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24 12:05
《卢湾区志》是一部记载卢湾区的地方志,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卢湾区的志。
中国古代有县志、州志、府志、省通志、一统志,也有乡里小志,但没有城市区志,有之,自现代始。盖古为农业社会,今为工业社会,今之城市较之古代,数量多,范围广,事务繁,所以,在有市志、县志之外,新编区志,事属创始,实有必要。
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卢湾区志》编成以后,索序于我,我乐意为之。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已近40年,社科院近20年来一直地处卢湾区内,我已在卢湾的土地上生活了近20年,80年代初还忝为区人民代表,又多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列席卢湾区的会议,可算是个卢湾人。此其一。
我的学业与地方志有不解之缘。我的博士论文,我在美国发表的两本英文著作,依赖的主要资料都是地方志。我最近十几年,很大精力用于中国城市史研究,从上海城市研究至东南沿海城市研究,基本资料也是地方志。所以,我对地方志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此其二。
其三,《卢湾区志》编得很有特色。资料翔实,门类齐全,纲目清楚,这些作为一部较好志书应有的优点它都有了,这很不容易。但这尚在其次,我觉得它编出了卢湾的个性,显出了卢湾的特点。书中将革命史迹作为专编,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法商电车电灯公司、客帮社团、青洪帮、烟赌娼、俄侨等作为专记,这些都很有眼光。
看了志书以后,对卢湾的特点,我想从历史的角度多说几句。
在灿若群星的中国城市中,上海是相对后起的一个,宋代成镇,元代设县,明代筑城,清代崛起。比起刘汉李唐都城西安、孙吴刘宋都城南京、七朝古都开封、九朝古都洛阳,比起东吴苏州、西蜀成都、南粤广州、北燕北京,上海都是小弟弟。
在争奇斗妍的上海众多市区中,卢湾是相对后起的一个。直到19世纪末,区境大部分还是土地平旷,村庄错落,溪浜纵横,芦苇丛生。从芦家湾、张家浜、淡井庙这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地名中,我们还能依稀想象出当年的田原风光。此时,其东北方向的公共租界,已是道路宽阔、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东面的县城,更是人烟凑集、喧阗拥挤的热闹地方。
在后起性这一点上,卢湾很像上海。
后起也有后起的好处。卢湾区大部分土地的城市化,始于20世纪初。第一次是1900年法租界扩展时,区境东北部分被划入。第二次是1914年法租界大扩展,徐家汇路以北部分全被划入。南部地区,除了沿江的江南造船厂一带,多在30年代成为市区。20世纪开头30年,正是上海飞速发展的时期。1900年,上海人口100万,1915年超过200万,1930年超过300万,平均每15年增加100万。与此相一致,上海的外贸、金融、工业、房地产、市政建设全面发展。20年代末,上海在世界大城市中排名第六,30年代初排名第五,紧随伦敦、纽约、东京、柏林之后。上海的大发展,为卢湾区境的繁荣提供了机遇。筑路、建房、开店、兴学,由北而南,次第开发,在三四十年中,区境一变而为上海很有特色的市区之一。其特色有四:
一是静雅。区境精华原在北部,北部精华原在住宅。住宅之兴建,正逢上海人口快速增长之时,区境北部以其地在法租界、少受战乱烦扰、开发较晚、交通便捷等综合优势,深受富商大贾和中产阶喜爱。花园洋房、新式公寓和石库门里弄住宅连片建成,霞飞坊、梅兰坊、蒲柏坊、花园坊、巴黎新村、吕班公寓、培文公寓、派克公寓、格林顿公寓,都是其中声名卓著者。马斯南路一带,有30幢法式花园洋房,百余幢西班牙式花园洋房。不光租界西绅、洋行大班、白领阶层喜欢住在这里,江浙富户因避战乱乐于住在这里,一些在杨树浦、闸北等处开店办厂致富的老板也纷纷迁居这里。这一带住宅多,绿地多,花园多,树木多,工厂少,噪声少,污染少,恬静幽雅,颇有都市乡村的气息。
二是洋派。区境北部在解放前主要属于法租界,法兰西民族在世界上以浪漫著称。近代早期来沪外国人中,英国多商人,法国多传教士和文化人,法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文化气氛相对较浓。区境商业中心在淮海路,以前称宝昌路、霞飞路,此处商业之兴,很大原因在于前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白俄贵族来到这里,开办珠宝店、服装店、饮食店、酒吧咖啡馆等高档商店,白俄妓女亦卖笑其间。加上居住在区境北部的华人,亦多为有钱阶层,文化层次相对高些。这几个因素集合在一起,使得区境北部在近代上海,显得洋气十足。所谓东方巴黎,罗宋风情,都是说的这个意思。
三是烟赌娼。因法租界当局长期允许经营烟毒、赌博、娼妓等行业,作为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结合部的区境东北八仙桥一带,烟行云集,赌场棋布,妓院林立,加上回力球场、逸园跑狗场等赌博场所,使得区境东北成为冒险家的乐园,暴发户的销金窟。在旧上海,烟赌娼并不是法租界的特产,其他地方也有,但因烟赌娼多有黑社会背景,法租界的社会治安系统很不健全,每每形成警察与流氓相互勾结的局面,因此,这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旧上海的帮会势力在法租界很盛,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三大亨都从八仙桥一带发迹。
四是革命遗迹很多。由于区境居民文化层次较高,文化气氛浓厚,文化机构众多,报社、出版社、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甚多,这里成为近现代进步人士、革命人士聚集和活动场所,留下很多遗迹。中共“一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孙中山故居,新四军驻沪办事处,周公馆,邹韬奋寓所,都是其中荦荦大者。
这几点结合起来,在历史上,红(革命)、黄(娼妓)、黑(帮会)、白(白俄)、绿(绿化)这几种颜色,卢湾都有了,说她色彩斑斓,美丑兼具,名副其实。1949年上海解放以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区境旧貌变新颜,割除毒瘤,扶正祛邪,留善去恶,越来越繁荣,越来越美丽。卢湾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环境幽雅。
方志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等多种功能,一部好的方志,是一个资料库,也是一部教科书。可以相信,《卢湾区志》问世以后,对于人们了解卢湾的历史和现状,对于卢湾两个文明的建设,对于教育年轻的一代,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卢湾区志》的编纂,几度寒暑,数易其稿,终于面世,这是我区历史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硕果,可喜可贺。
卢湾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高雅的淮海中路商业街横贯我区,是上海著名的商业区之一;南北高架连接内环线、南浦大桥直抵浦东,地理位置优越。
纵观历史,卢湾区境内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长期执中国工业之牛耳,也带动了区域内中小型企业、商业以及交通的发展;位于兴业路上的“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亿万中国人民敬仰的地方……卢湾区凭藉着历史沉淀的浓郁文化氛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在城市化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形象新颖,商业贸易繁荣发达,文化教育昌盛兴旺。“九五”期间,卢湾区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城区面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明得失、察未来,《卢湾区志》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翔实地记载了卢湾区历史的发展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是一部宝贵的区情资料。
它不仅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史料,而且为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值此《卢湾区志》诞生之际,我们衷心希望全区人民和广大读者“以志为鉴”,充分利用这部新方志,知卢湾、爱卢湾,在卢湾走向新世纪的建设发展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为卢湾的未来,再创新的辉煌!
一、本志遵循实事求是原则,详今略古,详异略同,详区略市,力求全面地、有重点地记述区境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反映时代和区情特色。
二、本志以今区境为范围,关联重大者略作辐射。上溯事物发端,下限至1993年,总述与大事记延至1996年,并设补记延记1994~1996年的重要内容。
三、本志采用小编并列体,视情下置章、节、目、小目。以总述提挈全志,大事记纵贯记述,下分36编,按总类、经济(含城市建设)、政治、文化、社会归口排列。
设革命史迹编,置政治部类之首,反映区境革命史迹集中的特点;择历史影响较大、涵盖较广的若干内容,作专记编;辑一方足资存史的历史文献,设文录编;集新旧路名、里弄和村坊为附录,以供考研。
四、本志采用记、志、传、录、表与图照等体裁,表随文设,图照取卷首集中与串文分散结合形式。
五、本志遵循生不立传原则。对区境有较大影响者,其主要经历在区境者,立以传略;凡活动面广者,立事略记其境内活动,其余由区民政部门负责褒扬的英烈设名录以彰事迹。
传略、事略、名录统按卒年排列。另系寓境名人简表,反映区境名人荟萃的特点。在世人物,按事系记各编。
六、本志采用公元纪年和历史纪年结合方法。解放前采用历史纪年,按节于首次使用括注公元纪年;解放后采用公元纪年;
“抗战期间”指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至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沦陷时期”指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占据上海华界,至1945年9月2日。“解放”指1949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入上海苏州河以南市区,即区境解放。
七、名称多次运用时,按编于首次使用全称并括注简称。区境南北部之称按今徐家汇路、肇嘉浜路为界。历史地名,亦按节于首次使用时加括注今名。抗战期间侵华日军扶植的傀儡政权及其军队,前置“伪”字。使用计量单位,除历史资料外,均按1984年国务院颁布之有关规定。1955年3月以前旧人民币,按10000:1折算今值。
八、本志所用资料,除表后说明、页下注释及括注外,多采自国家各级档案室(馆)藏、部分图书报刊和有关口碑资料,并吸收学术研究成果。所集资料均入藏卢湾区档案馆备考。
卢湾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市中心南部。东邻南市区,西接徐汇区,北及东北连黄浦区,西北交静安区,南濒黄浦江与浦东新区相望。
面积8.0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52平方公里。下辖五里桥、打浦桥、丽园路、顺昌路、济南路、嵩山路、淮海中路和瑞金二路8个街道。1996年5月,8个街道撤建为五里桥、打浦桥、淮海中路、瑞金二路4个街道。
唐天宝十年(751年)地属新设的华亭县高昌乡,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隶上海县。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1900年1月)和民国3年(1914年),区境北部相继被辟为法租界。区境南部为华界,民国16年起属沪南区。民国34年12月,以重庆南路和鲁班路为界,西建第六区,又名芦家湾区,1950年改称卢湾区;东置第五区,又名泰山区,民国36年改称嵩山区。1956年3月,嵩山区撤,其西境并入卢湾区,东境划归邑庙区。1959年12月,邑庙区撤,今境东北块划入。同时,原卢湾区境北小块划归黄浦区。
1993年,人口41.99万。70年代起已步入老龄化社会,1993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20.48%。
宋代地境逐渐开发。宋元之交,横贯东西的肇嘉浜,已是上海港向腹地集散货物的主要航道,后为连接上海县与松江府城的动脉。
距肇嘉浜与东芦浦交汇处不远,即今永嘉路、茂名南路东侧,有宋代始建的淡井庙。该庙初为华亭县城隍行宫,后为上海县城隍庙100多年。环庙形成的居民聚落“淡井里”,正处上海镇和上海县繁荣区中。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五劫上海县镇,上海被迫筑城,境域遂处城外西厢;至嘉靖三十五年,又数遭倭劫,殷实之家悉避城内,地境渐又复为村野。
至清道光、咸丰年间,除境东傍城厢的斜桥、境南高昌渡等处略有市肆外,全境数十个自然村落错落散布,间伴寺观、祠堂、殡舍、茔家;肇嘉浜、周泾、日赤港、东芦浦、南长浜、北长浜、打铁浜等河道沟浜,与上海县城出西门至松江府城、法华镇、静安寺等处的官道、大路及众多小路,纵横交织,呈现一幅田野写真。
清同治六年(1867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迁高昌庙沿江地区。该局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军事和船舶修造企业,中国自制的第一台车床、第一艘兵船、第一炉钢、第一艘万吨轮,都出自该局或其后的江南造船所。其生产规模、生产设备、生产能力,长期执近代中国工业之牛耳。民国7年(1918年)起,江南造船所曾为美国制造载重量为万吨、排水量为14750吨的货轮4艘。据不完全统计,自创建到民国38年,共造各类舰船854艘。江南制造局迁入带动区境南部的发展。
局内设有电报房,铺设供水供电设施;局旁形成居民区和高昌庙市。陆续辟建有龙华路(今龙华东路)、斜桥南路(今制造局路)等道路25条。日晖港取代肇嘉浜渐成航运干道,码头环周形成内日晖市和外日晖市。至30年代,高昌庙至日晖港沿斜土路、龙华路,初步形成沿江工业带,知名度较高的有益丰搪瓷厂、冠生园食品厂、龙章机器造纸公司等。在国民政府的《大上海计划》中,划为沪南工业区。
区境北部自19世纪中叶起,在与初辟的英、法租界及城厢邻边的交通要孔,诸如八仙桥、南阳桥、太平桥、打铁浜等相继形成集市。同治年间,外国侵略势力开始伸入。法国军队借口防范太平军,保护徐家汇天主教堂,强行越界辟筑自方浜桥至徐家汇的徐家汇路;两租界在八仙桥西又强设外国殖民者坟地,俗称“外国坟山”,并越界辟筑坟山路(今龙门路);法租界公董局,天主教会,外国银行、公司与商人,利用特权强行大量“永租”土地。辟为法国专管租界后,法国政府以“领事专权”形式,逐步侵夺中国的行政权、警察权、赋税权和司法权,长期剥夺华人参政。为其侵略利益需要,在界内并越界大举筑路,到民国25年共筑道路53条;开设诸如法商电车电灯公司(简称法电)、顾家宅电台等企事业,建立独立的供电供水系统,辟营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为适应人口日增和满足殖民者、洋场暴发户享受需要,营建大量旧式里弄住宅,建造拥有卫生、壁炉装置的新式里弄住宅,以及诸如亚尔培(陕南村)、阿斯屈来特(南昌大楼)、迈尔西爱(格林顿)、圣保罗(香山)、培恩(培文)、凡尔登(长乐村)、华懋(锦江饭店北楼)、峻岭(锦江饭店中楼)、茂名(锦江饭店西楼)、泰山等大批公寓大楼、花园洋房。人口的涌入,市政和住宅的建设,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辟的西江路,即后来的霞飞路,至30年代中期,已成为驰名中外的繁荣的商业大街。
沿今顺昌路、徐家汇路和肇嘉浜路,为法租界工业集中区,多针织、丝织、食品制造等小厂,著名的有美亚绸厂、天厨味精厂等。其时,家庭工业社的无敌牌牙粉和蝶霜,天厨味精厂的佛手牌味精,马利工艺社的马头牌水彩颜料,汇明电筒电池制造厂的大无畏电池,上海铅笔厂的三星牌铅笔,民生墨水厂的民生牌墨水等名牌产品,畅销国内外。
法国政府对区境北部租界地区,按其传统模式和文化背景,所实施的市政建设和管理,客观上加速了区境北部城市化进程,并为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为革命者的隐蔽与活动,提供了某些有利条件,这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为增加税收,招揽人口,法租界长期允许或明禁暗弛,纵容经营烟毒、赌博、娼妓等不正当行业。其时八仙桥一带大小弄堂烟馆云集、妓院林立,富生、回力球场、逸园为沪上著名赌场。这些去处既是冒险家、暴发户的销金窟,又是经营者、法国领事与公董局的敛财吸血管,更是腐蚀中国人灵魂的染缸,极大地败坏社会风气和道德。法租界又利用青洪帮势力维护治安,为帮会畸形发展提供了条件。
八仙桥一带是民国时期全国最大的帮会团伙——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青帮集团发迹地,他们与租界当局、民国政要沆瀣一气,上干预政治,下鱼肉百姓,明里参与工商金融,暗中操纵烟赌娼盗,成为特定社会历史所孳生的毒瘤。他们的徒子徒孙,或称“斜桥之虎”,或名“丽园之狼”,以及三十六天罡、四大金刚等,横行里弄,无恶不作。
在民国26~34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中,高昌庙地区被炸严重,区境南部工厂毁劫一空;继后实行统制强征,搜括物资。民国34年6月4日发生日军飞机坠落停云里的惨案,死伤居民近百。据不完全统计,区境内直接经济损失按民国26年7月原值计,达法币2.75亿元,折合黄金66.68吨,严重延缓了境域发展进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招致万物腾贵,经济停滞,民生凋敝。至解放前夕,留下的只是处于风雨飘摇中的5000多家商店,983家工厂和大量的失业者。区境南部棚户栉比,80%以上宅基无水电设施,无公共交通,无中学,少小学幼稚园,无文化娱乐设施,缺医少药,环境脏乱,是上海最大棚户区之一。
解放后,经过了平抑物价、恢复生产、民主改革、镇压反革命和禁毒禁赌、取缔妓院、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抗美援朝等,荡涤旧社会污毒,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中,6184家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10007户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实行合作化。
解放初,国家财力虽有限,仍填浜筑路,增设路灯,建立给水站,扩大供电网,建造公厕,改善区境南部生活环境。50年代填没长期淤塞的肇嘉浜,辟建宽阔的林荫大道。至1966年新建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其中卢湾中学占地2.42公顷,是一所能容纳1600名学生的、设施齐备的区级重点中学。
1953年起,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建设发展甚快。江南造船厂的占地规模,1954~1963年即较原来扩大两倍。调整组建了一批大型企业,主要有工业锅炉厂、第一缝纫机厂、工业缝纫机厂等。其时,解放妇女劳动力,建立里弄生产组,形成地区工业的雏形。由于缺乏经验,建设中出现失误。1958年,因浮夸冒进而造成一定损失。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停关了一批企业,动员4万多人支援农业。
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区境内经济及各项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和干扰,仅非正常死亡即达227人。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经过全面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遵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实行全面改革开放,区的建设发展呈现一片新气象。
城市建设发展迅速。1979~1993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172.25万平方米,是前30年的2.87倍。1993年,竣工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为历史最高纪录。人均居住面积从1961年的4平方米上升为6.3平方米,人均居住2.5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户,于1992年11月全部得到改善。斜徐路第三居委会地块采用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出让(习称土地批租),开创利用外资加速旧区改造的新途径。至1993年,共批租土地10块,总面积12.24万平方米,获得资金4080.35万美元。同时,加强商品房、商住两用楼的建设和开发。16年中,30幢大楼拔地而起,市容景观迅速改变。房产业于中崛起,1993年有中城、复兴、永业等32家房产公司,其中中外合资房产公司8家,总投资2.98亿元,其余24家流动资金总额3.13亿元。市政建设日新月异,70年代建成打浦路越江隧道;90年代以来,地铁一号线、内环线浦西高架路和南北高架路境内段相继竣工使用,开平路环卫码头、日晖港埋管填浜筑路、徐家汇路拓宽等重大工程亦告完成,为实现主体通道、快速交通奠定基础。
现有过境交通线,计市内26条(其中过江线4条),市郊长途线3条,地铁一号线于区境内设有陕西南路和黄陂南路两站。有邮电支局4座,电话和长途电信发展迅速,新建的斜土、柳林、鲁班电话分局正在施工。
居住环境的管理和改造日趋加强。1989年,建成全市第一个烟尘控制区。1986~1991年,各街道相继建成固定源低噪声控制区。对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严重的企业加强了治理。淮海中路自1981年起,连续5次被评为“市容、交通、卫生文明街”,瑞金二路等6条道路也被评为市文明街。1993年,有公共绿地16.27公顷,现有公园4座,复兴公园是市中心一座历史悠久,以法式为主兼有中式园林特点的公园,也是区境内广场文化活动中心。
加快一街(淮海中路商业街)一中心(打浦桥商贸中心)的建设和功能开发。淮海中路柳林大厦、二百永新大楼、久事复兴大厦和新华联大厦东楼已竣工营业;瑞安广场,新鑫大楼竣工。打浦桥海兴广场建成使用。以树立高雅形象,引导文明消费,开发人文景观为目标,开展淮海中路商业文化建设。建成淮海中路街区、新锦江地区、打浦桥商住区灯光景观一期工程。建国东路建筑装潢街和巨鹿路主副食品街初步形成。
在工业体制改革中,组建有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异型钢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飞人机械总公司等企业和全国批量生产汽车空调压缩机的中泰合资上海易初通用机器有限公司等。区属工业涌现上海篷垫厂、海鸥电器总厂等年利税总额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家,其中上海篷垫厂销售收入跻身全市500强之列。江南型散装货轮、三枪牌针织内衣、飞人牌缝纫机、双工牌工业缝纫机、船牌床单、飞轮牌涤纶线、安字牌抽芯铆钉等名牌产品驰名中外。
鉴于境域地狭人密,根据环保要求,为更好发展区属工业,石龙工业小区于徐汇区境建成投产。该小区占地53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为桑塔纳和各类轿车配套的浦东顾路工业小区占地123亩,一期工程亦已建成投产。
对外开放和内联合作也获较大发展。国际上,与日本大阪府寝屋川市结成友好城区;在国内,与吉林通化、黑龙江齐齐哈尔、安徽合肥和芜湖、浙江舟山和嘉兴、江苏吴县等城市结成友好城区,积极发展经济等合作关系。涌现诸如艾丽丝玩具有限公司、多灵-澳森机械设备公司、富申冷机有限公司、提克服装有限公司、上海纸杯公司、雅蝶时装有限公司等三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173家,其中区属三资企业118户,投资总额6404万美元,出口创汇1037.04万美元,出口商品覆盖21个国家与地区;外省市来区境投资建企业260家,资金14900万元。区属经济单位走出国门,于乌克兰、新加坡等国办企业3家。为改善投资环境,区境内设立海关卢湾监管站,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分支机构6家,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和城市信用社等29家。
1988年,市对区明责放权,区政府权限扩大,活力增强。尤在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区境内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1993年,商业销售收入65.36亿元,商业利润1.55亿元,其中区属商业销售收入40.07亿元,商业利润0.61亿元;工业总产值71.04亿元,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8.36亿元,出口产值1.49亿元,财政收入3.45亿元,财政收入较1978年增长275%。
80年代,区境南部新建卢湾电影院,迁入卢湾区医院,并扩建为东南医院。90年代起,加快改造步伐,至1993年,鲁班路、斜土路、中山南路、丽园路等主要干道两侧危棚简屋已获改造;在浦东、梅陇、莘庄建成住宅小区,作为改造动迁的基地。迁移污染严重的工厂,填没被严重污染的日晖港北段并辟建瑞金南路;打浦桥建成环岛绿地,设置城市雕塑,美化环境。区境南北旧有的差距明显缩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1992年,计有市级文明单位13家,区级文明单位170家,建成区级文明小区3个。军(警)民共建、双拥活动和地区共建及联建点500多个。国泰电影院连续6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1990年起,举办家庭读书活动。1993年,在复兴公园首办广场文化活动,以爱国、敬业为核心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日趋深入,敬老、扶老、帮困等传统美德正积极弘扬。全境有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25所,老年活动中心(室)67家。区、街道、居委三级老年学校111所,为老年人开设家庭病床1000余张。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要求,全面推行城区管理新体制。各街道建立加强日常执法管理的综合执法队,强化劳动行政工作职能的劳动服务所和为居民提供方便的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区市民求助电话等社区信息网络设施。
综观历史与现状,境域呈现如下特点:
(一)现代革命的故里
自清末起,在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和后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诸多领导机关和领导人,长期设寓区境北部法租界。已发现革命史迹100余处。主要有:中国同盟会江苏分会机关、光复会总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的行馆、中华革命党上海总机关部、中华革命党本部事务部、中国国民党本部事务所、孙中山寓所、孙中山故居、陈独秀寓所、《新青年》编辑部、《共产党》编辑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一大代表宿舍、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中共上海区委党校、1927年前上海总工会秘密开会地、新四军驻沪办事处、韬奋故居、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等。其中,中共一大会址、孙中山故居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3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青年》编辑部、中共一大代表宿舍、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1927年前上海总工会秘密开会地、韬奋故居、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6处,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革命史迹,联系着许多影响全国全市的重大事件。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开辟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孙中山故居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完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等重要著作,会见共产党代表李大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决定与准备改组国民党之处。《新青年》编辑部,兼为陈独秀寓所、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处、中共一大筹备地、《共产党》编辑部、建党初期中共中央局所在地等,在中国新文化运动、马列主义传播、组建中共和领导中共初期斗争诸方面,实为决策中心。今南昌路180号,自民国5年6月起,先后为中华革命党本部事务所、中国国民党本部事务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前后9年,于护法运动等反北洋军阀斗争中,指导江浙皖赣诸省群众斗争,作用甚大。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是周恩来代表中共揭露美蒋假和谈、真内战阴谋的地方,又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及董必武的寓所,是中共上海工作委员会所在地,是抗战胜利后中共领导上海人民反对美蒋反动派斗争的指挥中心。此外,尚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辛亥革命攻打江南制造局之役、民国9年(1920年)江南造船所工人李中创建上海机器工会、三四十年代美亚绸厂和法电举行的多次大规模罢工斗争、40年代后期上海人民在国民市政府社会局前的示威活动等,也有着重大的历史影响。尤其是法电,向有“沪南红色堡垒”之誉称。这些革命史迹,是中国人民光辉历史的实证,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物化,是对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
(二)繁荣高雅的商业
二三十年代起,一批白俄侨民迁境,并于霞飞路设店谋生,仅民国15~17年,霞飞路上新设俄侨商店即逾百家。其经营颇注意环周多外国侨民、多富商寓公、多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等特点,逐步形成商场精致、格调高雅、商品高档、环境优美、服务优良的特色,加之两侧各式欧陆风格建筑,呈现浓郁的俄法风情,遂有“东方彼得堡”和“罗宋大马路”之称,成为中西合璧的海派商业文化中高雅的典型代表。至30年代中期,已为上海仅次于南京东路的商业街。抗战爆发后,大批商店由战区迁来,霞飞路出现畸形繁荣。民国37年,区境内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段,有各种商店528家。解放初发展至620家。随着经营者和消费对象的变化,商业结构趋向大众化。唯在长期有上海国宾馆之称的锦江饭店环周,仍保持着传统的高雅特色。在长期经营中,涌现了一批名特优商店和中华老字号。主要有哈尔滨食品厂、高桥食品厂、妇女用品商店、淮海旧货商店、市百二店、六一儿童用品商店、奇美皮鞋店、红星眼镜店、启发西服店、大同酒家、古今胸罩店和人民照相馆,以及距之不远的沧浪亭点心店、红房子西菜社和洁而精川菜馆等。80年代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淮海中路为中心的商业结构与网点开始改造。1992年起,经全路总体规划,结合地铁一号线建设,淮海中路全线改造,已完成近百个项目,建成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商厦商场,或饰以古典式的浮雕,或配以造型各异的模特布置,店堂宽敞明亮、赏心说目。入夜后,色调柔美、变幻不定的霓虹灯光,相映成辉,使这条中外著名的商业街更呈现现代化气息。
于今,淮海中路200多家商店中,特色专业店60余家,其中中华老字号24家,几占全路商店的30%。诸如上海黛丽斯益民百货有限公司-上海巴黎春天百货、金鹰名品城、华亭·伊势丹、市百一店淮海店、瑞兴百货公司等,均以格调高雅闻名于市;新光光学仪器商店以经营中外名牌相机和光学仪器驰名;上海钟表店经营中外名表有1300多种;正章实业总公司于沪上创建干洗;金龙丝绸呢绒有限公司以花色多、品种全、品位高,服务优质,曾被评为全国商业先进企业;长春食品商店率先挂牌悬赏捉劣,是全市区属商业中第一家国家二级企业;上海床上用品公司经营上千种床上用品兼有定做等特色服务而名闻遐迩。新设的加州彩虹、南希、麦当劳等西式快餐店,又增添了几分欧美情调。≡SPRIT衬衫、NIKE运动鞋等专卖店的开设,满足着不同层次的消费要求。锦江饭店、花园饭店及毗邻的新锦江饭店、瑞金宾馆、城市酒店等星级涉外宾馆,接待大批外宾,一些外国元首和政府领导人也常下榻于此。玉华工艺品商店、浏河路工艺品市场、黄山茶叶店等,为国外旅游者提供瓷器、摆件、工艺品、名茶、茶具等受欢迎的商品。为提高服务质量,加速管理电脑化,对管理人员和营业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淮海中路的改造,带动了太平桥、打浦桥等处商业群建设,并营建柳林商厦,对经营覆盖全国的柳林路服装市场实行入室改造。
1993年,有商店4901家,其中区商委系统1102家、社会商业823家,三资商业11家、私营商店37家、个体商业户2928家。组建专业性公司和集团10多家,并在区境外和外省市设有经济实体和连锁店。
(三)兼容并蓄的文化
江南制造局的迁入,使境域于近代中国较早受中西文化的撞击和交融。之后,华界和法租界并存的缝隙,又使境域成为先著欧风美雨的窗口之一。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曾是晚清历时最长、译书最多、实力最强的翻译机构,自创办至宣统元年(1909年),翻译印刊著作200种,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国外科技传播地,对中国科技界和知识界产生有深远的影响。早期留美科学家发起成立的中国科学社,是解放后中国科学院的基干队伍,该社民国18年迁区境,发行有《科学》、《科学画报》等刊物,举办科技讲座,普及科学知识,创办以收藏国外科技著作和刊物为特色的明复图书馆,影响很大。余如中华学艺社、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技术协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有全国影响的科技团体,也长期设址区境内,分别为解放后上海市科技协会等团体的前身。解放前,科研机构还有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及其社会科学研究所等。解放后,南昌路科学会堂是上海市科技协会所在地,也是上海科技界学术活动的中心场所。80年代初迁境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机构和最重要团体,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1993年,区境内有科技研究单位29家,区属各类科技专业学会和科普协会26个,会员5000余人;民营科技企业210家,年产值1.45亿元。有64个项目列入市星火计划,对中药大黄的研究获得国家卫生部科研成果奖。
解放前,区境北部文化事业云集。民国初期,出版有《五七报》、《建设》、《新青年》等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杂志;30年代,有邹韬奋主持的《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胡愈之、许广平等组织的复社,最早出版美国作家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名《西行漫记》)和《鲁迅全集》。解放以来,区境内出版有《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报》、《上海科技报》、《故事会》、《大众医学》、《青年一代》、《世纪》等72家报刊杂志等。绍兴路上有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学林出版社、上海音像公司等,遂有“上海出版街”之誉称。其他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等。
文化活动频繁,丁玲、胡也频、沈从文、徐志摩、萧红、萧军等作家诗人都曾在境内从事创作活动。民国19年起成立有“左联”美术家联盟,美术研究会、画会、木刻社等;吴昌硕、张大千、丰子恺、张聿光、刘海粟、汪亚尘、陆俨少等一代画宗都曾于境居住、办学、创作或举办画展;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女子美术学校,为中国美术事业培养一大批人才。二三十年代,应云卫、汪优游、洪深的上海戏剧协社,田汉、欧阳予倩的南国社,中共地下组织创建的上海剧艺社等,上演了大量激发民族爱国精神,激励抗日救亡的戏剧。40年代后期,苦干剧团的演出,苏联电影周的举办,于当时社会亦有着很大的影响。五六十年代,以区文化馆、区工人文化宫为基地,工厂、学校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广场和复兴公园曾为市区文化活动重要场所。1987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卢湾文化艺术节”。近年,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目的的广场文化方兴未艾。至1993年,区境内有影院、剧场12所,图书馆17家,街道文化馆站8座,卢湾区图书馆获“全国文明图书馆”称号。
近代教育始于广方言馆迁入江南制造局内。该馆造就了中国最早一批适应近代化需要的翻译、教育、科技、外交人才。光绪末年,所设的工艺学堂、兵工学堂、技工学校,均开全市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先河;之后设迁的有三等公学、经正女学、通惠小学、女子蚕桑学堂、震旦大学等。民国6年,黄炎培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成功、最有影响的职业教育事业。抗战爆发后,东南医学院、启秀女中等一批学校由战区迁来。解放前夕,区境内计有大学6所,中小学99所,教职工1590人,在校学生28732人。解放后,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教育结构渐符社会需要,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向明中学为全市著名的重点中学,80年代起,其政治教育改革的经验颇具影响,曾获“全国德育教育先进”称号。职工业余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始得到重视,特殊教育被评为全国先进区。1993年,有大学2所,中学24所,小学47所,中小学在校学生55638人;另有职业学校7所,中等专科学校2所。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在职进修蔚然成风,并由文化补习向电脑、外语、第二技能和第二学历转变。
解放前夕,设有广慈、南洋、中德等医院27所以及一批私人诊所,多集中区境北部。天花、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解放后,逐步建立市、区、街道三级医院和里弄卫生站的医卫网络。1993年,有各类医院17所,病床3189张。瑞金医院是一所设施先进、医疗水准高的市级医院,尤以烧伤科、伤骨科、高血压研究为最著。曙光医院、香山医院和中医文献馆,于开发传统中医特色方面颇具成绩。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解放前期望寿命不到40岁,1993年已达76.93岁。
民国1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迁设于中华运动场,并于该场组办第一届万国运动会、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和足球、网球、棒球等全国性单项比赛,成为上海最重要体育赛场。自抗战胜利后起,上海市体育馆设于区境近30年。解放后,先后新建卢湾区工人体育场、卢湾区体育场、游泳馆和永芳乒乓馆,多次举行全国性举重、乒乓、游泳、体操、篮球等比赛。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成立30多年来,以游泳、体操、航海模型为特色项目,为国家培养和输送700余名优秀体育人才,其中赵素霞、魏毓明、庄泳、乐靖宜等25名运动员在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上获得冠军,43名运动员40余次打破全国纪录,被国家体委誉称为“冠军的摇篮”。巨鹿路第一小学白手起家,成功地开展乒乓球训练,先后培养陆元盛、黄锡萍等多名优秀运动员。
(四)人才荟萃的社区
明嘉靖太仆寺丞顾从礼一言兴邦,其筑城防倭建议捍卫上海城繁荣300余年。晚清以降,正值中国社会历史大变动,境域中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活动频繁,人才云集,仅寓境中国科学社社员即有130余人。在诸多历史名人中,有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革命伟人,有陈其美、陈独秀、俞秀松、李达、李汉俊、邹韬奋等革命家,有杨杏佛、茅丽瑛、徐阿梅、秦鸿钧等革命烈士,有徐寿、华蘅芳、徐建寅、任鸿隽、柳亚子、夏丏尊等科学家、学者,有梅兰芳、刘海粟、吴湖帆、丰子恺等艺术大师,有莫觞清、吴蕴初等实业家,有马相伯、黄世明、徐朗西等教育家,有沙善余,哈少夫等少数民族人杰,这些民族的人们无一不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影响。诸如林乐知、傅兰雅等外国学者,史沫特莱等革命作家也在区境内留下了业迹。
区境南工北商,南华界北租界的布局,形成了多元的社区格局。解放前,区境内客籍乡帮团体82个,最早的徽宁会馆设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这些客籍移民社团,从助难解危到举办教育、卫生、慈善事业,进行房地产等经济活动,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反帝爱国运动,发挥了一定作用。霞飞路、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一带为俄侨社区;今重庆路东侧为韩侨社区,普庆里(今马当路306弄)4号大韩国临时政府旧址,是韩国人民缅怀抗日救国斗争圣殿,今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设有管理处负责保护管理和接待工作。
解放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都涌现出一批于社会历史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有在朝鲜战场上座机起火,坚持投弹的空军英烈张孚琰;有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面对敌人射来的炮弹,推开战友,牺牲自己的朱建华;有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韩人耀、黄学东、杨钧乐等;有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献身的陆华、林卫阳、吴菊妹、王庆阳和文化广场大火中的13位烈士;有舍己救人的平如生、郑晓安等等。
区境内居民文化素质较高,为科教兴区提供良好条件。1990年,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岁以上人口115.14‰,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占54.93‰。居民中侨台港澳眷属,几占人口10%,与海内外社会联系,亦为区境的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条件。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1991~199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卫生科技人员有14人,享受区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29人。1990年起,经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区优秀拔尖人才有46人次。
根据上海市总体发展战略和《卢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1997年将完成对境域内危棚简屋的改造。到20世纪末,将建成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安定、环境优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区;淮海中路将建成具有高雅特色,与上海特大城市地位相称的,多功能的国际性现代化商业街区。为此,还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时机,艰苦奋斗,坚持依法治区,实施科教兴区,发扬卢湾精神,努力开拓前进。卢湾区将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