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剑

更新时间:2023-03-01 17:51

刘文剑,1966年3月14日出生于山东栖霞,理论化学家,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青岛理论与计算科学研究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66年3月14日,刘文剑出生于山东栖霞。

1985年9月—1989年7月,就读于山东大学,毕业后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9年9月—1992年7月,就读于山东大学,毕业后获得物理化学硕士学位。

1992年9月—1995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毕业后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1995年9月—1997年12月,任职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复杂物理体系研究所。

1998年1月—2001年12月,任教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

2001年12月—2018年12月,任北京大学特聘教授。

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4年,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

2018年12月起,任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青岛理论与计算科学研究院院长。

2019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文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量子电动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化学、强相关多体理论、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相对论核磁共振光谱理论、相对论核-自旋转动光谱理论、大矩阵对角化方法、相对论能带理论、从头算非绝热动力学等,具体包括:①提出了一个有效量子电动力学方程eQED,在理论上打通了量子电动力学与相对论量子化学这两大子领域的界限,建立起连续完整的相对论分子量子力学;②提出了二分量相对论量子力学方程X2C。该方程是联系Dirac方程与Schrödinger方程的;③提出了系列自旋分离的精确二分量相对论哈密顿量sf-X2C+soc-DKHn/X2Cn/BSSn,进而建立起一个连续完整的“哈密顿量梯子”;④针对强相关体系,提出了“先静态再动态又静态”的多电子波函数构造方案及系列算法(SDSPT2、SDSCI、iCI);⑤系统发展了相对论、自旋匹配、非绝热耦合、线性标度含时密度泛函理论,为研究发光材料的物理机制开辟了新的路径;⑥提出了全新的核磁共振(NMR)相对论理论,解决了该领域多年的难题,使该领域的研究进了一步;⑦提出了核自旋—转动(NSR)的严格相对论理论,并建立了NMR与实验NSR之间的“相对论映射关系”;⑧发展了精确二分量相对论能带理论;⑨提出了一个大矩阵部分对角化方法iVI。该方法不仅能得到外部解,而且能直接得到内部解;⑩发展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化学计算软件包BDF(Beijing Density Functional)。

刘文剑编著的主要论著有《Handbook of Relativistic Quantum Chemistry》等。

人才培养

学生写的文章,大到文章结构、公式推导,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刘文剑都亲自过问,严格把关。无论什么报告,即使深夜交给他,第二天一大早,就会发现密密麻麻做了大量的批注,连语法和标点符号的不当之处也全部给予了修正。刘文剑说:“科学上不允许任何一点的失误和将就,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要白纸黑字永远留世的。”

截至2022年5月,自2002年以来,刘文剑已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24名,其中16名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刘文剑在理论与计算化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亚太理论与计算化学家协会评)

“刘文剑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科学家,严谨细致,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他用30年余载的躬耕,诠释着拼搏奉献、严谨求实的科学家精神。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用实际行动鼓励学生培养独立的人格和强悍的性格,学会选择,懂得坚持,勇于探索,培育出满园桃李。”(山东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评)

“刘文剑是一个执着于自己追求的人,一个坚持自己信念的人,也是一个‘有趣’的人。”(北京大学新闻网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