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22:40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初于1898年5月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899年2月因不满水师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这诗是1900年初,他第二次回家度寒假后,回到南京学校时写的,并托人带到绍兴家里。周作人1900年4月14日(阴历三月十五日)的日记记有:“接金陵十八日函,并洋四元,诗三首,系托同学带归也。”这“十八日”,是阴历二月十八日,阳历3月18日。可见鲁迅这诗写于1900年3月18日之前。周作人这天的日记还录下了诗三首的全文,署名为“豫才未是草”。周作人日记1901年4月12日(阴历二月二十四日)重录此诗时,署名为“戛剑生未是草”。很可能原诗无署名,忽儿署这个名,忽儿署那个名,都是周作人代署的。“未是草”,意即“未定稿”。 戛剑生是鲁迅当时自取的别号。周建人说:鲁迅到南京读书后,“刻了两颗图章,一颗是‘文章误我’,一颗是‘戛剑生’,意思是说,以前读古书,做古文,耽误了我的青春,现在我要‘戛’的一声拔出剑来,参加战斗了”。
这三首诗文字上都很通畅、易懂。鲁迅少年时期,家境逐渐衰落。为了寻找谋生的出路,他只好去南京进当时洋务派办的洋学堂。这在某些人看来,仿佛是走异路逃异地似的。他在《呐喊·自序》中说:“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更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这段话可以作为鲁迅诗中“谋生无奈”的注释。“日奔驰”不能照字面的解说。他在学校里读书,不至于要每日为生活而奔波。这里的意思是:为了谋求生活的出路,他只得奔走到他乡,在异地生活。檠,是灯架,这里借指灯。在异地他乡,孤灯夜雨,最使人感到凄绝,也最令人想家。
本诗第一首是写他又回到南京后想家的心情,第二首则是写他离家回宁一路上的离情别绪。“还家未久又离家”是指他寒假回家不久又要离家返校了。一路上夜暮茫茫更增加了他的思亲之念。杨柳容易使人产生依恋之情,如《诗·小雅·鹿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人因而有折柳赠别的风俗。《三辅黄图·桥》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古时有一首抒述离别之情的曲也就叫《杨柳曲》,古人诗文中多有写及,如唐代孟郊《折杨柳》诗:“楼上春风过,风前杨柳歌,枝疏缘别苦,曲怨为年多。”断肠花,元代伊世珍《琅环记》引《采兰杂志》载:相传有一女子,思念情人,泪滴在地上,长出了断肠花,即秋海棠。后人也常泛指花期不长而容易引起离情别绪的花木,如唐代刘希夷《公子行》所写:“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鲁迅这一联诗的意思是:在返校的路上,两边不是杨柳树,就是断肠花,这更激起我对亲人们的思念。
本诗第三首是说:“从来一别又经年”,是指鲁迅只能一年回家一次,每次一别就要分离一年;而又相隔万里,要经陆路和水路,仰望长空,深感路途的遥远。千言万语,并为一句,要说的是:可要努力学习啊,“文章得失”靠我们的勤奋好学,而不能听天由命呵?杜甫《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后人认为,前一句是“少陵一生精力,用之文章”的总结,而后一句,“作者殊列,名不浪垂”,是“千古文人之总括”。
本诗由周作人供稿,曾经唐弢编入《鲁迅全集拾遗续编》①,1958年版和1981年版《鲁迅全集》均编入。
①戛,原是戈戟之类的古兵器,但周建人的上述解释很生动、形象,可供读者参考。周作人当时别号为“跃剑生”,更可见周建人对戛剑生的解释大概合乎鲁迅的原意。
②鲁迅的“文章得失不由天”,很可能受到杜甫《偶题》的启发而来。有的注家认为,鲁迅这句诗是反对“文章憎命达”的说法的。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人生道路坎坷,常能写出好文章;生命历程一帆风顺,富贵荣华,倒未必能写出好作品。杜甫这意思是不错的。鲁迅所说的“天”和杜甫所说的“命”显然是两回事。也有的注家认为,鲁迅这句诗是反对“文章本天成”的说法的。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瑕疵,岂复须人为。”陆游是说:文章本应自然而成,好像妙手偶然得之似的;这样才粹然无瑕疵,而不须人为的造作。鲁迅所说的“不由天”和陆游所说的“天成”,虽都是“天”,但所指不同,也是不能扯在一起的。 随着这三首诗,鲁迅把学校里发给他的生活零用钱或奖金节省下来托人带回家,数目虽然不大,但更可见他对老母弱弟的挂念。1898年刚到南京不久,他的一则《戛剑生杂记》就曾反映了他的思亲之情:“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可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抑。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身所历,非托诸空言也。”这种柔肠欲断的游子思亲情怀,和本诗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