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屹

更新时间:2024-10-11 21:02

刘屹,男,1972年生于北京。1990-200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得历史教育学士、隋唐史硕士和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师从宁可、郝春文教授,博士论文《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并于2000年起至2021年在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为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为历史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中国古代史》、《敦煌学概论》、《中国古代的宗教》、《中国古代史料学》、《中国宗教文献选读》等。

人物经历

求学学位

1990年至1994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攻读历史教育学本科,获得学士学位。

1994年至1997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敦煌学硕士,获得硕士学位。

1997年至2000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古代史博士,获得博士学位。

专业职称

2000年起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同年获得讲师职称。

2004年12月获得副教授职称。

2010年已获得教授职称。

学术兼职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秘书长、理事;

《敦煌吐鲁番研究》编辑部副主任;

《天问》年刊副主编。

研究方向

专业领域为敦煌学、道教史、隋唐史。

主讲课程

1、中国古代史(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基础课)。

2、中国古代历史文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基础课)。

3、中国古代的宗教(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生选修课)

4、敦煌学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生选修课)。

5、中国古代史料学(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基础课)。

6、中国古代宗教文献选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选修课)。

出版图书

主要贡献

已在国内外各种专业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专题论文、研究书评、译稿等60余篇,出版《敬天与崇道》(中华书局,2005年)专著1部。该书于2006年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2008年,承担北京市教委项目“七世纪前中国信仰世界的变迁”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唐间中国信仰世界的变迁”,都已结题。多次赴德国、日本、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

近年来主要从事道教研究,其研究特点是:(1)立足于基本文献,以实证为主,不务空谈;(2)综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宗教学和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和手段;(3)学术视野开阔,遵守学术规范,能够站在相关课题的国际学术前沿,因而在很多具体论题上都具有代表中国学术界与国外学者对话的意义;(4)不仅能够怀疑旧说,而且能够提出道教史和道教文献研究领域的新命题。

个人专著

1.《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4月,741页。

2.《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359页。

3.《经典与历史——敦煌道经研究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343页。

4.《敦煌道经与中古道教》,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11月,418页。

发表论文

(一)专题论文

1、《敦煌十卷本〈老子化胡经〉残卷新探》,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101-120页。

2、《试论化胡经产生的时代》,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3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4月,87-109页。

3、《老子母碑考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34-41页。

4、《唐前期道教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关系》,98年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收入韩金科主编《‘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780-789页。

5、《敦煌本〈老子变化经〉研究之一:汉末成书说质疑》,《吴其昱先生八秩华诞敦煌学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281-306页。(2000年1月)

6、《〈广说品〉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6期,15-18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宗教》2000年2 期转载,59-62页。

7、《敦煌本〈升玄内教经〉的卷次问题》,《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2期,17-22页。

8、《〈玄妙内篇〉考——六朝至唐初道典文本变化之一例》,“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北京,2000年6月,收入郝春文主编《敦煌文献论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614-634页。

9、《试论敦煌本〈化胡经序〉的时代》,“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敦煌,2000年7-8月,载敦煌研究院编《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历史文化卷上》,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264-288页。

10、《中古道教的“三道说”》,《华林》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4月,283-293页。

11、《敦煌本〈老子变化经〉研究之二:成书年代考订》,《敦煌研究》2001年4期,138-144页。

12、《〈浮屠经〉小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期,24-28页。

13、《寇谦之的家世与生平》,《华林》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月,271-281页。

14、《寇谦之身后的北天师道》,《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15-25页。

14、《寇谦之与南方道教的关系》《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二期,2003年4月,2003年4月,71-99页。

15、《论〈升玄经〉的文本差异问题》,《文津学志》第一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191-206页。

16、《论〈老子铭〉中的老子与太一》《汉学研究》21卷1期,2003年6月,77-103页。

17、《唐代道教的化胡经说与道本论》,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87—127页。

18、《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上宫厩户写<维摩诘经>补说》,《华林》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159-172页。

19、《敦煌本〈升玄经〉经箓传授仪式研究》,《敦煌学》第25辑,2004年9月,465-482页。

20、《论汉晋间的“化胡经说”》,《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9月,40-55页。

21、《论〈升玄经〉“内教”与“昔教”的关系》,《敦煌吐鲁番研究》8卷,2005年1月,45-70页。

22、《上博本曹元深祭神文的几个问题》,2003年9月北京敦煌学会议论文,收入《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3月,151-162页。

23、《唐前期道藏经目研究:以〈南竺观记〉和敦煌道经为中心》,2001年洪堡大学会议论文,in Poul Andersen and Florian C. Reiter eds. Scriptures, Schools and Forms of Practice in Daoism: A Berlin Symposium , Wiesbaden:Harrassowitz Verlag, 2005,pp.185-214.

24、《化佛与化胡:晋宋道教眼中的佛道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三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12月,139-153页。

25、《唐开元年间摩尼教命运的转折》,《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九卷,2006年5月,85-109页。

26、《敦煌所见〈洞渊神咒经〉卷二十(S.8076+9047v)残卷及相关问题》,《周绍良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8月,297—302页。

27、《〈笑道论〉引用道典之书志学研究》,《天问》(丙戌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257—295页。

28、《〈画云台山记〉与东晋的张道陵传说》,《艺术史研究》第8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29-51页。

29、《五、六世纪之交关中道教的特点——以姚伯多碑为中心》,《中国中古史研究》第6期,台北兰台出版社,2006年12月,1-22页。

30、《中古道教的“中国”观念》,《唐史论丛》第九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322-334页。

31、《盘古神话:史料新读》,《中国史研究》2007年1期,77-91页。

32、《论〈太上妙法本相经〉的北朝特征——以对佛教因素的借用为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3期,14-20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宗教》2007年6期转载,63-69页。

33、《道教仙人子明论考》,《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11-522页。

34、《〈太上妙法本相经〉的品题和成书问题》,高田时雄主编《唐代宗教文化与制度》,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7年9月,67-85页。

35、《神话与历史:六朝道教对张道陵天师形象的塑造》,Florian C. Reiter ed. Purposes, Means and Convictions in Daoism: A Berlin Symposium . Harrassowitz Verlag, 2007, pp.57-82.

36、《敦煌本〈太上妙法本相经〉所见南北道教传统之异同》,《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199-212页。

37、《“元始系”和“仙公系”灵宝经的先后问题——以“古灵宝经”中的“天尊”和“元始天尊”为中心》,《敦煌学》第27辑,2008年2月,275-291页。

38、《晋宋天师道史硏究之一——以对“奉道世家”的考察为中心》,《天问》(丁亥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213-240页。

39、《〈本际经〉的续成问题及其对南北道教传统的融合》,《华学》第九、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1061-1069页。

40、《五斗米道“传入”江东的几个问题》,《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195-207页。

41、《敦煌本“灵宝经目录”硏究》,《文史》2009年2辑,中华书局,2009年5月,49—72页。

42、《“元始旧经”与“仙公新经”的先后问题——以“篇章所见”古灵宝经为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期,10-16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宗教》2009年5期转载,65—71页。

43、《论古灵宝经〈升玄步虚章〉的演变》,Florian C.Reiter ed., 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 A Berlin Symposium , Harrassowitz Verlag, 2009, pp.189-205.

44、《排拒与容纳——六朝天师道与〈太平经〉关系的考察》,郑开编《水穷云起集——道教文献研究的旧学新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1—24页。

45、《敦煌本“通门论卷下”(P.2861.2+2256)定名再议》,《文献》2009年4期,47—55页。

46、《中古道教神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以元始天尊的“至尊性”和“佛陀化”为中心》,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第42卷1、2期,2009年11月,75—91页。

47、《汉末还是南北朝?——〈想尔注〉成书时代之比较》,《敦煌学》28辑,台北乐学书局,2010年3月,145—164页。

48、《从星神到身神——汉晋间太一神的内在化》,《天问》第三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149—170页。

49、《古灵宝经“未出一卷”考论》,《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4期,81—103页。

50、《武则天“圣母神皇”与“圣神皇帝”尊号探析》,《莫斯科大学学报》2010年2期。(俄文)

51、《中古早期的鬼兵观念——以王凝之所请鬼兵为中心》,Florian C. Reiter ed., Exorcism in Daoism: A Berlin Symposium, Harrassowitz Verlag, 2011,pp.51—67.

52、《王凝之之死与晋宋天师道的渊源》,《中国史研究》2011年2期,59—75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宗教》2011年5期转载,74—84页。

53、《古灵宝经出世论——以葛巢甫和陆修静为中心的考察》,《敦煌吐鲁番硏究》第1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7月,157—178页。

54、《天尊的降格与道教的转型——以德藏吐鲁番道教文献Ch.349、Ch.1002为例》,《吐鲁番学硏究》2011年1期,77—88页。

55、《论〈老子中经〉的成书时代》,郑炳林主编《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08年度理事会曁敦煌汉藏佛教艺术与文化国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9月,121—134页。

56、《向达先生摹抄本〈上元金箓简文〉残卷重识》,《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2月,535—548页。

57、《唐代的灵宝五方镇墓石研究——以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唐李义珪五方镇墓石”为线索》,《唐研究》1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7—38页。

58、《采撮〈法华〉与改换〈涅槃〉——〈太上灵宝元阳经〉的成书问题》,黄正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355—362页。

59、《开天时期安西军政体系中的道教踪迹——以库车都勒都尔·阿乎尔遗址出土D.A.124+125号文书为中心》,新疆龟兹学会编《龟兹学研究》第五辑,新疆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483—497页。

60、《如何修得上仙?——以古灵宝经中的太极左仙公葛玄为例》,余欣主编《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375—391页。

61、《S.4226“太平部卷第二”与〈太平经〉的“再出说”》,波波娃、刘屹主编《敦煌学:第二个百年的研究视角与问题》,St.Peterburg,Slavia, 2012, 147—153页。

62、《死后成仙:晋唐至宋明道教的“炼度”主题》,《唐硏究》第1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225—247页。

63、《道教礼仪历史考察的一个基点》,东岳书院编《礼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183—191页。

64、《古灵宝经中的三洞说》,《庆贺饶宗颐先生九十五华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12月,638—651页。

65、《论古灵宝经“出者三分”说》,《国学的传承与创新——冯其庸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六十周年庆贺学术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1249—1261页。

66、《德藏吐鲁番双语文书残片Ch/So 10334 (T I α)v的道教内容考释》,《中国新出资料学の展开》,东京:汲古书院,2013年8月,257—264页。

67、《符文、真文与天文——论“灵宝”概念的不同表现》,《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457—473页。

(二)书评

1、《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敦煌吐鲁番研究》第3卷,1998年9月,371-381页。

2、《评〈道家文化研究〉13辑〈敦煌道教文献专号〉》,《敦煌研究》1999年3期,142-149页。

3、《评T. H. Barrett, Taoism under T’ang .》《唐研究》第5卷,1999年12月,486-496页。

4、《评山田俊著〈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太玄真一本际经》の成立と思想〉》,《唐研究》第6卷,2000年12月,451-458页。

5、《评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六朝道教史研究(中译本)〉》,《中国史研究》2002年4期,134-142页。

6、《评李德范辑〈敦煌道藏〉》,《敦煌吐鲁番研究》第6卷,2002年6月,384-389页。

7、《评王宗昱著〈道教义枢研究〉》,《唐研究》第8卷,2002年12月,476-481页。

8、《评Florian C. Reiter,The Aspirations and Standards of Taoist Priests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唐研究》第8卷,2002年12月,471-476页。

9、《评索安〈西方道教研究史〉及两部中译本》,《唐研究》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512-523页。

10、《评王承文著〈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中华书局,2004年1月,463-468页。

11、《评小林正美著〈唐代の道教と天师道〉》,《唐研究》第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598-604页。

12、《评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九卷,2006年5月,492-500页。

13、《评荣新江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总目(欧美收藏卷)〉》,《敦煌学辑刊》2008年2期, 171-173页。

14、《评林悟殊〈中古三夷教辨证〉》,《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25-531页。

15、《评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人文中国学报》第十五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461—467页。

16、《评吕鹏志〈唐前道教仪式史纲〉》,《唐硏究》第1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545—551页。

17、《评刘进宝主编〈百年敦煌学〉》,《敦煌吐鲁番学硏究》第12卷,501—507页。

18、《〈唐代道教〉中译本序》,巴瑞特着,曾维加译《唐代道教》,齐鲁书社,2012年9月,1—6页。

(三)信息、综述

1、《关于敦煌本化胡经及其相关问题的新认识》,Susan Whitfield ed. IDP News , No.7 Spring 1997,p.6.

2、Critical Edition of the British Collection of Dunhuang Documents, Trans. By Colin Chinnery, IDP News , No. 10 ,Spring,1998, p.8.

3、《〈敦煌道经目录编〉补遗》,《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3期,115-119页。

4、《人间佛国--敦煌艺术百年回顾》,台湾《新朝艺术》22期,2000年7月号,123-126页。

5、《一件流传中国的日本国宝——记北京大学藏日本圣德太子写经》,《中国书画》2003年8期,91-93页。

6、《二十世纪敦煌道教文献研究概述》,北京2002年8月敦煌学学术史会议,《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 199—221页。

7、《近年来道教研究对中古史研究的贡献》,《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8期,12-20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宗教》2004年4期转载。《2003-2004中国宗教研究年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252—268页转载。

(四)译作

1、Anna Seidel, “Imperial Treasures and Taoist Sacraments--Taoist Roots in the Apocrypha”, M. Strickmann ed.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Vol.2, Bruxelles, 1983, 291-371.《国之重宝和道教秘宝》,《法国汉学》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2月,42-127页。

2、M. Strickmann,“The Longest Taoist Scriptures”, History of Religion ,17,1978,331-354.《最长的道经》,《法国汉学》第7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2月,188-211页。

(五)参撰参编论著

1、《汉书二十三家注钞》,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与史睿、张钥合作)。

2、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部分词条。

3、郝春文主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一),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二、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四、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

4、波波娃、刘屹主编《敦煌学:第二个百年的研究视角与问题》,St. Peterburg, Slavia, 2012,

(六)学位论文

1、《试论南朝经教道教的形成及其对北方道教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97年。

2、《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

学术会议

1998年10月,陕西西安,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硏讨会及唐史学会年会。提交论文已出版。

2000年6月,北京,首都师大,「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已出版。

2000年8月,甘肃,敦煌硏究院,「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已出版。

2001年3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道教经典、学派与修行方法」国际道教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已出版。

2002年8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敦煌学学术史国际讨论会」,提交会议论文已出版。

2003年10月,北京,国家图书馆,「敦煌学国际硏讨会」,提交论文已出版。

2004年7月,云南昆明,唐史学会年会,提交论文。

2004年9月,武汉,武大三至九世纪硏究所,「中国三至九世纪历史发展及唐宋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2005年6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道教修行的目的、方法和坚定信仰」国际讨论会,提交论文已出版。

2006年3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硏究所汉字情报中心,专题演讲,论文已出版。

2006年11月,台湾高雄,「第一届仙道国际学术硏讨会」,提交论文,即将出版。

2006年12月,香港,「学艺兼修.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已出版。

2007年10月,香港,「东西方硏究」香港大学中文系成立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硏讨会,提交论文。

2007年11月,上海,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学术硏讨会,提交论文。

2007年12月,柏林,「道教仪式的基础硏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

科研项目

1.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委项目“七世纪前中国信仰世界的变迁”。

2.2005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唐间中国信仰世界的变迁”。

3.“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2BZS025)

获奖记录

2006年,《敬天与崇道》一书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项目”。

2005-2008年 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其中的国家社科项目还于2008年12月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优秀成果”鉴定评级。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