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官

更新时间:2024-09-29 15:16

十二官,别名是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包括心肝脾肺肾胆胃大肠膻中等。

简介

即心、肝、脾、肺、肾、膻中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十二脏腑。《素问·灵兰秘典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又十二官

十二脏,在《内经》又名十二官。指肝、心、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十二个器官。官者,主司、掌控、功能之义。

有关十二官的说法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一》注:“脏,藏也。六脏六腑总为十二,分言之阳为腑,阴为脏;合言之,则皆可称脏。”

在十二官中为什么没有心包络而云膻中呢?因为膻中就是心包络。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一》注:“按十二经表里,有心包络而无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为心之护卫。《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正合心包臣使之义,意者其即指此欤?”

日本·森立之《素问考注》云:“(眉)案:膻中名出焉,而无包络。可知包络,即古之膻中。……又谓之心主,即包络一名。”

时贤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六讲心包、膻中、三焦、命门和小心》中说道:“由于‘经脉’最后完成十二经脉说。所以,毫无疑问,心包就是出于十二经脉说的理论需要增加的。心包的前身是什么呢,就是膻中

……到了《胀论》,膻中和心发生了关系,于是,心包说有了根据。到底是《经脉》篇从《胀论》受到启发,还是后者为前者制造依据,不必深究。但《胀论》是《内经》中是使膻中和心包发生联系的一篇是无疑的。从此膻中演变为心包,而且二者并存。《灵枢·营气》也提到膻中,那是十二经脉说完成后的应用。其中没有说膻中是什么。

《素问·灵兰秘典论》关于膻中的原话是:‘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由于该篇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之语,故它很可能是十二经脉说完成之后的产物。

膻中直接和心包发生关系,还见于《素问·刺法论》这个遗篇。而且,正是从《灵兰秘典论》发挥而来。所以,古人认为《素问·刺法论》不是《素问》原有,是有道理的。该篇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这说明该篇的作者,既看过《灵兰秘典论》也看过《经脉》。其作者应该是《内经》基本完成之后才出世的。

……可以看出,添上心包这一‘脏’,只是为了凑够六脏六腑。不然,五脏六腑各一经,只能是十一经。其实,今《内经》至少还有4篇(灵2、41,素36、59)留有明显的十一经痕迹。足见十一经脉保持了很长时间。十一经是对应五脏六腑的。至今我们仍然习惯说五脏六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日:悉乎哉问也!请遂言①真藏之脉:原作“真脉之藏脉”,据(太素)改。②悬绝:此下原有“急”,删。③已:原作“死”,据《太款及新校正》改。④平旦:原无,据(太动加)。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成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肖①者溜溜,孰知其要?闽闹之当,孰者为良?恍炼之数,生于毫起,毫是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谁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回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