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都护府

更新时间:2024-01-23 15:20

唐代都护府之一。贞观十四年(640年),置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于天山之北。长安二年(702年),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统辖天山北路东起今阿尔泰山、巴尔坤湖,西达今咸海(一说今里海西突厥部族,与安西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分治南北。至贞元六年(790年),府治被吐蕃攻占。

历史沿革

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北庭都护设立后,提携万里,社会安定、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都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中心。景云二年(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第二任都护郭虔瑾进驻北庭后,将所率军队编为田卒、开荒种地、屯垦戍边唐玄宗为了确保这条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又在北庭设立节度使,统领瀚海、天山、伊吾三军,有镇兵万余人,其中瀚海军一万二千人就屯成在北庭。

八世纪中叶后,地为回纥、葛逻禄所有。贞元六年(790年),府治为吐蕃攻占,北庭节度奔西州,不久亦为吐蕃所破。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无力西顾,将大批兵力调往内地,西域与内地联系遂被隔绝。北庭都护府孤悬塞外,坚持了三十五年之久。

唐朝自公元702年设置都护府到公元791年都护府被吐蕃人攻陷,共89年。之后,北庭被回鹘人占领,北庭地区在回鹘人经营下历时三百余年,宋代属葛逻禄

历史意义

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任命各级官吏,统率边防守军,推行中央政令,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这一带都得以施行。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促进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唐政府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设施,充分证明了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

机构编制

大都护府,大都护一人,从二品;副大都护一人,从三品副都护二人,正四品上。(汉武帝开西域,安其种落三十六国,置使者、校尉以领护之。)

宣帝时,郑吉西域都护,始立幕府;都护之名,自吉始也。至章帝时,废西域都护,令戊己校尉领之。魏、晋之间,有都护左·右军都护将军之号,遂废都护之名。皇朝永徽中,始置安南、安西大都护。

景云二年,又置单于都护。开元初,置北庭都护。今有单于副都护。(长史一人,正五品上;汉宣帝置西域都护长史一人,自后不绝,今单干则不置。)司马一人,正五品下。

(汉武帝置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各司马二人;元帝置戊己校尉,亦置司马一人,皆都护司马之任也。)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史二人。

功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二人;史二人。仓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二人;史二人。户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三人;史三人;帐史一人。

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三人;史四人。法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三人;史四人。参军事三人,正八品下。(单于唯有兵曹、苍曹两员。)

行政区划

全盛时期,北庭都护府下辖金满、轮台、蒲类三县;瀚海、天山、伊吾三军;以及盐治州、盐禄州、阴山州、大漠州、轮台州、金满州、玄池州、哥系州、咽面州金附州、西盐州、东盐州、叱勒州、迦瑟州、冯洛州和孤舒州等十六个羁縻州

北庭都护府遗址为唐北庭大都护府遗址,城址平面布局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约1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89°12′43″,北纬44°05′52″,海拔485米北庭都护府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城以北的冲积平原上,东临东河坝,西接西河坝。

城池布局受唐长安城影响,分为内外两城,城池为不规则长方形分布,内城为全城的中心所在,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部,城墙周长3003米,官署多居其中。

外城规模较大,城墙周长4596米。外城之北还有低矮的羊马城,内外城墙都有马面敌台角楼和城门。外城北门还有瓮城,城外有天然河环绕成护城河,城墙的建筑方式为夯筑,高约5—7米,宽约7—8米北庭都护府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境内,距县城约12公里,有公路直通。

历任都护

北庭都护

北庭大都护

相关文献

1、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看唐朝对西域的治理- 昌吉学院学报 -2008( 4 )

2、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北庭都护府游记- 丝绸之路 -2010( 11 )

3、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北庭副都护和守阳事迹考述-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5( 2 )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