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一清

更新时间:2024-07-04 10:55

卫一清(1915-1988)男,生于山西省赵城县(今洪洞县)。历任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等职。1988年4月于北京逝世,终年73岁。

人物简介

卫一清(1915-1988)男,生于山西省赵城县(今洪洞县)。1936年在山西大学采矿系学习,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绥边区武委会副主任,晋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晋南中心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临汾军分区副政委,总参谋部人民武装部组织处处长,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等职。他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主持编写«当代中国的地震工作»。1988年4月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

教育经历

1915年生, 山西省洪洞县人。1936年6月在山西大学采矿系学习期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 曾任山西赵城县二区人民自卫队二中队指导员、中共汾西县委书记。

1938年8月调中共中(阳)离(石)特委工作。1939年8月任中离特委宣传部部长,分管中阳、石楼两县的抗日救国斗争。12月晋西事变后分管离石县的工作,组建了抗日游击第五大队,任政委。第五大队编入晋西支队后,又组建了游击第六大队,仍任政委。

1940年4月起任中共晋西区委第四地委宣传部部长,1942年10月兼任中共临县(北)县委书记,发动和组织群众减租减息、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护送我方过往干部。1943年,任晋西北行署(同年11月改称晋绥边区行署)武装部部长、 武委会第一副主任,同年12月由晋绥分局指派,与阎秀峰、郑林率领边区农、工、青、妇、武等群团负责人,接管并将晋西师范改组为晋绥党校二部,参与领导整风运动及其甄别工作。1944年5月党校二部改为晋绥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他任副校长。1945年8月任晋绥边区武委会主任。9月兼任晋绥边区参战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由张稼夫兼任),负责解放区群众参军参战的发动与组织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

曾任晋绥边区武委会副主任,晋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晋南中心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

1955年调中国科学院工作,历任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和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的设计和空间物理研究机构。1958年9月,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成立,任第一届副主任。1958年10月,参加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赴苏联考察空间科学技术。访苏照片如下:

1972年调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顾问等职务。

1983年中宣部部署了编写《当代中国》丛书的任务。国家地震局负责编写地震卷,即《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于是已经离休的原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卫一清同志和当时的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国瑜共同担任主编,负责组织编写地震卷的工作。而具体的领导重担则落在了卫一清同志的肩上。

1988年4月8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享年74岁。4月21日,卫一清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主要成就

卫一清同志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向科学进军”的大好形势下来到中国科学院,从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员转专为科研战线的领导干部,并担任了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当时研究所实行党委领导,因此担任书记的卫一清同志对研究所各项工作的决策所起的作用是至为关键的。正是他对所长赵九章先生的坚定支持,才使地球物理研究所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在担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期间,主持并编写了《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

个人荣誉

曾任晋绥边区武委会副主任,晋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晋南中心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成立,任第一届副主任。历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顾问等职务。

人物轶事

王秀文忆卫一清先生

第一件就是当时地球物理研究所“造反派”提出的打倒他的“罪行”,即所谓“赵家天下卫家党”,赵家即指当时的赵九章所长,他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那时卫一清是党委书记,他与赵先生合作比较默契,两个人把地球所发展为中国科学院规模最大的科研所之一,在地学界很有影响。卫一清本人就是大学生出身,投笔从戎后,为建立新中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解甲后又投入了新中国的科研事业,他比较理解知识分子,能够识人用人,他与赵所长一样爱惜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从现在看来,“赵家天下卫家党”正印证了他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理解的比较深,贯彻的也比较好,党政之间精诚合作。在他们的领导下,当时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大气物理、空间科学、地球内部物理及地震科学等各个分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地球物理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印象深刻的第二件事,是大批他树立“三面红旗”培养所谓“修正主义苗子”的罪行。这三面红旗指的是当时年轻有为的三位科研人员,顾震潮、周秀骥、巢纪平,是赵所长一手培养的优秀科学家。周秀骥更是从一个高中生进所,赵所长慧眼识英才,送他去大学读书,去苏联留学,回国后破格提拔为副研究员,所谓连升“5 级”。巢纪平也是赵所长看准的一个人才,破格提拔重用,这些都得到了当时党委书记卫一清的首肯,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里,这三面红旗也就被扳倒,他们也被扣上了“修正主义苗子”的帽子。周秀骥、巢纪平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卫一清与《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

决定编写地震卷后,首先就需要组成编辑部来开展日常组织工作,谁来当编辑部主任就是个关键问题。当时想请几个司室领导、主任,但他们都说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且编这本书工作量很大,如果挂名不干事也说不过去。当时卫一清考虑再三,决定请地质所的何永年同志出山,他说何永年同志头脑清楚,办事效率高。但那时何永年工作很忙,科研任务很重,所以他也一再推辞,为请他出来,卫一清不以领导自居,就像当年刘备“三顾茅庐 ”那样,三到何永年家中去恳请他出山,何永年深受感动,答应担任编辑部主任,同时还继续他科研所的任务。很快编辑部建起来,开始了艰难而又漫长的编书工作。

卫一清工作严谨,作风雷厉风行。在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后,定下了编书宗旨和指导思想,立即着手编写大纲和查阅历史资料、档案,编写地震事业大事记。

卫一清同志身体不好,患有严重心脏病,但他工作一丝不苟,每次编委会都亲临会场,听取大家的意见。

他对书中所要选编的事件、数字,都要求有科学的根据和确凿的事实。为此,编辑部查阅了大量档案,还到中央档案馆、中科院档案馆及地质部、科大、北大去专访和搜集资料。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有关单位和部门的 50余人为本书提供了资料和照片等。

卫一清主编在编书过程中尽量节约经费,出差不住高级宾馆,只住招待所,吃饭很节约,有时叫碗面条就能对付过去。三次大型编委会审查编写提纲和初稿,都在北京召开,从未到过旅游景点。第一次集中编辑部人员统编是在山西晋祠,住在台站,吃在台站。全书编写经费只用了五万元,在所有《当代中国 》丛书中创造了最低经费的记录,事后 《当代中国 》丛书责任编辑、《当代中国 》研究所的刘朴说:你们地震局用最少的钱编出了优质的一卷书。最值得一提的是,卫一清编书从未有为自己立传的思想,这一点在开始组建编委会时,有的老同志曾疑心他会为自己过去的功劳树碑立传,然而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这种想法,更没有这方面的言论吗,他主张严格按中宣部的要求,如实写出新中国建立以来直至1985年,这段岁月的地震事业的发展史和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教训,留给当代及后人一部信史。对于他在原地球物理所做党委书记的业绩及在国家地震局任副局长的工作从未提及只言片语。所以当初对他心存疑虑的人在看到本书时说:这本书比我原来想象的好得多。在与他共处的这些年, 他的高风亮节及办事一丝不苟的精神使我感动,他使我敬佩。可惜的是,没等到这本书正式出版,他就驾鹤西去, 见他一生追随的马克思和毛泽东了 。

人物纪念

叶笃正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之际,撰文《为我国地球物理科学发展立了大功的人——纪念赵九章先生和卫一清同志》缅怀和纪念卫一清同志。

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杰出的科学家,也需要优秀的党政干部。卫一清同志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党政干部,和赵九章先生一样,也是一个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立了大功的人,一个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

人物评价

卫一清同志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毅然投笔从戎。他在吕梁孟门及晋绥边区负责人民武装部民兵的组织工作和指挥工作时,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被誉为“吕梁英雄”。他调到中国科学院后,为我国建立地球物理和地震研究的基础作出贡献,并参与组织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生产工作。在国家地震局工作期间,他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促进我国地震工作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现如今我国地球物理学科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实在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奠定的坚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地球物理研究所前所长赵九章先生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前党委书记卫一清同志为代表的党政干部,对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