗壮气根。叶聚生茎端;叶片革质,带状,先端内凹变窄,具三棱形鞭状尾尖,边缘具较密的细锯齿状利刺,刺上弯,贴附叶缘,背面沿中脉具较稀疏而上弯的利刺,中脉两边各有1明显凸出的侧脉。雌雄异株;雄花序由若干穗状花序组成,穗状花序金黄色,圆柱状,长10-15厘米,其下佛焰苞长达1米,宽约10厘米。聚花果椭圆形,红棕色;外果皮肉质而有香甜味;核果或核果束骨质,顶端突出部分呈金字塔形,1-2室,宿存柱头呈二歧刺状。花期8月。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缅甸、泰国、尼泊尔、老挝、越南、柬埔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及其沿海岛屿、广西、云南和西藏。分叉露兜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地和林中河边、溪边,属于湿生植物,是偶尔或不经常浸泡在水中的水生植物,可在阶段性淹水的环境中生存。
在《中国植物志》(FRPS,1992)Pandanus urophyllus Hance被当作Pandanus furcatus Roxb.的一个异名,但在《Flora of China》编撰期间,《Flora of China》跟随斯通(Stone Fl. Cambodge, Laos & Vietnam 20: 34-35. 1983)将Pandanus urophyllus Hance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即为分叉露兜的标准拉丁学名,将Pandanus furcatus Roxb.定为分叉露兜的异名。
常绿乔木,高7-12米。常于茎端二歧分枝,具粗壮气根。叶聚生茎端;叶片革质,带状,长1-4米,宽3-10厘米,先端内凹变窄,具三棱形鞭状尾尖,边缘具较密的细锯齿状利刺,刺上弯,贴附叶缘,背面沿中脉具较稀疏而上弯的利刺,中脉两边各有1明显凸出的侧脉。
雌雄异株;雄花序由若干穗状花序组成,穗状花序金黄色,圆柱状,长10-15厘米,其下佛焰苞长达1米,宽约10厘米;雄花多数,雄蕊常3-5枚簇生于花丝束顶端,花药线形,长约,毫米,药隔顶端具长而弯的芒尖;雌花序头状,具多数佛焰苞;雌花心皮通常1枚,稀为2枚,柱头呈二歧刺状而弯曲。聚花果椭圆形,红棕色;外果皮肉质而有香甜味;核果或核果束骨质,顶端突出部分呈金字塔形,1-2室,宿存柱头呈二歧刺状。花期8月。
分叉露兜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地和林中河边、溪边,属于湿生植物,是偶尔或不经常浸泡在水中的水生植物,可在阶段性淹水的环境中生存。根有抗淹性,但也可以在山地上正常生长。
分叉露兜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缅甸、泰国、尼泊尔、老挝、越南、柬埔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及其沿海岛屿、广西(阳朔)、云南(丽江、墨江、砚山、西畴、景洪、勐海、潞西、盈江)和西藏(墨脱)。截至2020年,中国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有栽培。
分叉露兜的树干基部会长出支柱根,是植株的辅助根系,能够稳固茎干,支撑着使分叉露兜在大风大浪面前也能够毫无损伤,同时可以吸收养分。
分叉露兜的树枝没有休眠的芽,所以如果把枝条剪掉,就不会长出新芽和新枝条。
分叉露兜只能采用种子繁殖,种子不耐储存,最好在种子采下的24小时内浸种并播种。
观赏:分叉露兜常种植在水边,具有优良的观赏价值。有时也用作树篱。
药用:根药用治感冒、肾炎水肿等炎症;果治痢疾;叶子可用来治疗蛇咬伤。
经济:把树叶摘下经过水煮,变得易折不断,已婚中国傣族妇女用它来做包头的衬里,使包头高而不塌。树叶还可作盖房顶的材料。同时叶纤维质极佳,可编织帽子、席子、篮子、雨衣、婴儿床和垫子等生活用品。而树干可作乐器、小型器具(浮子和渔网)等。
食用:核果是一种水果,果肉可食用。种子含有44-50%的脂肪和20-34%的蛋白质。
保护名录:列入《中国红色名录》——无危(LC)。
地区等级:广西——易危(VU)、广东——无危(LC)、西双版纳——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