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文集

更新时间:2021-12-01 11:29

《列夫·托尔斯泰文集》是200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俄]托尔斯。

内容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几乎是所有现实主义作家无法逾越的高峰,自比为荷马的托尔斯泰,可说是史诗的创造者,他的作品往往如奥德赛般奇异,却又和海明威的作品一样亲切,陌生又熟悉的结合,正是他作品中的独特氛围;而在各种独特角色的形塑与深广的戏剧效应上,托尔斯泰的作品又深具浓厚的莎士比亚风格,托尔斯泰不仅是俄国大文豪,也是道德哲学家及社会改革家,更是19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全集的思想与艺术力量,为世界文学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珍藏《托尔斯泰全集》,承继一位杰出的大文豪、道德哲学家、社会改革家及思想家的精神遗产。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卷 童年 少年 青年

第二卷 中短篇小说

第三卷 中短篇小说

第四卷 中短篇小说

第五卷 战争与和平(一)

第六卷 战争与和平(二)

第七卷 战争与和平(三)

第八卷 战争与和平(四)

第九卷 安娜·卡列宁娜(上)

第十卷 安娜·卡列宁娜(下)

第十一卷 复活

第十二卷 故事

第十三卷 戏剧

第十四卷 文论

第十五卷 政论 宗教论著

第十六卷 书信

第十七卷 日记

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后期作品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