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3 16:17
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电影发展被分为三个阶段,即:十七年电影、“文化大革命”十年电影与新时期电影。而“十七年”电影特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段历史。在这一时期,新中国电影确立了“人民电影”的服务对象、叙事构架、历史视角和美学范式,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奠定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的坚实基础,也为后人开拓了深阔的理论空间。
1949年-1955年:
1、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2、当时的影片创作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大胆创造,“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故事片”,影片结构比较自由,不很戏剧化。
1955年-1958年:
1、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
2、艺术上大胆突破。
3、风格、样式上也比较丰富多彩。
1958年-1960年:
2、创作方法与时代相一致。
3、影片艺术质量普遍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1960年-1966年:
强烈地追求创新。
1958年-1960年:
1、相当一些影片幻想脱离现实,革命浪漫主义成了外加的表面的东西。
2、现实主义创作深化方面受挫,反映现实生活的、尤其是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影片较少。
3、从剧作方面看,夏衍同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等书在当时影响较大,主要论述了戏剧式结构的电影,没有提及其他结构样式。
1949年-1955年:
《三毛流浪记》:1949年上映,阳翰笙编剧,严恭与赵明导演。
《白毛女》:1950年上映,水华、王滨与杨润身编剧,水华与王滨导演。
《上饶集中营》:1950年上映,冯雪峰编剧,沙蒙与张客导演。
《新儿女英雄传》:1951年上映,孔厥、袁静与史东山编剧,吕班与史东山导演。
《姐姐妹妹站起来》:1951年上映,陈西禾编剧,陈西禾导演。
《南征北战》:1952年上映,顾宝璋、沈默君与沈西蒙编剧,成荫与汤晓丹导演。
1955年-1958年:
《平原游击队》:1955年上映,邢野与羽山编剧,苏里与武兆堤导演。
《上甘岭》:1956年上映,曹欣、林杉、沙蒙与肖予编剧,林杉与沙蒙导演。
《柳堡的故事》:1957年上映,胡石言与黄宗江编剧,王苹导演。
1958年-1960年:
《聂耳》:1959年上映,于伶、王苏江与郑君里编剧,郑君里导演。
《回民支队》:1959年上映,冯一夫编剧,李俊与冯一夫导演。
《万水千山》:1959年上映,成荫与孙谦编剧,成荫与华纯导演。
《五朵金花》:1959年上映,王公浦与赵季康编剧,王家乙导演。
《战火中的青春》:1959年上映,王炎与陆柱国编剧,王炎导演。
1960年-1966年:
《杨门女将》:1960年上映,范钧宏与吕瑞明编剧,崔嵬与陈怀皑导演。
《洪湖赤卫队》:1961年上映,梅少山与张敬安编剧,谢添、枫徐与陈方千导演。
《大李老李和小李》:1961年上映,谢晋与于伶编剧,谢晋导演。
《锦上添花》:1962年上映,谢添、陈方千、陈其昌与罗国梁编剧,谢添与陈方千导演。
《魔术师的奇遇》:1962年上映,桑弧、王炼与陈恭敏编剧,桑弧导演。
《怒潮》:1963年上映,未央、郑洪与吴自立编剧,史文炽导演。
《抓壮丁》:1963年上映,陈戈、丁洪、吴雪与戴碧湘编剧,陈戈与沈剡导演。
《早春二月》:1963年上映,柔石与谢铁骊编剧,谢铁骊导演。
《小兵张嘎》:1963年上映,徐光耀编剧,崔嵬与欧阳红樱导演。
《满意不满意》:1963年上映,费克、严恭与张幼尔编剧,严恭导演。
《穆桂英大战洪州》:1963年上映,崔嵬编剧,崔嵬与陈怀皑导演。
《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上映,李天、李英儒与严寄洲编剧,严寄洲导演。
《小铃铛》:1964年上映,谢添与陈方千编剧,谢添与陈方千导演。
《舞台姐妹》:1964年上映,林谷、谢晋与徐进编剧,谢晋导演。
《英雄儿女》:1964年上映,毛烽与武兆堤编剧,武兆堤导演。
《白求恩大夫》:1964年上映,赵拓与张骏祥编剧,高正、李舒田与张骏祥导演。
《烈火中永生》:1964年上映,周皓编剧,水华导演。
《天山的红花》:1964年上映,欧琳编剧,崔嵬、陈怀皑与刘保德导演。
《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年上映,沈西蒙编剧,葛鑫与王苹导演。
“‘十七年’期间,我国电影总计发行影片1213部,其中故事片600多部,这些在特殊历史时期创作的电影作品,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影坛的一道引人瞩目的独特风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张建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