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2 10:32
刘汉龙,男,汉族,1964年3月生,江苏省高邮市人,国家级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4年3月,刘汉龙出生。
1986年6月,在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工结构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0年12月,在河海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4年6月,在河海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4年至1995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做访问研究。
1996年至1997年,在日本国立港湾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7年7月,在河海大学由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8年8月,任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至2003年,两次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
2004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访问教授。
2005年,赴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任访问教授。
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任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院长,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3年12月,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2016年7月,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7年4月21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17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6月16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17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
2019年6月6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19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
2021年5月,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2023年11月22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汉龙长期从事软弱地基加固与桩基工程、环境岩土力学与防灾减灾工程等方向的科研工作;相关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边坡、高土石坝以及陆域吹填和岛礁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并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果在重庆也得到推广应用,包括三峡库区高边坡、重庆科学大道生态边坡、重庆梁开高速地基处理及大足石刻保护等重点工程,并为重庆东站规划选址、重庆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战略等提供了重要决策咨询建议。
据2023年9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数据,刘汉龙在中国国内外学术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其中被SCI、EI等国际三大检索收录有125篇次。截至2022年5月,刘汉龙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
据2023年9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数据,刘汉龙作为项目负责人已申请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中重点基金2项、杰出基金1项、面上项目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计划3项等。
据2023年9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数据,刘汉龙以第一申请人获国家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
截至2022年5月,刘汉龙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均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2),军队及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项和中国发明创业奖1项(均排名1)。
截至2022年5月,刘汉龙主编国家、行业与地方标准7部,参编ISO国际标准1部。
截至2022年5月,刘汉龙已培养博士后科研人员13人,博士生69人,硕士生80人;据2023年9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数据,刘汉龙指导在站博士后3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0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
据2023年9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数据,刘汉龙指导学生获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
截至2022年5月,刘汉龙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均排名1)。
刘汉龙在岩土与地下工程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中国以及重庆市土木工程行业的科技进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评)
刘汉龙是中国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领军人物,他致力于为软弱土强“筋骨”,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性提供了坚实保障,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庆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