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9 09:38
刘昌孝(1942年5月15日—2024年7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洋塘乡,药理学家,药代动力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天津药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院长。
1942年5月15日,刘昌孝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洋塘乡。
1961年9月—1965年7月,就读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现北京大学药学院),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5年8月—1969年12月,担任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理组长。
1970年1月—1982年2月,担任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药理组长。
1973年—1974年,在湖南洞口县太平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农业学大寨,在此期间完成《药物动力学》初稿。
1982年3月,先后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药研究所、天津医药工业研究所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工作。
1986年—1987年,在瑞典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从事药代研究。
1986年,参与建立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先后担任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
1987年,担任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药理室主任。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被聘为首批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4年7月25日3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根据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刘昌孝于1968年建立第一个药代实验室,1975年率先将药代动力学学科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在已鉴定的药代程序中提出模型优化和数据批处理方案,使之应用遍及中国国内数百单位,被发表在中国国内外的4700多篇论文中采用或引用。致力新药研究,负责本院新药研究获17个新药证书,参与20多个新药证书项目的研究。
根据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刘昌孝先后发表论文340余篇,中英文专著17本。
根据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刘昌孝先后承担近40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百多个创新药物的药代研究。
根据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刘昌孝先后获得国家部省级成果奖34项次,另获国际奖5项。
刘昌孝编写的《药物动力学概论》是中国培养高级研究人才的基础理论教材。
1968年,刘昌孝在北京医药研究院建立中国国内第一个药物动力学实验室。1995年,建立中国国内第一个部级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室。2003年,创建第一个省部共建国家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刘昌孝是中国药代动力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评)
刘昌孝为中国药动学、药物评价学、中药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卓越贡献。(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评)
刘昌孝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不断开拓创新,首次提出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重要理论,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中药质量研究的热潮,为中药质量标准化研究指明了方向,对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中国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
您(刘昌)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中国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为中国药代动力学、药物评价、中药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祝刘昌孝院士八十岁寿辰贺信)
2019年9月22日,广药集团在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树立刘昌孝塑像,弘扬科学精神和中医药文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国医大师禤国维、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等专家领导出席并为刘昌孝塑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