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23:31
《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是一首寿词。上片写史致道的事功与谈吐,赞颂寿主史致道的非凡才能和功绩,以此寄托词人的爱国情思;下片写对史致道的期望和祝愿,继续整顿乾坤,建功立业。全词格调恢宏,语美词工,描写富贵寿考、事业功名,既切合时势,又切合身份,颇能体现性灵,堪称佳作。
千秋岁⑴·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⑵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⑶。尊俎上⑷,英雄表⑸。金汤生气象,珠玉霏谭笑⑹。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⑺。
莫惜金尊倒⑻。凤诏看看到⑼。留不住,江东小⑽。从容帷幄去⑾,整顿乾坤了。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⑿。
⑴千秋岁:词牌名,又名“千秋节”。宋人创调,见秦观《淮海词》。
⑵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史致道:名正志,江苏扬州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曾上《恢复要览》五篇,并建议“无事都钱塘,有事幸建康”。时任建康留守、建康知府兼沿江水军制置使。
⑶“又报”句:《酉阳杂俎》续集卷一:“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此用以谓边境安然无事。
⑷尊俎(zǔ):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尊,同“樽”,古代盛酒器具。
⑸英雄表:英雄气概。
⑹“珠玉”句:此为笑谈霏珠玉之倒置。用以赞扬史帅。《晋书·夏侯湛传》:“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霏(fēi),散。
⑺得似:怎似。
⑻“莫惜”句:语出蔡挺《喜迁莺·霜天秋晓》:“太平也,且欢娱,不惜金尊频倒。”
⑼凤诏:指皇帝的诏书。陆翔《邺中记》:“石季龙(虎)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着凤口中。凤既衔诏,侍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轳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诏。”
⑾“从容”句:《新唐书·房瑁传赞》:“遭时承平,从容帷幄,不失为名宰。”帷幄,指决策处。
⑿中书考:用唐郭子仪事。中书,即中书令,指宰相。唐以中书、尚书、门下为三省,其令长俱为宰相。
你守边有功,塞垣年年平安无事。你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决胜尊俎之间”的才能。你使金陵城防固若金汤,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且谈笑风生,言如珠玉。春天就要到了,梅花有衰老的时候,而人并不像梅花那样易老。
尽情饮酒吧,你很快便会应诏入朝。你是治国之才,在江东地方千里,难以施展才华。回到朝廷,运筹帷幄,整顿乾坤,收复中原地区,把国家治理好。这样你将和唐代郭子仪一样,从今至老,永为贤相,千古流芳。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辛弃疾建康通判任上。时任建康留守、建康知府兼沿江水军制置使的史致道即将离任,辛弃疾为他祝寿。当时金陵是进图中原退保江浙的军事要地,史致道就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上,同时史致道的德政也受到朝野人士的认可,因此一些官员和士人希望他能够有所作为,而一再地对史致道劝勉和称扬。辛弃疾时任建康通判,对史正志非常钦佩,尊敬有加。两人交往甚密,经常探讨富国强民,恢复中原的大计。辛弃疾在金陵与史致道交往而结下的深厚的友谊,在词坛一直传为佳话。
《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是一首寿词。其思路与寿韩南涧词相近,大致是赞颂寿主的事功,寄托词人的爱国情思。
词的上片写史致道的事功与谈吐。在中国古代,每逢秋高马肥的季节,北方外族统治者往往侵扰汉族地区,宋代也是如此。“塞垣”二句从此出发,写史致道守边有功,塞垣年年平安无事。这两句紧扣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突出地描叙了史致道的功业。塞垣“平安好”。这同史致道的非凡才能有极大关系。《战国策·齐策》说,一个有才华的人,能使“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桩席之上”。徐陵《九锡文》也说:“决胜尊俎之间。”“尊俎”二句,运用上述典故,写史致道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决胜尊俎之间”才能,从而揭示出塞垣平安的原因。作为一路的主帅,史致道不仅在对敌斗争中取得显著成绩,在内政方面也表现不俗。故接下去二句先写兴建“镇淮”、“饮虹”二桥,使金陵城防固若金汤,呈现出一派新气象。而“珠玉霏谈笑”,实为“谈笑霏珠玉”的倒装,谓其谈笑风生,言如珠玉,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春近也”二句以梅衬人,言梅有哀时.而人并不像梅那样易老,用婉转手法,表达出祝君长寿之意。
词的下片写对史致道的期望,祝史致道出将入相,整顿乾坤,建功立业。“莫惜”句劝其尽情饮酒,再表祝寿之意。“看看”有转眼之间的意思。“风诏看看到”,言其很快便会应诏入朝,担当大任。“留不住”二句则反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之意,谓史致道为治国之才,江东地方千里,难以施展其才华。从容,言举动舒缓,具体到为政而言,是说宽不失制,动不失和,处理问题得当。故“从容”二句是说,史致道回到朝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整顿乾坤,收复中原地区,把国家治理好。“千百”二句是说,那样的话,史致道将和唐代郭子仪一样,从今至老,永为贤相,千古流芳。史致道的治绩、才能如何,史无明言,词人对其是否过誉或谀佞,也应引起注意。
此词语美词工,格调恢宏,字里行间,不仅赞颂了寿主的功绩,还热切期望将领们挥军北伐,净扫强虏,恢复河山。这也是众多爱国志士的共同心愿。
明代沈际飞:“伟丽。‘梅花似人’句法妙。闵刻‘凤诏’、‘中书’二句,谓其近俚,使汾阳等事不用,又非寿词矣,况句子老辣,固异俗手。”(《草堂诗馀正集》卷二)
明代潘游龙:“‘梅花似人’,句法妙。”(《精选古今诗馀醉》卷十五)
清代黄苏:“史浩相孝宗,虽未能全行恢复,而得以安然,史称其忠,年八十九卒,谥文惠。此词未为失言矣。”(《蓼园词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