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地貌学

更新时间:2022-08-25 15:30

地貌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形成各种现代地貌(如坡地。河流,海岸,冰川、风沙,岩溶地貌等)的动力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长期定位观测,模拟实验和力学分析的方法。

定义

动力地貌学是研究各种地貌营力,特别是外营力在地貌塑造中作用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它应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貌形成的机制,着重研究地貌形成的现代过程以及地貌与各作用变量之间的关系,用现实主义的原则,再现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历史,故又称地貌过程。

历史

动力地貌学(dynamical 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在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常运用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该学科起源于1880年代,早期主要研究河流冲积、侵蚀等作用,1950年代以后获得较广泛的发展。

动力地貌学萌芽于19世纪80年代,最初是将水力学知识用于河床发育过程的研究。随后,运用波浪、潮汐等海岸动力因素研究海岸地貌的形成与演变。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较快,戴莱克于1957年对动力地貌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作了探讨。

60年代起,对地貌过程的研究发展到地貌演变的数学分析,代表性著作有沙伊德格尔《理论地貌学》,多恩坎普的《地貌学数值分析导论》,恩布尔顿和索恩斯的《地貌过程》等。

在中国自60年代以来动力地貌学的研究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海岸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坡地地貌及泥石流研究等方面,陆续建立了河流地貌实验室、波浪水槽及海岸河口整体模型实验装置、风洞实验装置等,还建立了各种定位、半定位野外实验站,取得了一批成果。

基本内容

动力地貌学主要研究形成构造地貌的构造应力场,分析各种岩层、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各种构造地貌的影响,并应用地球动力学知识分析新构造时期,地貌在内动力作用下的表现;

研究河流动力与地貌形态的关系,包括研究在一定的水力与边界条件下,河床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影响河流地貌过程的流域盆地、地质、气候、水文、水系密度、发育阶段等因素,与河流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野外观测、模拟试验等方法研究岸坡形态、河流纵剖面、河床地貌、河型及其转化等问题;

研究海岸带在波浪、潮汐、海流、风等动力因素作用下的演变过程。这些动力因素是作用于海岸的作用变量,能引起海岸地貌和海岸沉积物的变化,称为反应变量。海岸动力地貌既要研究这些变量的本身,同时也要分析这些变量对动力因素的反馈作用;应用空气动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理论,研究沙丘沙的形成和运动规律;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研究风沙流的结构特征,探讨沙丘的动态变化;

研究喀斯特动力地貌,包括用化学方法研究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结合地下水运动规律,阐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用实验方法研究溶蚀速率;用水力学原理研究喀斯特洼地的形成与演变等;研究坡地在风化、降水、冰冻—融化、重力等因素作用下的演变过程,探讨坡面径流的侵蚀过程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的动力机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坡地形态分类,研究坡地发育的理论模式。

分支学科

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

研究方法

具体方法很多,就方法论而言主要有:

动力与地貌形态

动力地貌着重研究最易变化的地貌,即短时期内可测变量的地貌,动力因素是易变的,亦是可测的。通过反复测量动力因素地貌沉积物的变量,以求得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代与历史过程

动力地貌研究现代过程、即地貌的成因机制,有助于认识整个地貌景观的物理、化学属性及其发育史。动力地貌所研究的过程着重短暂的、地貌演变中的片断事件,但还需要研究地貌景观的结构、地质组成和历史演变,以揭示动力-形态相互作用过程的长周期变化特性,有助于现代过程的研究。

微观与宏观

动力地貌研究通常要对风化过程、坡地过程、海滩变化、各种营力的侵蚀和搬运、沉积物的分选和堆积等进行微观的分析,这些微观的地貌过程是受控于地貌景观的总体,因此研究微观过程必须考虑地貌景观的宏观条件。众多微观的过程又会影响地貌景观的总体,因此作宏观分析时又不能忽略微观过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