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3 15:21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是北京理工大学二级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前身为1940年成立的北京工业学院基础部。
1986年,成立应用物理系。
1997年,更名为科学技术学院,下辖应用数学系、应用物理系、应用力学系。
2002年,更名为理学院,下辖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力学系。
2009年,理学院辖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
2011年6月,成立物理学院。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设有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拥有物理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物理学科是学校第4个进入学科排名(ESI)世界前1%的学科;在 2018年QS物理学科排名中,位居中国国内高校排名第9名。
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物理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理论物理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拥有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与共建国家级工程光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物理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光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北京市物理实验竞赛、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大学生创业创新年会等,已连续多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获得社会捐助奖学金的比例在学校居于前列,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发表了高水平SCI学术论文。
学院现有教职工132人,教授/研究员5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1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8人次、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思政教学名师8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7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5人、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2人。此外,学院引进瑞典与芬兰两院院士Antti Niemi为外聘教授、聘任国际著名物理学家Paul Wiegmann为“徐特立客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OH Choo Hiap和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Aleksandr Molochkov为兼职教授,聘请国际著名量子场论专家日本东京大学Fujikawa教授每年定期为研究生开设系列前沿讲座。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双聘)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姚裕贵、张向东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姚裕贵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姚裕贵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兆潭、欧阳吉庭、韦浩、邢燕霞、杨盛谊、杨帆
北京市级教学名师:苟秉聪、胡海云、刘兆龙、王菲、史庆藩
徐特立客座教授:Paul Wiegmann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与共建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光电量子结构设计与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与共建)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纳米光子学与超精密光电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全国百篇优博与其它省部级奖多项;近六年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纵向项目60余项,发表SCI论文760余篇。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与中国国内、港台等高校建有交换生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德国马普所等国际知名机构保持长期密切的科研合作;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建有2+2双学位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建有本科生交换生项目,与意大利比萨大学建有本科生3+1双向双学位项目,大多数教授都有海外经历,并和海外建立了科研合作。定期开展“博约学术论坛”和“博约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并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
学院在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长期合作基础上,先后又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个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协同育人”菁英计划,旨在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
“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创特色”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与其他大中专院校联合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常年开展主题团日、党日获得,并选派学生到全国各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2022年3月,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