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信和

更新时间:2024-10-25 16:12

包信和,1959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无党派人士,物理化学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

人物经历

1978年09月-1982年07月,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2年09月-1987年10月,复旦大学化学系硕博连读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7年10月-1989年08月,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讲师)。

1989年08月-1995年05月,获德国洪堡基金和马普基金资助,在德国马普协会Fritz-Haber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

1995年05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回国,其间: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7年8月-2000年8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副所长。

2000年8月-2007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3年-2015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

2009年3月-2014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

2015年7月-2017年6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2017年6月-2024年10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人物活动

2024年1月6日上午,安徽省碳中和产业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合肥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等参会。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包信和从事表面化学、金属催化材料以及多孔材料等相关的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工作重点集中在金属催化剂的表面化学、纳米催化理论,多孔材料的合成、表征,在催化中的应用研究和采用原位、动态方法观察在反应过程中,金属催化剂表面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下发生的结构自组合效应以及由此导致的非线性表面反应动力学特征等。他带领团队从碳管限域的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合成气制乙醇的探索开始,系统研究了纳米限域体系中的突破性技术,其所研究的技术在烯烃合成领域被誉为“里程碑式新进展”,从原理上开辟了一系列天然气、煤和生物质等高效制备烯烃等高值化学品的新途径。

根据2022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包信和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研究成果分别获评2014年和2016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人才培养

包信和非常重视科研骨干的工作研讨,定期组织讨论是常态。为了培养一流人才,他为年轻导师的发展创造了许多良好的条件,比如项目、经费、设备和学生等;他还会定期召集团队成员,讨论每个人的发展规划。

截至2021年11月,包信和所在的实验室,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25人、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后40余人,多人已成长为催化领域的优秀人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1975年,包信和从同德中学(现刘芳中学)毕业。当时,科教报国的氛围渐浓。城镇户口的他干了一年半的农活后被分配到了扬中县兽药厂工作。两年后高考恢复,第一年高考时,只考语文数学,但当时还没掀起全民高考的热潮,他尝试参考,但意外落榜;第二年,很多中学开设辅导班,他只买了基本参考书回去复习,没想到当年高考成绩位列全县前茅。当时他还在制药厂搞化学工作,每天穿白大褂,配药水,他自己并没考虑好未来干什么,结合自身工作,最后选择了复旦大学化学专业。

人物评价

包信和是中国化学物理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政治立场坚定,有战略眼光,思想敏锐,敢于担当,组织管理和驾驭全局能力强,熟悉科技管理和高等教育规律,拥有丰富的科研、教学和管理经验。(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评)

以包信和为代表的学术带头人“勇挑重担,敢为人先”的精神,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在世界一流科研的道路上一路奋进,研究方向和课题逐步从“给”任务向“找”任务转变。(《文汇报》评)

包信和无论工作如何变动,对国家和家乡的拳拳之心始终未变。虽然常年在外工作,但是他始终以“服务家乡发展”为使命,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多年来,他不断推动家乡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促成科技成果在家乡落地开花。(金山网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