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

更新时间:2024-10-21 19:18

北京服装学院(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简称北服(BIFT),位于北京市。是一所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学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创新创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原北京服装学院

1959年,北京纺织工学院创建,朝阳区中纺里为临时校址。1961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校址位于朝阳区定福庄。1968年,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文革期间迁入江西省分宜县五七干校。1971年,学校并入北京化工学院。1978年,学校结束并校,招收第一届统考生。1981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84年,北京化纤工学院复校,正式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二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

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原隶属于北京市二轻工业总公,由北京市皮革公司代管,2000年5月划归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9年6月正式更名为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

扩建发展

2017年4月,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整体并入北京服装学院,同时撤销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建制,在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校区组建“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更名为北京服装学院附属手工艺学校。同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9年9月25日,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服饰文化研究院成立。10月,由北京服装学院作为主要发起单位的国际首饰设计高校联盟成立大会成功举行。年底,北京服装学院芍药居校区正式投入使用。2020年按照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办学发展政策明确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2023年7月,北京服装学院温州美学经济研究院成立。2023年12月17日,北京服装学院参与牵头组织成立的全国服装数智化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设有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时尚传播学院、商学院、美术学院、文理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学校设有本科招生专业24个,截至2023年12月,有教育部备案专业26个,有在校生专业25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共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2023年,“服装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项目获批北京市首批交叉学科平台建设试点。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工892人,专任教师53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95人,其中正高职称96人,副高职称199 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51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0人,生师比为14.15。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管理办法,共有11名教师入选北京市认可的高层次人才,其中北京学者1人,青年北京学者1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入选者2人,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5人,高创计划人。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长城学者、北京市创新团队、青年拔尖等45人。在设计相关领域也涌现了一批领军人才,如全国首饰设计大师、中国摄影金像奖、全国工艺美术大展金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佳设计师等称号24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获批“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多次获得“纺织之光”202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合作交流

截止到2024年1月,学校与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等60余所国际知名院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以国际课程、联合工作坊、联合展览展示等多元内容深化务实合作,多渠道提升学生国际化培养力度,培养具有宽广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发起国际首饰设计高校联盟,主办国际青年设计师邀请赛(IYDC)、北京国际首饰双年展、设计马拉松、“意大利制革之美”系列活动等高规格国际赛事、展览及论坛活动,学校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教育部研发中心1个、北京市研发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北京技术转移中心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首都科技条件平台1个以及全国“十佳”特色博物馆之一的民族服饰博物馆

学校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残联、北京冬奥组委等部门指导下,分别建设北京服装学院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无障碍服装研究中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研发实验室等机构。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210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单列学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8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获得授权专利690余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累计4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20余项(含艺术作品)。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85.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66种,电子图书159.7万余册,电子期刊6.8万余种,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1.3万余小时,各种购买及自建数据库80个,面料样块100万块。学校建有全国“十佳”特色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还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以及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主办学术期刊《艺术设计研究》自2017年起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艺术学核心期刊;《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版)》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版)。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为长方形,由校标、中英文校名组成。校标为方形印章样式的篆体“衣”字,颜色使用学校标准色深灰色。徽章为圆形,由校标、中英文校名、建校日期组成。校徽(徽章)分别以白底红字(本科生)、白底金字(研究生)、白底灰字(校友)、红底金字(教职工)四种底色区别使用。

校旗:校旗尺寸为2880*1920mm,底色为锦葵红。主体图纹为学校校标和中文校名。

精神文化

与美同行

涵义:“美”,内涵隽永,外延广阔,是时尚高校的核心要义。美,之于“美丽中国”,之于“人民美好生活”,之于“德智体美劳”,体现了新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之美;美,之于艺术类院校,体现了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传递与创新之美;美,之于个人自身,体现了心灵美、行为美的具象之美。

10月份的第3个星期六。

《北京服装学院校歌》由集体作词,萧萍作曲。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一校四址。

樱花园校区

樱花园校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街甲2号。

芍药居校区

芍药居校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甲1号。原隶属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区占地面积约3.7公顷,建筑面积4.1万平米。南临北土城路,东临京承高速辅路,距离樱花园校区直线距离600米,步行时间10分钟即可抵达。可容纳2000余名师生开展正常的教学、学习和生活。

200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迁入亦庄职教园区办学,将学院原址划转给北京服装学院。2015年9月,学校正式成立芍药居校区。校区改造均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开展,建筑外观风格借鉴了古典建筑的砖石构造,结合砌筑工艺,运用红色劈开外墙砖风格,搭配玻璃幕墙、幕墙砖、铝幕墙等多种现代幕墙结构,呈现了典雅兼具现代的外观风格。2019年底,北京服装学院芍药居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牡丹园校区

牡丹园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29号。

北校区(昌平校区)

北京服装学院昌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道北文化路1号。学校在原廊坊校区的基础上,于2008年迁至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南。经过精心设计和紧张的改扩建,当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并迎来第一批学生,成为全校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基地。

校区建设坚持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校区内有综合教学楼2座、电教楼1座,配备多媒体教室30余个,为教学和学生第二课堂提供计算机400余台;图书馆楼1座,已与校本部实行一站式图书借阅,并与多家高校图书馆实现了馆际互借;建有标准田径场1个、篮球场7块、羽毛球场2块、网球场2块以及现代方便的室内外健身场所;学生宿舍楼5座,为学生提供了近20000平米的标准化学生公寓和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知名校友

校园环境

(参考资料)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