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18 17:16
刘思俭,原湛江水产学院教授,和蔼的表情展现的似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后的波澜不惊,起伏的皱纹写下的似是海大一路走来的记忆。
刘老师,一位比海大还老的老师,一位见证了海大从幼小到壮大全部历程的教授,倾其45年心血于我校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兢兢业业。
1951年,刚从山东大学水产系毕业的刘老师,怀着满腔革命热情服从国家的分配,放弃了本可以到国家水产总局工作的机会,来到当时广东汕尾镇的广东水产学校即我校前身开始了他长达45年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那时,学校的师资缺乏,养殖专业虽有三个班但却从来没有上过专业课,学校非常希望刘老师能教《淡水养殖学》、《海水养殖学》、《鱼病学》这些课程,但刘老师为难了。因为他本人也限于当时国家的客观条件没有学过这些专业课程,仅仅是在大四那年到湖南进行过家鱼受精卵低温处理的试验和参观过淡水养殖场,以及听了日籍教授的海带养殖课并在山东烟台养殖场实习过。
怎么办?一方面是期待已久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自身的实际!到底该怎么办呢?
刘老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就在这时,二年级的学生来拜访他们渴望已久的专业老师。刘老师从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汕尾附近很少淡水养鱼,也很少看到过鱼病,但在外海岩礁上却有天然紫菜生长,内湾有牡蛎、泥蚶养殖,还有渔塭养鱼养虾。通过交流,刘老师知道了学校对专业课的迫切需求,同学们求知的目光坚定了他克服困难的决心。
理论如何联系实际,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刘老师跟教导处何主任商量,不如开一门《水产养殖学》。于是刘老师便登上讲台,给学生讲授“养殖对象和环境的关系”。从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的趣事讲起,学生都听得很新鲜觉得很有意思。这大大增强了刘老师的信心和勇气。于是他马上给日籍老师去信,索取日本有关海带、裙带菜、紫菜的栽培和贝类、鱼虾养殖等书籍和资料。日籍老师很快就把资料寄过来了,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刘老师谈起此事对日籍老师当时的雪中送炭仍感激不已。
这一年,刘老师带着学生深入到汕尾沿海各个海区进行研究调查。包括研究如何人工栽培紫菜,进行牡蛎浮筏式采苗养殖实验等。期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由于教学行政工作的需要,刘老师被提升为教导处副主任。刘老师身上的担子加重了。可是年轻人嘛,累就累点,双肩挑,挺得住。那个时候,刘老师除教好自己的课程的同时,总是不遗余力的去协调好全校的教学工作。
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曾开放实验室、标本室、图书馆、阅览室让群众参观。并组织教职工和农民、渔民进行球类比赛和拔河比赛。这些使学校进一步了解到自己的教学设备应该加强,更要大力自制教具,更好地进行直观教学。那个时候,全国范围内并没有水产类的教科书。很多教师仅凭经验上课,学生们很多都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
刘老师深为此忧虑。一天,刘老师拜访了从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陈国贤老师。交谈中得知苏联的课堂五段教学法以及上课前写课时授课计划,开学前订学期授课计划等。刘老师大加赞赏,马上请陈老师作了一次全校性的公开观摩教学。并在全校大力推广了这种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55年,学校从汕尾搬到了江门。在江门,刘老师协助校长和教导主任何鼎元同志处理全校的教学工作,执行中央所颁布的各专业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全面向苏联学习,课堂上实行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新课、复习新课、布置作业),改革考试方式,实行口试和五级记分制。还时常举行全校性公开观摩教学,全面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除了自己负担的海藻栽培学授课任务以外,又为渔捞专业开设了海洋学、为养殖专业开了水文学两门课。为进一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刘老师把校门前的西江河口作为实验基地,充分利用西江水文站的设备进行教学,并鼓励教师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刘老师还自己完成了西江鱼苗装捞网具设置地点和河水涨落关系的研究,提高了鱼苗装捞效率。
1959年初,学校迁到珠海。刘老师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开展了经济海藻江蓠栽培方法和提高产量的研究。并借着带学生去汕尾实习的机会,初步取得了植物生长剌激素对江蓠生长的部分实验结果。
1960年,学校与暨南大学水产系合并由中专提升为广东水产专科学校。为了便于刘老师集中力量从事个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由副教导处主任转任养殖系主任。
1962年夏,学校迁往湛江。刘老师重点围绕江蓠高产的科学研究,深入两广各地考察研究,并在此项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老师为科研不遗余力,甚至还远赴海南岛探索麒麟菜的人工栽培。
在这期间,刘老师经历了文革的冲击,他是学校第一个被批判的老师。对于那段历史,刘老师只是轻轻一笑,如大海般的胸怀包容了一切。
1979年,学校升格为湛江水产学院,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刘老师宝刀未老,被任命为副院长。此时的刘老师老当益壮,一手抓教学行政工作,一手抓教学和科研。两手都抓,两手都抓得硬。刘老师在这一岗位上辛勤工作了八年。
刘老师一直致力于海藻栽培学和海洋学的教学和提高江蓠产量的科研工作。刘老师治学期间,先后在《水产学报》、《海洋科学》、《热带海洋》、《湛江水产学院学报》、《湛江海洋大学学报》、美国《水生生物学报》、日本《海苔与海藻》等刊物发表了40多篇学术论文,并著有《海藻栽培学》(与曾呈奎教授合编)、《江蓠栽培技术》、《江蓠养殖》等。刘老师获得的一个又一个荣誉称号是对他45年的辛勤劳动的认可:江门市的先进工作者、广东省水产系统先进工作者、湛江地区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国家教委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共广东省委人民政府园丁奖、国家教委农业部林业部支农扶贫生产服务成绩突出奖、广东省高教“七五”期间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等,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辛勤工作的刘老师直到71岁高龄才正式退休。
刘老师执教期间,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研精神以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的他每年都有很多在全国各地工作的学生前来拜访。说到刘老师的学生,这里不能不说的就是刘老师的夫人,曾淑芳老师,既是他事业成就的得力助手也是他所教的第一届学生。
退休后,刘老师仍非常关心学校的发展,并先后几次回校做报告,引起较大的反响。刘老师对学校和学生都寄予厚望,五十多年来,刘老师看着海大从幼小到壮大,一步步走向新的辉煌;五十多年来,刘老师看着一届届海大学子走出校园,走向人生灿烂......
在海大七十周年校庆之际,刘老师欣然写下了《45年教学与科研点滴——校庆感怀诗一首》——
海大华诞七十年,四十五载执教鞭。
讲授课程仅七门,科研论文四十篇。
回顾过去如转瞬,今天仿佛是昨天。
主观认为尚尽力,功过评说留人间。
刘思俭教授逝世:
广东海洋大学副厅退休干部(原湛江水产学院副院长)刘思俭教授,因病于2008年3月9日7时30分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逝世,享年83岁。
刘思俭同志遗体送别定于2008年3月13日(星期四)上午10时30分在湛江市殡仪馆举行。
永远的老师,永远的亲人:
我校退休干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原湛江水产学院副院长刘思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3月9日7时30分在湛江逝世,享年83岁。刘思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3月13日上午在湛江殡仪馆举行,学校领导刘卫国、何真、容景春、潘泰、陈泽球、章超桦,离退休老同志、有关部门领导、校友代表以及刘思俭同志生前好友出席了告别仪式。告别仪式由党委副书记潘泰主持,党委书记刘卫国介绍了刘思俭同志的生平事迹,党委副书记容景春宣读了唁电。
刘思俭同志1925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51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并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后,刘思俭同志怀着满腔革命热情,投身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他服从国家分配,放弃了到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广东汕尾镇广东水产学校工作。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与学校联系在一起,献给了海洋水产事业。在我省水产教育创办初期,条件较差,环境艰苦,他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办好学校。他经历了广东海洋大学的整个历史变迁,学校从发展初期到壮大,都有他的辛勤奉献。
刘思俭同志担任过教导副主任、养殖系主任,1979年任湛江水产学院副院长。在党委的领导下,他依靠广大干部教师,在抓行好政领导工作的同时,孜孜不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湛江水产学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广东海洋大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思俭同志在我国水产养殖方面具有很高造诣,在海藻江蓠的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先后在《水产学报》、《海洋科学》、《热带海洋》、美国《水生生物学报》、日本《海苔与海藻》等刊物发表了4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刘思俭同志几十年来,不管炎夏寒冬都深入到生产科研第一线,经常到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考察调研,发扬了严谨求实的科研传统。在长期教学科研工作中,他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大学子,桃李满天下,在师生中享有很高声誉。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羸得了广大师生的爱戴,成为“三能”人才培养的领导和师长。
刘思俭同志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坚持不懈地关心支持学校发展和建设,经常到湛江周边地区,提供水产科技服务,参与关工委工作,关心青年学生成长。
刘思俭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五十多年,热爱水产教育事业,坚持原则,爱护干部,宽以待人,言传身教,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关心群众。他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为我国水产教育事业贡献出毕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