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7 13:15
华北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是猫科、豹属动物。是花豹生存于中国的亚种,因此又叫中国豹。头尾长1.7-2.1米,尾巴超过体长一半,雄性体重60-75千克,雌性40-55千克。躯体均匀,四肢中长,头小而圆,耳短,耳背黑色,耳尖黄色,基部也是黄色,并具有稀疏的小黑点。虹膜为黄色。犬齿发达,嘴的侧上方各有5排斜形的胡须。额部、眼睛之间和下方以及颊部都布满了黑色的小斑点。身体的毛色鲜艳,体背为杏黄色,颈下、胸、腹和四肢内侧为白色,耳背黑色,有一块显著的白斑,尾尖黑色,全身都布满了黑色的斑点,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
1862年英国动物学家格雷(John Edward Gray)根据一张跨越重洋来到大英博物馆的豹皮描述并命名了华北豹这一亚种(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起初以为来自日本,但经过追溯发现,这张用于定种的豹皮来自一头北京郊区的豹。而日本从来都没有豹的身影。
顽强生存的华北豹,是华北山地最后的大型食肉动物。1867年,格雷在《伦敦动物学会学报》上又描述一个亚种:Leopardus chinensis,意为”中国豹”。依据是洛克哈特博士(Dr. Lockhart)送回英国的头骨。头骨采集地非常明确:北京西部山地林区。同年稍晚,亨利·米尔恩-爱德华(Henri Milne-Edwards,1800-1885)在法国的科学杂志上命名新物种:Felis fontanierii。字面意思是“丰大业豹”。丰大业(M. Fontanier),法国人,时任法国驻天津领事,他在北京周边收集到一张带头骨的豹皮,寄回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到1867年,中国豺在西方世界的物种命名体系里,有了三个学名:Leopardus japonensis,Leopardus chinensis,Felis fontanierii。英国外交官和博物学者斯文豪(Robert Swinhoe,1836-1877)没有理会丰大业豹,将格雷命名的两种合并为“Leopardus japonensis”,是 “华北和满洲的代表形式”。
中国明清两代是前所未有的开发高潮时期。在美洲高产作物的推动下,人口快速膨胀,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向山区进军。这段时期也是中国空前绝后的虎患时代,特别是在康熙和乾隆年间。到同治和光绪两朝,华北地区的老虎在各种地方志书中几乎销声匿迹——然而并没有彻底灭绝。而华北豹顽强地存活下来。在山西,光绪朝地方志书中有关豹的记载,甚至有增加之势。反复的战乱和饥馑,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豹。
1930年,英国动物学者雷金纳德·英尼斯·波科克(Reginald Innes Pocock,1863-1947)在《孟买自然历史学会学报》上发表文章:《亚洲的豹和雪豹》。波科克将虎、豹、狮、美洲豹跟猫科其它物种分开,单独组成豹属,Panthera。这个属名沿用至今。另外,波科克根据形态学测量数据,识别出全球27个豹亚种。其中,涉及中国华北地区的有两个亚种: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和Panthera pardus bedfordi。在斯文豪的基础上,波科克合并了格雷和米尔恩-爱德华的三个学名,统一称为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
Felis pardus fontanierii
1991年,美国保护遗传学家斯蒂芬・奥布莱恩(Stephen J. O’Brien)主张:亚种应“共享独特的地理区域,一套一致的系统发育表征,以及不同于其它亚种的独特自然史。”“亚种虽然没有生殖隔离,但不同亚种通常是异域的,并且表现出可识别的系统发育区别”。
1996年,奥布莱恩的斯里兰卡学生米斯塔帕拉(S. Miththapala)使用分子数据,重新定义种间识别,将全球27个豹亚种压缩到8个。
2001年,奥布莱恩的俄罗斯学生奥尔佳・乌菲尔基娜(Olga Uphyrkina)增加新的数据,确认全球有9个豹亚种。乌菲尔基娜的论文后来被广为引用。她给华北豹的学名是: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一百多年前格雷的误解,依然保留。
截止202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定义的华北豹的学名是“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 (Gray, 1862)”。
1995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一调,希望摸清全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的情况。调查包括多个物种,并非金钱豹的专项调查。王春平2001年的论文,是第一次全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简称一调)的成果。王春平等人主要采用访谈的方法,调查了河南的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等地的金钱豹。他估计河南省的太行山有12-24只华北豹。
一调结束后,2003-2004年,国家林业局划拨经费,支持全国金钱豹的调查。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的郜二虎牵头,胡德夫、刘伟石、苏化龙等专家分头开展调查。2003年7月,郜二虎在六盘山通过访谈,“获得金钱豹信息33条,经甄别筛选获得可靠信息25条”。据此,推测六盘山有金钱豹20-30只,有效栖息地面积346平方公里。
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刘伟石带队调查甘肃的平凉、天水和陇南地区。调查同样采取访谈方法,获得信息78条,近5年的仅26条。调查“没有得到豹种群的准确数量,但可以看出豹在甘肃省已经相当稀少,仅残存于甘肃与陕西、甘肃与四川交界的一些生境保存完好的地区”。
2009年,国家林业局结集出版一调的成果,《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书中总结了豹专项调查的结果,一部分是郜二虎等人开展的访谈调查,另一部分是各省区上报的数字。关于华北亚种,书中写道:“本次调查,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宁夏、甘肃等地尚有豹分布,山西数量最多,其他地区数量稀少。由于20世纪50-60年代‘打虎除害’同时也除‘豹害’,加之栖息地环境的改变,以致近30多年来许多地区的华北豹数量急剧减少或绝迹。”
至于种群数量,书中给出的数字是:山西400只,北京10只,河北70只,内蒙古10只,陕西250只,甘肃400只,宁夏20只。
其中山西、北京、河北、宁夏,全部位于该文讨论的华北地区范围内,而陕西、甘肃、内蒙只有部分区域。根据2000年前后的访谈调查,华北地区估计有600-700只华北豹。
从2007年开始,华北地区陆续开始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华北豹的踪迹。2016-2017年,冯利民与子午岭林场合作开展调查,识别出28只华北豹成年个体,这是“最大的华北豹种群”。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争、垦荒与造林,子午岭依然是豹的家园。
2015年,在北京林业大学攻读博士的意大利姑娘艾丽斯・拉瓜迪亚(Alice Laguardia)发表论文,汇总截止2015年的信息,估计华北豹不过174-348只,而且分散在各个保护区中,多则30只,少则4-5只。
2016年,在安德鲁・保罗・约克布森(Andrew Paul Jacoboson)牵头的全球豹种群评估中,关于中国豹的信息,便来自拉瓜迪亚的总结。这份评估指出,曾经在中国广泛分布的华北豹,至少丧失了98%的历史分布区。
2022年7月,陕西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玉门村小龙川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一只豹子的身影。经铜川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站和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专家根据影像资料研判,这是一只成年华北豹。
2023年12月7日,从甘肃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了解到,保护站日前在实施华北豹资源调查项目过程中拍摄到一段珍贵的华北豹全身清晰影像,是近年该保护站收集到的拍摄质量最高的华北豹影像资料。
华北豹是豹的一个亚种,这个亚种是中国特产,所以也称为中国豹。从头到尾长约1.7-2.1米,尾巴超过体长之半,雄性体重约60-75千克,雌性约40-55千克。躯体均匀,四肢中长,趾行性。视、听、嗅觉均很发达。犬齿及裂齿极发达;上裂齿具三齿尖,下裂齿具2齿尖;臼齿较退化,齿冠直径小于外侧门齿高度。皮毛柔软,常具显著花纹。前足5趾,后足4趾;爪锋利,可伸缩。尾发达。
头小而圆,耳短,耳背黑色,耳尖黄色,基部也是黄色,并具有稀疏的小黑点。虹膜为黄色,在强光照射下瞳孔收缩为圆形,在黑夜则发出闪耀的磷光。犬齿发达,舌头的表面长着许多角质化的倒生小刺。嘴的侧上方各有5排斜形的胡须。额部、眼睛之间和下方以及颊部都布满了黑色的小斑点。身体的毛色鲜艳,体背为杏黄色,颈下、胸、腹和四肢内侧为白色,耳背黑色,有一块显著的白斑,尾尖黑色,全身都布满了黑色的斑点,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华北豹毛皮颜色要深于远东豹。
生活于山地森林、丘陵灌丛、荒漠草原等多种环境,从平原到海拔3600米的高山都有分布。它的巢穴比较固定,多筑于浓密树丛、灌丛或岩洞中。
营独居生活,常夜间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活动范围较固定;食物缺乏时,则游荡数十公里觅食。雄性的领域比雌性者大。白天潜伏在巢穴或树丛中睡觉。阳光透过森林,洒在它布满花斑的皮毛上,即使在几米之外,也难以发现它的存在。傍晚出来游窜觅食,直到天明才休息。华北豹营独居生活,昼夜皆行,除中午外,几乎所有时间都会活动,并非完全的夜行动物。
豹的感官发达,动作敏捷,善于爬树,可以捕捉树上的猴类和鸟类;也善于跳跃,一跃可达6米高,12米远;但不喜欢游泳。豹的性情异常凶猛,犬齿大而锋利,裂齿也特别发达,有利于擒获和撕扯猎物。多以山羊、狍子、鹿、麝、麂、野猪、野兔、猴类等为主要食物,有时也吃鱼、鸟类,以及袭击家禽、家畜等。捕猎时有两种主要的进攻方式,一种是隐蔽在树上,这样可以居高临下发现猎物,同时气味也会随风飘散,不易被猎物发现,但需要等待猎物从树下经过;另一种是偷袭,先潜行接近猎物,然后突然跃出,将其捕获。当时吃不完的猎物则悬挂在高高的树枝上,这样既不易腐烂,又不易被别的动物吃掉,等食物馈乏时,再回来慢慢吃掉。它的力量大得惊人,可以将一只比其自身重一半的猎物抓到树上去。找不到食物时,也会潜入庭院捕食家畜,也可以忍受数天的饥饿。
分布于中国山西、河南、河北、北京、陕西、甘肃东南部和宁夏南部的广大地区。
在IUCN2019年的评估报告中,中国华北地区确认的豹分布区只有8片:
另外,可能有豹的区域有两片:
华北豹其发情期在4-5月,幼豹于6-7月出生,一般产2-3崽,公豹和母豹只有发情期在一起,发情期过后公豹离开,母豹独自养育幼崽。哺乳期约3个月,初生仔体重550-750克,约10日龄时睁眼,18-24个月能独立生活,幼兽和母兽在一起直到下次发情期。幼兽2、3岁后性成熟。寿命约20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华北豹分布的综述显示,2008年在存在的范围减少了> 80%。这个中国特有的亚种只出现于七个省的部分地区,估计总数量<500只,成熟个体的数量可能少于此。亚种群很少(<50只个体)并且分散,主要发生在孤立的自然保护区,表明亚种群长期不可能恢复。它们下降的原因包括冲突导致的报复性杀戮,偷猎野生动植物贸易,猎物数量低(特别是有蹄类动物),栖息地丧失和破碎。这些威胁预计将在未来继续,表明豹种群可能继续下降。因此建议对华北豹进行全面评估。华北亚群由于种群数量规模小而急剧下降,因此有可能成为极度濒危或濒危物种。
华北豹曾经被大量捕杀,人为的过量捕杀,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山西省20世纪60年代就捕杀了1750只华北豹。甘肃、河北、宁夏、北京的华北豹已基本绝迹,河南和陕西有少数生存,山西数量则比较可观,总体呈稳定趋势。
山西:山西是拥有野生华北豹数量最多的省,因山西几乎是当前华北森林环境最好的一块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狍子和野猪,为豹提供充足的食物;加上山西的虎、狼、豺、亚洲黑熊、猞猁这些大中型食肉动物已经绝迹或基本绝迹,华北豹在山西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山西省华北豹数量大致在1000只左右,中国华北豹数量可能不足1500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21年12月10日,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融媒体中心获悉,当地一男子回村挖野菜途中目击濒危物种华北豹,拍下珍贵视频,这是和顺县该年仅有的一次用手机记录的华北豹影像资料。
2022年10月11日,从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获悉:五台林区通过红外相机首次发现华北豹华北豹身影。
2023年2月,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工作人员整理安放在临汾市隰县下李林场片区红外摄像机拍摄的视频资料时,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北豹“带娃觅食”的珍贵影像。
陕西: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证实陕西省子午岭林区和山西省太行林区分布着重要的华北豹野生种群,至少有28只华北豹的个体。截至2018年6月5日,这个密度是中国境内最高的。
河南:河南省共有1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中肉食类动物仅金钱豹一种,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及桐柏—大别山区。近年来,河南生态环境的改善,为食物链顶尖物种金钱豹的生活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焦作的沁阳、修武、中站、山阳等山区都发现有金钱豹的活动痕迹,全省现存金钱豹60只左右。
2012年8月23日7时18分,发现了一大、两小共3只金钱豹。在焦作市沁阳市、修武县、中站区、山阳区的北部山区,均发现有金钱豹的活动踪迹。
2013年9月18日18时16分,焦作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两台红外自动照相设备捕捉到3只野生金钱豹的活动身影。这是修武县林场马头山林区连续第三年拍摄到野生金钱豹的身影。
2013年12月16日凌晨5时30分许,济源市王屋镇东西山村、2015年1月8日上午济源市王屋镇水洪池村发生两起金钱豹袭扰羊群事件。
2015年1月14日,济源市蟒河林场水洪池林区成功地拍到金钱豹图像。
2015年4月中旬,在回收济源黄楝树林场、愚公林场、蟒河林场、邵原林场4个地方的红外自动照相数据时,在5个监测点发现了20多张金钱豹图像。”经中国科学院动物专家根据花纹比对分析,确认至少存在3只以上金钱豹。
2018年1月22日,济源市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楝树林区拍摄到一公一母2只金钱豹。
2018年7月30日,济源市林业局红外相机拍摄的成年金钱豹行走场景。
2018年9月14日上午,济源市林业局红外相机拍摄到愚公林场黄楝树林区1只成年金钱豹在前行走,后边的1只幼崽一蹦一跳,显得十分欢实,在领地内的一道山脊上巡视。金钱豹家族两代共同出镜视频,尚属河南首次。这也是河南首次拍到野生金钱豹幼崽。
2019年6月12日,济源市林业部门传来消息,河南济源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置的红外相机近日再次拍摄到于2019年2月3日现身的“母子豹”。这是这对母子金钱豹再次同时现身该自然保护区。济源市林业局专家介绍,镜头中的这只小豹子,与2018年9月份出现在这里的“豹宝宝”为同一只,应为2018年6月份出生,推测已近一周岁,近期将会离开母豹独立生活。另外,继2018年2月份红外相机拍到情侣金钱豹后,2019年又拍摄到了1只疑似怀孕的母金钱豹。
2020年3月9日,济源林业局对外发布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果,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2月,济源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捕捉到华北豹的珍贵影像资料42次,在多个监测样区监测到华北豹。据介绍,济源太行山金钱豹已通过影像累计辨识个体不少于6只。
2020年9月,宁夏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工作人员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勘测扑火队员训练路线时,偶遇一只野生金钱豹,工作人员立即用随身携带的单反相机拍摄了金钱豹的照片,这是该保护区首次近距离拍摄到野生金钱豹。据了解,金钱豹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大约在35只左右。
2022年3月,河北驼梁国家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按照规定,例行回收布设在林中红外相机的视频资料,在梁顶处一架红外相机里面发现了正从红外相机前路过的一只豹子身影,后由河北省林草局野保专家与猫盟成员从影像资料初步推测,此豹子为一只成年华北雌豹。8月3日报道,在张家川县关山林场发现了野生华北豹活动踪迹,这也是天水市首次记录到野生华北豹的影像。
2023年11月,工作人员进行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监测时,在太行山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发现华北豹身影。这是2023年入冬以来,首次记录到华北豹的视频。
2024年2月16日19时32分,山西省生态环境规划和技术研究院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调查研究团队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一只体型健硕的华北豹。这只华北豹出现在晋城市沁水县历山省级地质公园内,距离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大约10公里。
2024年5月24日报道,栖息在焦作市太行山区的华北豹数量呈稳定上升趋势,焦作市制作了华北豹个体识别系统,通过动态跟踪,更深入地了解华北豹的野外生存状况。
2024年6月,河南太行山华北豹的成年个体数量从2017年的12只增加到目前20余只,呈稳定上升的趋势,其中确定雌性7只,雄性9只。
民间文化中的豹:勇猛、神圣与吉祥。虎豹都是体态优美、行动矫健的猛兽,常虎豹并称,狩猎民族视虎豹为神圣的林中主宰,加以崇敬。如佤族将虎豹称为“岩舍”,视之为神物和林中之王,出于对强者的崇敬和祈福心理,在捕获虎豹后对猎物加以献祭和尊奉。据21世纪初西盟佤山佤族魔巴的回忆,20世纪的献祭仪式中,佤族人会分食虎豹肉,认为可以使人获得勇气和力量。俗话说人胆大“吃了熊心豹子胆”,正是此种狩猎文化观念的遗存。
此外,豹也是一种吉祥物。民俗艺术中有豹与喜鹊组合而成《报喜图》。不过,神话小说中的豹子精则并非正面角色。《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八十六回描写了唐僧在从钦法国去往天竺国的路上,被隐雾山里自称“南山大王”的老妖捉走,猪八戒一耙将它打死,现出本相,原来是一头“艾叶花皮豹子精”。只是在故事里,豹子精是一个贪婪且缺乏谋略主见的愚蠢角色。《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以豹为绰号的很多,如豹子头林冲、金钱豹子汤隆、锦豹子杨林,反映了文化中豹骁勇善战的形象。
豹在宫廷文化中发挥作用,体现在豹尾、豹饰、豹猎,以及观赏方面。
其一,用豹尾悬挂天子属车,划分省中。孙权曾猎获一头豹,有人对他说,为何不将豹子的尾巴竖起来。应劭《汉官仪》解释,古代皇帝巡幸出行时的从车、副车上部,要悬挂豹尾。皇帝的仪仗将豹尾展示在道路上,豹尾之内的范围是宫禁:“豹尾过后,执金吾罢解围,天子卤簿中,后属车施豹尾于道路,豹尾之内为省中。盖权事应在此,故为立庙也。”“省中”指宫禁。《晋书·沈充传》:“率兵临发,谓其妻子曰:男儿不竖豹尾,终不还也。”以豹尾来比喻建立功勋的思想源自《易》“君子豹变,小人革面”,“豹变”原义是幼豹在生长过程逐渐生长出俊美花纹的过程,在文化中形成了君子从善弃恶的比喻,后世遂以豹变来形容地位升迁,荣华爵禄。蔡卞《毛诗名物解》卷一○《豹》解释,在属车上悬挂豹尾,还为了表达谦逊:“豹尾车,周制也,所以象君子豹变,尾言谦也。”汉、唐、宋都有豹尾车。豹尾也用作枪杆的装饰,作仪仗用。《水浒传》第六十八回,吕方和郭盛要的方天画戟都拴着金钱豹尾,“原来两枝戟上都拴着金钱豹尾,吕方、郭盛要捉曾涂,两枝戟齐举。曾涂眼明,便用枪只一拨,却被两条豹尾绞住朱缨,夺扯不开。”温庭筠《迎春词》:“豹尾竿前赵飞燕,柳风吹尽眉间黄。”
其二,豹皮被作为宫廷服饰的装饰。周代,大夫的礼服和国君的服饰都有豹饰,为了强化刚正的形象。古代有“羔裘豹饰,孔武有力”之说,指的是大夫礼服的衣袖要用豹皮装饰,以强化他们的刚猛与力量。《诗经·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大夫穿着羔裘,就要如豹一样有力,做的事情要和穿的衣服相称。大夫的人格也要像有豹饰的衣服那样鲜明闪亮,为大家敬仰。
明代宫廷的豹猎文化主要随着中亚帖木儿帝国、东察合台汉国、忽鲁谟斯、阿丹、满次加等国对金钱豹、猎豹,以及朝鲜对土豹(猞猁)的朝贡贸易而兴盛。此外,为了宣扬国家威权,外藩朝贡的珍贵动物还被集中展示,供宫廷贵族欣赏。北京的西苑和南海子蓄养了来自忽鲁谟斯等国的金钱豹、西域的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