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46
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Nakai)是檀香科槲寄生属植物,又名冬青、北寄生、寄生子等。槲寄生为灌木,植株高0.3-0.8米;茎、枝均为圆柱状;叶对生,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端圆形或圆钝,基部渐窄,叶柄短;雌雄异株,花序顶生或腋生于茎叉分枝处;雄花序聚伞状,总苞舟形,常具3朵;雌花序聚伞式穗状,具花3-5朵,苞片阔三角形,初具细缘毛,稍后变全缘;果呈球形,成熟时淡黄或橙红色,果皮平滑。种子为扁平状,为绿色或深绿色,没有种皮。槲寄生花期4-5月,果期9-11月。
槲寄生,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记载为“桑上寄生”,意指它常寄生于桑树上。该书虽详细描述了其味道与别名,但当时缺乏具体形态描述,其真实身份成谜。至《名医别录》,槲寄生的药用价值逐渐被揭示,如治疗创伤、缓解痹痛等,并指出其主要生长在弘农(今河南灵宝)一带的桑树上,然而,由于缺乏形态学描述,其真实身份依然难以确定。
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首次详尽描述了桑上寄生的形态,其特征与现代植物学中的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植物形态相符,为确认其身份提供了关键证据。
唐代《新修本草》更进一步,不仅详细记录了槲寄生的外形与生态习性,还揭示了其与鸟类传播种子的共生关系,并首次出现“槲寄生”这一名称。
槲寄生是一种灌木,植株高0.3-0.8米。
茎、枝均圆柱状,二歧或三歧、稀多歧地分枝,节稍膨大,小枝的节间长5-10厘米,粗3-5毫米,干后具不规则皱纹。
叶对生,稀3枚轮生,厚革质或革质,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0.7-1.5(-2)厘米,顶端圆形或圆钝,基部渐狭;基出脉3-5条;叶柄短。
雌雄异株,花序顶生或腋生于茎叉分枝处;雄花序聚伞状;花序梗几无或长达5毫米;总苞舟形,常具3朵花,中央花具2苞片或无;雄花花蕾时卵球形;萼片卵形;花药椭圆形;雌花序聚伞式穗状,花序梗长2-3毫米或几无,具3-5花,顶生花具2苞片或无,交互对生的花各具1苞片;苞片宽三角形;雌花花蕾时长卵球形;花托卵球形;萼片4枚,三角形;柱头乳头状。
果呈球形,直径6-8毫米,具宿存花柱,成熟时淡黄色或橙红色,果皮平滑。
种子为扁平状,为绿色或深绿色,没有种皮,表面常附着了一层粘性的半透明状寄生素膜。
槲寄生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福建省、浙江省、贵州省等地区, 除新疆、西藏、云南、广东地区外均产;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等。
槲寄生通常生长在海拔500-1400(-2000)米阔叶林中,寄生于榆、杨、柳、桦、栎、梨、李、苹果,枫杨、赤杨、椴属植物上。
槲寄生属于半寄生植物。自身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它的根可特化成寄生根,使其能够直接与宿主的木质部导管相连接,从宿主身上获取水和无机盐等物质。槲寄生着生的主要方式为单株簇生,并且在山地的向阳坡、平坡以及农田四周的次生林中数量较多。花期为4-5月,果期为9-11月。
槲寄生主要依靠鸟类或其他动物传播种子得以繁殖。在传粉昆虫的造访以及风的作用下于夏季时期完成授粉,到秋季大概9月到10月时,其枝条上就会结黄色或红色的果实。随后,这些肉质饱满、营养丰富的浆果就会成为鸟类或其他动物的觅食对象。以槲寄生的果实为食的鸟类有灰椋鸟、太平鸟、小太平鸟(俗称冬青鸟)、棕头鸦雀等。
鸟类传播槲寄生种子的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通便传播。鸟类吞入槲寄生果实后,果实表皮被消化掉,只剩下种子,种皮外面覆盖一层黏性的胶质层,槲寄生种子随粪便排出,依靠胶质层黏附到寄主枝条上;二是回吐传播。鸟类去除槲寄生果实的果皮后,并不把种子吞入腹中,而是向外吐出,因果皮中具有黏性物质,种子黏附在鸟喙上,鸟在树枝上擦喙时,种子黏附到寄主树枝上;三是啄食传播。鸟啄食果肉时,果实被放在枝条上,果肉被去除后种子黏附在枝条上。
除了鸟类是槲寄生种子传播的主要动物外,2000年阿根廷学者发现有袋动物南鼠儿也是槲寄生种子的主要传播者,其传播方式主要为通便传播。
槲寄生的人工繁殖通常选在天然或人工阔叶林中开展,母树树种可选用槲、柳、桑、榆、杮、枫、桦、杨、梨、麻栎等,要求母体长势旺盛,且具龙包水纹或弯曲不成材的大树。通常选用铁钻在母树的树干或粗枝上钻若干个接种口。接种时将新鲜的槲寄生种子按在接种口处,使种皮从种子上脱落,利用果肉内的黏质物将种子粘贴在接种口深处,接种后在种子外的接种处涂抹一层果肉黏质物,使种子更加牢固地附着在树体之上。槲寄生每年接种量要根据母体树木的根径和生长势来决定。
接种所选用的槲寄生种子,应保持新鲜。果实呈半透明状,果肉饱满,呈黄绿色,有黏质物,以便接种时种子能借助果肉的黏质物附着在母树的接种处,后期寄生根着生容易。
一般于果实成熟后(11月)开展接种效果较好。这时接种的果实饱满,营养物质丰富,能提供种子发育所需养料,有利于春季萌芽。
槲寄生在接种后的第2年春季就可发芽形成新苗,接种后的生长季要对母树增加水肥供给,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夏季生长旺势期对母树和槲寄生追施叶面肥,可促进寄生枝干生长。夏季槲寄生生长旺盛期,要适当对母树增加浇水次数,以利于寄生苗木再生长。
夏剪对槲寄生的增产影响较大,每年都应进行。修剪得当槲寄生产量将显著增加。修剪时一般对长势旺盛的枝条剪去顶梢,控制顶端优势,以利新枝条的萌发,对生长细弱、叶片发黄、影响通风透光的小枝应全部剪除。
对于槲寄生常见的病害主要是叶斑病,在发病初期喷药,可以有效防止病害扩展蔓延。常用药剂包括氟硅唑、代森锰锌、托布津、克菌丹等。同时要注意几种药剂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槲寄生树形原球状,四季常绿,观赏价值很大。槲寄生是中国北方地区少见的常绿植物之一,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早春季节,其肥厚的对生叶片十分可爱,是良好的早春观叶植物。
槲寄生植物带叶的茎枝可供药用,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的功效,主治腰膝酸痛,风湿痹痛,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等症。
槲寄生常常出现在不同的神话故事中,在古罗马神话里,指引着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度过了冥河。在欧洲神话中,嫉妒的洛基借槲寄生杀死了光明之神巴德尔。时至今日,欧洲凯尔特人视槲寄生为神圣,认为它能传递宿主栎树的力量;而英国人则相信在结果的槲寄生下亲吻的情侣可以共度一生、白头偕老。
北欧神话中,爱神弗丽嘉的眼泪,化解了槲寄生制成的飞镖对其子光明之神巴尔德的侵染,为了庆祝儿子的复生,弗丽嘉承诺,无论谁站在槲寄生下,都会赐给他一吻。后来,这个神话渐渐演变成西方圣诞节的习俗:如果有女子站立于槲寄生悬挂的地方,旁边的男子便可走上前去亲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