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20 08:34
区域经济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区域经济规划是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的空间统一形式,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和体现。一个完备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应包括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确定,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全面系统地分析、制定、评价与落实。 它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是十分丰富而广泛的。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自然条件和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和远景预测;国土开发整治的目标和任务;自然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城市布局以及交通、通讯、动力和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安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宏观经济效益估价;实施对策和措施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自主权的日益扩大,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不断丰富,并日益区域化。在区域经济规划中,具有主导意义、关键性的中心内容,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主导产业结构配置、区域空间布局和调整等。
1、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认识上不尽一致,因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目标体系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传统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就是经济增长;二是现代的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应以社会和人为主体,社会进步是发展的目标,经济增长只是一种手段。较多的人同意后一种看法,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应体现以人的发展为主体,经济增长为中心,社会进步为方向;同时,应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温家宝总理也于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发表讲话,提出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区域经济规划的总目标是通过目标体系来体现的。它主要包括三个目标,即经济增长方面的目标、社会进步方面的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之间,既存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面,也存在相互矛盾和制约的一面。比如,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目标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求得经济的高速增长,一般做法是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工业,要提高投资利用率,就限制了劳动就业的增加。再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如果注意到了二者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如果忽视了生态环境,只顾经济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环境质量就会不断下降。
2、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个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关系到区域经济优势的发挥、产业结构的形成,以及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格局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区域经济规划内容的中心环节。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看其职能是否起到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应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中心,能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应在全国区域分工中占有优势,具有区际意义,能起到强化区际分工与合作的作用,而不应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即所谓的“瓶颈”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选择,更不能把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小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能发挥区域优势,能在区际贸易中取得比较利益的产业。具体来说,其产业的产品收入需求弹性要大,市场前景要好;经济效益要高,市场占有率要大;产业关联性要强,连续效应要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率要高,在产业中波及效果要大。通过量化指标对这些方面综合分析,然后再确定主导产业,就会更准确。
3、产业结构的配置
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之后,就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配置,这也是区域经济规划的重要内容。区域结构是若干个产业的结合,它涉及产业的分类、产业结构合理化标志以及如何配置等问题。因此,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时,必须注意如下问题:⑴对本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问题产业的原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⑵对影响和决定本区域产业结构配置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除了经济因素外,社会的、环境的、政策的因素都包括哪些;⑶产业之间的联系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主导产业的合理规模,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以及其它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时序上的衔接与协调;⑷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要与本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能不顾条件地追求高指标。要把重点放在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优化组合上,通过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结构的效益;⑸不能把主导产业绝对化,而要注意优势产业系列的培植,以增强产业结构伴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所必须具有的适应能力。
4、区域空间布局
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是把生产要素按部门配置,并把它们组合起来,部门之间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而区域空间布局是把生产要素按地域空间配置,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地区间按比例协调发展。区域空间布局主要是通过生产力的布局,来协调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以促进区域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在安排区域空间布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⑴要明确区域空间布局框架。在规划期内开发建设的区域方向、重点等基本轮廓应该确定,以便作为项目选点和生产分布的宏观依据。⑵在区域空间投资上,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要正确处理投资重点地区与非投资重点地区的关系,既要从总体上把握投资效果,又不使区域内各地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⑶从区域全局上对主导企业和相关企业的区位选择、各建设项目的规模配套和建设时序进行协调安排。对共同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以及有利的环境,工业企业或工业集团,可采用成组布局或综合布局形式。⑷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布局,要按照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进行不同层次和等级的城镇体系建设布局,使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地域结构与之相适应,更好的发挥城镇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区域经济规划不同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1、区域经济规划具有地域性
地域性是区域经济规划最重要的特征,因为区域经济规划总是与一定的区域联系在一起。各地区在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条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有着较大的差别,这就使得要规划的区域具有鲜明的区情特色,因而也就决定了区域经济规划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各区域开展区域经济规划工作,一定要从本区域的区情特点出发,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所提出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全面进行资源评价与区域力的分析,研究区内外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联系,找出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专业化部门和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的重点布局,使区域的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在地域空间合理分布,协调发展。
2、区域经济规划具有战略性
区域经济规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它的规划期限较长,具有长远战略性。同时,区域经济规划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地域空间上的具体体现,而依据发展战略制订的区域经济规划也自然具有战略性。此外,任何一个区域都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变化过程。尽管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对区情和区域外部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分析,但由于区域经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未来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区域经济规划为更好适应区情变化和区外形势发展的要求,大都对未来发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作方向性的描绘与规划,这也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规划的战略性。
3、区域经济规划具有综合性
综合性是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所要求的。1987年国家计委印发的《国土规划编制办法》指出,国土规划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等各个方面,体现了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任务,反映了区域经济规划的综合性特征。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系统本身要求各组成部分整齐有序,各个分支系统耦合协调。在结构层次、时间序列、空间区位和运作过程中协调发展。区域的经济与人口、社会、环境、资源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之间,都要通盘权衡,综合规划,既要充分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又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资源最佳配置和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治。为此,只有对区域经济进行综合规划,才能实现上述要求。
4、区域经济规划具有动态性
区域经济是一个开放系统。同任何一个开放系统一样,它也是一种动态系统。作为一种开放的动态子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与全国经济大系统之间、与其它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随时都在进行着要素的流动和能量的交换。由于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在空间转换中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作为依据区情制定的区域经济规划,也必须是动态的区域经济的反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每当世界风云变幻,新技术出现、产业转移或资源方面有重大发现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与规划都必须做出反应,以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本世纪80年代,正当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推动全球性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浪潮冲击亚太地区时,我国实行了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各地相继制定了与其相适应的区域经济规划。沿海各省区、市都把接受、吸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调整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重点。
5、区域经济规划具有群众性
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规划未来,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变成现实。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既要使区域经济规划具有科学性,又要使区域经济规划具有群众性。现代的区域规划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它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因而它是一个多学科的联合攻关项目。它涉及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人口、地理、建筑、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需要吸收各类人才参加区域经济规划的制定。经验表明,由有组织能力的领导干部,有工作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和有丰富规划知识的专门人才组成的规划班子,是做好规划的重要保证。同时,任何一个区域规划,都要涉及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单位的利益,都会遇到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处理好这些矛盾,就得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只有把规划建立在群众基础上,才能使规划中的一些重大决策避免失误。当然,区域经济规划的落实和执行,更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努力。没有群众的努力和支持,再好的规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区域经济规划,必须遵守相应的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体现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区际之间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各区域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主导专业化部门,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是区际经济之间分工与合作的前提条件。而区域的比较优势的确定、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及产业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的配置,正是区域经济规划的基础内容。因此,可以认为区域开发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地域分工的发展,即通过科学的规划,使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建立在优势资源基础上的专业化部门与综合部门相结合的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使区域内城乡之间,各经济区之间有效地分工与协作,并通过区际分工建立与相关地区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区域发展。
从以上社会劳动地域经济规划关系不难看出,坚持区域分工的原则,有利于明确区域经济规划的方向和重点,在全国区域分工体系中进一步发挥优势,在区际贸易和竞争中获得比较利益。同时,通过区域经济规划,区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坚持正确、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区情特点的原则
离开区情分析制定区域经济规划是无的放矢,依据错误的区情分析制定的区域经济规划将导致规划决策的失误,使区域经济发展步入歧途,甚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区情分析不仅是区域经济规划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区域经济规划的必要前提。区情分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区域内生产要素、市场、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的分析;二是外部环境的分析。而正确认识区情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行“区力”分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这三组要素综合指数,然后加权平均求得。二是要确定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确定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不仅要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要方面,而且还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为此,一些专家设想通过一组指标数值分别加权,据以判断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然后确定其所处的阶段是属于发育阶段、成长阶段,还是成熟阶段。通过“区力”分析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确定,使得人们对区情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区情特点把握得更准确、更实际,从而使制定出来的区域经济规划更有针对性、现实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3、坚持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区域经济规划是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现代的经济发展概念,既包括经济增长,又包括社会进步。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的发展观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因为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有的经济增长是以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为代价的。这种经济增长不仅损害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还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规划必须注意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坚持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和统一,也是现代区域经济规划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受到传统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影响,往往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为了追求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以牺牲效益为代价,以致出现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上去了,经济效益反而下降了的反常现象。当然,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常增长速度还是应该保持的,但这种增长速度只能建立在经济效益的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规划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原则,⑴就是在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速度不那么高,效益比较好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集约型增长方式是速度、质量、效益三者的结合与统一;⑵就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把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建立在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上,包括优化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其中的关键是立足发挥本地优势,选准主导专业化部门,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延伸和扩展产业链,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并以此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