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0:11
博:多;审:详细。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指求学时的态度和应循的途径。
词语分开解释
博学: 1.广泛地学习。 2.学识渊博。
审问: 1.详细地问。谓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 2.引申指精审的见解。 3.详细询问。 4.审讯。 5.确实的消息。
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二十章。用比较简单的解释来说就是:做事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地去施行。
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语言去表述,可又总不甘心,于是在转了很久之后,最后觉得下面着段说明比较立体而且全面,故摘记于此:
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辨”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1〕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2〕,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3〕,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4〕。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5〕,虽子羔、原宪之贤〔6〕,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7〕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一个人读书做学问,如果不日日进取,就必定会一天天退步。(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 见解就会狭隘,难有作为。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习惯那里的世俗而不知觉醒。(如果)不幸处于穷困和偏僻的地方,没有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这样)可以与古人会合(一样),以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六七,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象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见),即使是象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最终对国家是没有帮助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凭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需努力地学习,这不是对今人的一种勉励吗?
〔1〕 “独学”“则孤陋”两句:语出《礼记·学记》:“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陋(lòu漏):见闻狭窄。
〔2〕 资:费用。
〔3〕 古人与稽:语出《礼记·儒行》:“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稽(ji鸡),考证。
〔4〕 庶几:差不多。
〔5〕 面墙:比喻人不学习,就像面向墙壁而一无所见。语出《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今末世贵戚食禄之家,温衣美饭,乘坚驱良,而面墙术学,不识臧否,斯故祸败所从来也。”
〔6〕 子羔:姓高,名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论语·先进》云:“柴也愚。”朱熹《集注》:“愚者,知不足而厚有馀。”又云:“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朱熹《集注》:“言子羔质美而未学,遽使治民,适以害之。”原宪:又名原思,字子思,孔子的弟子。《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7〕 “十室”等三句:语出《论语·公冶长》。
〔8〕为学:求学问。
〔9〕穷僻之域:穷困偏僻的地方。
〔10〕审问:详
〔11〕 笃:切实地;坚定
〔12〕思:思考
〔13〕辩:同“辨”,辨别
〔14〕行:行动,做;实行
〔15〕弗:不,表示否定
〔16〕措:搁置,终止
〔17〕问:这里指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