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8 20:02
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原华中工学院创办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在中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老一辈领导的关心推动下,学院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激光、光电子、半导体等专业方向建设。经过55年的发展建设,学院已经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院系之一。2012年6月,原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与原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强强联合组建了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学院发展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School of Optical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是2012年由原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和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成立的学院,现拥有4个本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8个硕士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半导体芯片系统设计与工艺、材料物理与化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光电信息工程),7个博士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半导体芯片系统设计与工艺、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光电信息工程)以及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已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光学工程”和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011年,学院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学院。
2017年9月,光学工程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华中科技大学统筹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优势学科力量,规划建设“光电信息一流学科群”,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总体规划,予以重点支持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90人,包括教授49人,副教授69人。学院与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一道,推进学科发展和教育创新,已构建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6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7人、华中学者16人。
2019年9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拥有强大的科研平台,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敏感陶瓷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光电测试服务中心、武汉市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智慧城市研究院、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等重要平台,都已成为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支撑基地。
强有力的科研基础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学院在科研方面成绩显著,科研项目主要来源于国“973”计划、“863”高技术,国家科技攻关,国防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部委下达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以及与企业界、大学、研究院所之间的合作项目,不少科技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学院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理工结合,强调宽口径培养,始终坚持将本科教学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学和科研的互动,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学院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通过实际科研项目的驱动,将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本科生的长线培养。
学院拥有一流的教育教学资源,2003年,成为教育部和科技部两部委联合授予的第一批9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2007年获批教育部“面向群体创新人才互动式培养实验区,2011年,教育部在高校内部选择15所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学院成为15所试点学院之一。
学院还积极探索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负责承担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两个优秀本科生实验班的培养和管理,包括“王大珩”光电实验班和光电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实验班面向全校本科生选拔基础好、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优秀人才,设计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个性化培养,其中“王大珩”光电实验班重点培养光电领域优秀科学研究型人才,光电卓越工程师计划创新实验班培养光电领域的优秀工程实践人才。
学院倡导教授、副教授面向本科生授课,高年级本科生进入研究所、实验室参加各种实际项目的研究工作,已成为学院的传统并形成规范化的制度。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研究,接触到当前的科技前沿,在研究活动中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法国巴黎南11大学和巴黎高等电子学校联合开办“光电信息工程”(中法班),采取3+3培养模式,直接选拔优秀本科生赴法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和工程师学位(Engineer Diploma)。
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开办中英班,交流模式为“3+1”(即在我院读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1年)、“2+2”(即在我院读2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2年),中英双方均互认学分,成绩合格者获两校毕业文凭。
学院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交际协调能力、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讲座等为学生提供发展和提高的平台。
学院建立了CCMS、ICBASE两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并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培养有专业特色的、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创作的、有创新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新世纪人才。
学院成立了面向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基金,实施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师资指导、实验平台和经费支持。
此外,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大赛,举办“本科生学术论坛”、“航空飞豹杯电子智能大赛”、“INTERSIL杯传感器设计大赛”等品牌学术科技活动,在全院营造了良好的学术和科创氛围。
近三年来,本科生自主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微软创新杯”、“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一系列大赛中,先后荣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10多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3项。黎冰等同学获2006年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彭浩等同学获得2009年微软“创新杯”嵌入式开发项目全球亚军,尹煜等同学获2010年第二届光电设计大赛“小车组”一等奖。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累计达到50多篇,本科生群体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
学院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和后劲足而著称。无论出国留学和考研深造,还是进入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学院学生都受到普遍欢迎,声誉良好,已成为新生报考首选热门院系之一。
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学院一次性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2012年,学院共有本科毕业生586人,保送和考取研究生27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7%,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保送或考取北大、清华、复旦、浙大;出国留学学生1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2.4%,如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
毕业生就业形势乐观,前景广阔,就业单位主要是研究所、政府机关、国有重点单位、三资企业等。如中航、中电集团下属研究院(所)、IBM、Intel、GE、TI、朗讯、威盛、腾讯、华为、中兴、长飞光纤、武汉邮科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