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4 11:10
1957年,调查时发现南佐遗址。
1984年至199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两个阶段6次考古发掘。
2021年至2022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展开第三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
南佐遗址核心区有9座呈倒“U”字形对称分布的夯土台,北台圆形,东西八台方形,各40米见方,西3号台残高约5米至7米。“九台”外侧有两道环壕,环壕和“九台”围成约30万平方米的遗址核心区。遗址总面积至少600万平方米。“九台”外侧有两道环壕。通过解剖发掘,发现夯土台西侧壕沟局部宽约20米、深约10米,壕沟侧壁以2米至4米宽的夯土逐层加固形成护壁,沟底也经过夯筑,非常结实,壕沟实为大型水利工程。在“九台”中央偏北发现一座面积360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宫城”,“宫城”以主殿F1为中心,“宫城”中部偏北为主殿F1,F1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列侧室(侧殿)对称分布。宫城”中部偏北的主殿F1占地面积720多平方米,主殿F1南北长34.8米、东西宽20.6米,室内面积约580平方米,夯土墙体宽约1.5米,残高约2米。主殿由“前厅”和“殿堂”两部分构成,东西墙外侧还有散水台。前厅内有三排柱洞,殿堂内有两个直径约1.7米柱洞、一个直径约3.2米的大型火坛。前厅和殿堂之间的墙中开三门。F1废弃后前室用黑褐色与浅黄色土相间夯填。宫墙南门正对主殿F1中门,南门外还有瓮城结构及其错位的大门。东侧从北往南为F3、F5、F6、F16等,西侧从南至北为F11、F9、F8、F10、F12、F13、F14等。西侧殿共用西墙,墙体均为夯筑,墙体保存高度1.3—1.8米,地面和墙壁涂抹草拌泥和白灰面,都有门道。房屋室内面积12—23平方米,建筑面积20—46平方米。F5、F11、F8、F10、F12地面还发现涂抹白灰的圆形火塘,其中F5火塘直径约1.2米。整个“宫城”区大部分区域被夯填平整,建筑材料还包括土坯和最早的红砖,地面、墙壁都以石灰多层涂抹,这也是中国最早大范围使用白灰面装饰建筑的实例。
南佐遗址的“宫城”区出土了制作水平高超的白陶、黑陶、绿松石珠等贵重物品,成套的彩陶、朱砂陶、白衣陶、白泥堆纹陶,涂抹朱砂的石镞、骨镞、陶塑人像。
陶器主要有平沿小口尖底瓶、宽平沿盆、盘、罐、缸、瓮等,通常在宽沿盆内彩绘各种图案。纹饰多为横篮纹和绳纹,有少量为方格纹。陶色以红色为主,其次为灰色和少量黑色。
南佐遗址的主殿F1东侧空间、F2祭祀空间以及宫殿周围发现了数以百万粒炭化稻米。木炭鉴定结果显示以栎属、榆属、松属、竹亚科为主,这些树种是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主要组成树种,显示当时的气候条件要比陇山西侧暖湿。动物以家猪为主,占比可达85%,家猪的碳、氮同位素分析显示主要以碳4类作物为食。
南佐遗址出土其他文物有石斧、石刀、纺轮、骨笄、匕、镞、针。
从庆阳市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看,南佐遗址也提供了一些佐证。庆阳地区在秦汉时称北地郡。中国中医鼻祖岐伯就是北地人。史书记载,岐伯是黄帝之师,黄帝的太医。《庆阳府志》记载,岐伯是庆阳古代三圣之一。黄帝同岐伯论医,产生了中国第一部医书经典《黄帝内经》。黄帝还曾去平凉崆峒山问道于仙人广成子。这一切都说明黄帝帝鸿氏和有熊氏活动的中心区域在庆阳。发生在同一时段的南佐遗址就是有力的证据。根据以上三点分析,南佐古城和大殿遗址很可能就是黄帝有熊氏或帝鸿氏之都城。
南佐遗址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结构宏伟,与秦安大地湾大型建筑基址相近,表明它是泾、渭地区又一处高等级的中心遗址,对研究中国仰韶文化的社会形态具有较为重要历史价值。
截至2023年,南佐遗址是中国考古所发现的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5000年前宫殿遗址,也是同一时期室内面积最大的单体遗址。
南佐遗址发现的大型殿堂式建筑,对研究仰韶文化晚期泾、渭地区的社会形态及其性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同时发现的大量炭化粮食(稻、粟、稷等),是中国古代农业考古的重要材料,对研究农业起源、农作物的种植与分布交流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佐遗址是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认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探索早期国家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客观认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对于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1年6月25日,南佐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2月,南佐遗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选为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公交:市内可搭乘4路至区交警队下车步行前往即可
全年:周一至周日 08:00-19:00
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